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布局
“朕先前还奇怪顾阁老为何如此急于将顾海望接出宫去,甚至连被贬为庶人这样的惩罚都立即点头认了。看来,这盘棋顾阁老已经布局很久了。”叶倾怀呢喃道。
看着叶倾怀懊丧忧虑的模样,芳华姑姑劝慰道:“陛下莫急,皇后只是有了身孕,是儿是女还不好说。”
叶倾怀却不这么想。
“他们能如此煞费苦心地让皇后怀孕,便不会允许这个孩子是个女孩。”
芳华姑姑惊讶道:“他们……难不成还能在陛下眼下把刚出生的孩子换了?”
叶倾怀抬起眼平静地看向芳华姑姑,苦笑一声道:“若是朕活不到孩子出生的时候呢?”
到时候顾阁老在朝堂上大权在握,皇后在后宫中一言九鼎,生下来的是太子还是公主,不就是他们一句话的事情吗?
至于被贬为庶人的顾海望,想来重新出仕也指日可待。
叶倾怀所言大大超出了芳华姑姑的想象。她瞠目结舌,似乎是想反驳,却没说出话来。
然而此时叶倾怀话锋一转,又道:“这想必便是顾世海打的算盘。但朕也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她默了默,问周守一道:“周爷爷,有没有办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皇后肚子里的孩子除去?”
周守一微微蹙了下眉,他毕竟是以大方脉和伤科见长正统出身的大夫,对于妇科和毒草药这样不入流的分科一向都是不屑一顾的。
但眼下并不是他纠结科目和手段的时候,老爷子很快便恢复了常态,答道:“堕胎的法子自然是多的。只是但凡用药,便有痕迹。若要神不知鬼不觉,怕是没有这样的法子。”
周守一的回答倒也在叶倾怀的预料之中,她收回了看向周守一的目光,摩挲着手中的茶盏,陷入了沉思。
“周太医只要有法子,奴婢愿意去做。断不能让皇后生下……生下那孽种来当太子。”芳华姑姑忿忿道。
叶倾怀看着她着恼的样子,轻轻笑了下,道:“若是真到了那一步,也不应该是姑姑去做。姑姑去做,便等同于朕去做。那样,所有人都知道是朕要杀了皇后肚子里的孩子。”
叶倾怀收回了目光,她看着碗底凉透的茶,双眸中掠过寒意,呢喃道:“这个宫中最不想看到皇后诞下太子的,不该是朕,而另有其人。”
叶倾怀停下了话头,但芳华姑姑已经明白了过来。
“陛下难道……想借贵妃娘娘的手除掉皇后的孩子?”
叶倾怀没有应声,她仍然看着手中的茶碗,像是出了神。过了一会儿,才道:“这是万不得已的下策。”
毕竟,皇后能怀孕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
若想卧榻之侧无旁人酣睡,必要除掉这一切的根源——顾世海,才能一劳永逸。
想到顾世海,叶倾怀不禁蹙起了眉头。
这一年来,她先是革职了对顾世海惟命是从的礼部尚书史太平,再是铲除了顾世海的左膀右臂杜荆,并借机将礼部和刑部都进行了一遍清洗,可以说是翦除了顾党在朝中大半的力量。
可叶倾怀在顾世海面前还是得维持恭恭敬敬的客气模样,不论她在心里有多不爽,她都得在顾世海面前保持笑容,动不得他半分。
因为顾世海在大景军中有着绝对的影响力。
自从北边战火燃起,为了早日摆脱顾世海的威胁和钳制,叶倾怀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大景的军队和兵制,然后,她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大景的武将和文官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并且是几乎互相没有任何牵连的两套体系。
如果说文官集团是凭借利益捆绑而织就成的一张大网,那么大景军队便是以世族为核心形成的各种派系集团。
对于一个刚进入军队的年轻人而言,能决定他军中地位和晋升速度的,既不是拳脚功夫,也不是兵法头脑,而是他的姓氏和籍贯。
因为这两个选项往往决定了他的家族。
譬如徐姓和陆姓在允州行伍中随处可见,同姓虽不一定是同族,但终归是同源。往上数个三五代,都或多或少有些沾亲带故。
而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榕州。叶倾怀曾数过,在榕州军中,参将以上的军官中,有超过一半姓蔡。
这种情况有一个好处,就是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同族同乡说着同样的方言,在战场上更能患难与共戮力同心。
但相对的,也更难管理。
军队中一旦出现了以乡党为单位的斗殴,衙门是完全无法插手干预的,只能由军队里自行处理。
多年以来,皇帝对于地方军队的管理一方面是控制地方军人数,一方面是笼络各州节度使。
由于大景军队的这种世族特性,京中派去地方的武将往往难以立足,因此节度使往往是当地最大的武将世族的掌权者。对于皇帝而言,只要拿住了节度使,就能稳定地控制住一方军队。
是以,大景历史上做得久一些的节度使,大多都是皇帝的儿女亲家。
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维持到兴瑞年间。
兴瑞十二年,北都王因通敌被处决,黑旗军中大片连坐。随后兴瑞帝认为各州地方军自治度过高对朝廷是一种威胁,大幅削减了地方军队的编制,集中到京畿卫,并且整体下调了军中军衔的品级和待遇,甚至节度使的品级都被下调了一级,矮了知州一级。
从那之后,皇帝和各州节度使虽然还维持着姻亲关系,却显得没有那么亲近了。
到了叶倾怀父亲在位期间,由于他本身子嗣不多,结不过来那么多嫡系的姻亲。而他自己又体弱多病,最后几年都是卧病在床的状态,能将眼皮子底下的盛京把持住就已是精疲力尽,根本顾不上节度使那些远在天边的土皇帝。
偏偏顺平年间各地战事不断,尤其是西南面的金川,屡屡犯境,和大景断断续续打了五六年。频繁的战事迫使与邻国交界的州府不得不重新增加编制,而顺平帝却没有精力去一一维系和钳制这些地方军。以至于到了顺平末年,各州府的军队几乎是完全脱离皇帝掌控的状态,比兴瑞年间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