第14章:现在好了,我们干嘛去?
回到尚书房内的朱瞻基什么都没有说,非但没有急着理政处置,反而是命人将他之前送给老爷子的那把躺椅给抬了过来。
这躺椅说是躺椅,可其实就是后世的一个单人沙发。
都是之前完成每日任务后系统随机奖励的。
躺在躺椅之上,朱瞻基闭目养神。
瞧见这一幕,一旁桌前的七位一个个皱起了眉头。
这是搞什么花样啊?
这么快就破罐子破摔了?
不过,在场之人都是陪伴了老皇帝不少年头的,这养气的功夫还是不错的。一个个闭口不言,只看着之前老皇帝和太子理政时留下来的折子,做着遗留工作。
时间一点点过去。
那躺椅上的朱瞻基差点都睡着了。
直到一名老太监来到了他的身边,小声将他唤醒,然后于耳边嘀咕两声。
听到这话,朱瞻基伸了个懒腰,笑道:“送进来吧。”
老太监领命走了出去。
一会儿的功夫,老太监便带着一份份折子走了进来。
坐在那龙椅之上,朱瞻基神情收敛,开始认真的审阅起来。
一本,两本,三本.....
朱瞻基一直都没有看到能让自己满意的,直到将几乎所有折子全部看完时,眼眸中终于闪烁出一丝满意之色。
随后对着身边跟着的老太监说道:“这个不错,将名字记下。”
老太监恭敬的点点头,牢牢记住了此人名字。
很快。
摆在朱瞻基面前的折子全都看完,从中挑选了三本还算不错的,又分别对比,取长补短。
很快,针对江南数省盐税有所降低的问题得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处理办法。
朱瞻基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要他去亲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并不是他的强项,因为没有任何理政经验是他无法逃避的劣势,可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就无法解决了。
在如今的朝廷内,除了六部这些机构之外,还有一个翰林院存在的。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
那是大明朝所有‘智慧生物’聚集的地方。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制度脱颖而出,是整个大明朝最有才能的一帮人。
算是大明朝的储备干部机构,是人才的蓄水池。
他朱瞻基虽然没有任何的理政治政的经验,无法亲自对一些事务提出专业的建议,可这并不代表他脑子里领先几百年的思想和见识是假的。
写,他是写不出来的。
可看,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那既然我写不出来,又何必硬憋呢。
作为领导,用人才是王道。
刚刚出门,他直接将案台上的那些需要解决的朝廷大事全部当作了翰林院的一次‘摸底考试’。
交给了那些闲来无事,每天只能‘之乎者也’吟诗作赋却极有才华的一帮人。
而自己,则作为一个主考官,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了审阅。
写不出来,看要是还看不出来哪个好,那后世几十年的生活学习算是白搭了。
整整两个时辰的时间,朱瞻基便靠着这种方式将案台上待处理的所有政务全部解决。
并且取长补短,结合领先几百年的思维和见识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一个最大程度合理的结果。
就当朱瞻基独自坐于那案台之前认真理政之时,一旁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们,却疑惑不已。
刚刚还表现的一筹莫展的殿下,
这出去了一趟回来,就突然开窍了?
那一桌子的政务,这就搞完了?
要知道,这些政务别说是毫无理政经验的朱瞻基,即便就是老皇帝朱棣,亦或者太子朱高炽,那也是需要好几天的功夫才能一件件的处置妥当。
就这还不敢说毫无漏洞,还需要他们这些内阁大学士们一件件的奏折重新审阅,拾遗补缺。
一时间,对于朱瞻基所处置的那些结果一个个都产生了质疑的心思。
只当是长孙殿下在随意处置,丝毫没有顾虑到这些结果可能影响到全国几千万百姓的生活。
带着这些想法,直到这些奏折在朱瞻基处置完后摆在了他们的案台上,这才急切的打开,想要一看究竟。
那龙椅之上,在一旁暗暗观察他们的朱瞻基嘴角微翘。
恰好这时脑海中需要吃午饭的任务提示响起,朱瞻基便立马起身,招呼太监准备午膳的同时离开了尚书房。
尚书房内。
伴随着众人将一封封的奏折打开,看着其中处置后的批阅,那脸上的表情要多丰富有多丰富。
“这......”
看着这些处置后的结果,一个个傻了眼。
别说是让他们拾遗补缺找漏洞了,这些新奇古怪的想法和处置,就是他们这些陪在老皇帝朱棣身边理政几十年的家伙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什么加大各地区之间的经商贸易、大力建设各城池之间的交通通道、加大港口城市对外的开放程度、什么建立试点区试验新政......
这些新奇的想法简直颠覆了他们的想象。
可如果仅仅只是新奇,那不过就是天方夜谭。
可偏偏细细思虑之后,发现这些想法和处置都有很高的前瞻性。
给人一种站在未来审阅过去的感觉。
原本以为没有任何理政经验的长孙殿下所处置的结果一定漏洞百出,无法结合实际情况,但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每一个细节都把控的十分到位,好像是在几十几百人的精雕细琢下反复钻研出来的结果,即便是他们也无法企及。
他们这些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是神。
如果花很长的时间来反复雕琢一件政务,或许可以做到这般程度,可这是不可能的。
每日都有无数的政务需要处理,哪里会你这么长的时间放在其中一件事情上。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本以为到了审阅纠错的阶段,就是他们应该大放异彩的时候了,可结果却完全不同。
审阅是审阅了,可这纠错又该如何纠错。
这样的结果已经超越了他们能力的范畴,又如何纠错?
七个人大眼瞪小眼,拿着自己手中的奏折愣在了桌前。
这个状态整整持续了好几分钟,直到那黄淮开口:“现在好了,殿下倒是审阅处置完了,我等又该如何纠错?”
黄淮不开口还好,这一开口,那解缙的脸色顿时胀的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