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马辰龙疗伤厚德府 太祖爷秘药有来头
再说祥海坐福生的车将马辰龙护送至广福,抬进厚德府。李善仁见儿子突然回家,和沈公子一同抬进一个蒙头盖脸的"死人"来,不觉十分惊疑。
祥海来不及和父亲细说,叫来牛老四帮忙,径直将马辰龙抬进自己房里。
安顿好马辰龙,福生告辞回家,祥海告知父亲:"这位兄弟受了枪伤昏迷不醒,还在发高烧,生命垂危,我要去请张老先生来救治。
""枪伤?"李善仁吃了一惊,祥海便将大马路惨案说了一遍,李善仁不再多问,说了一声"你在家看着,我去。
"便出门去张家医堂。李善仁近来和张家走得近,无事也要往张家医堂跑,今天一早已经去过一次,和张老先生喝了一壶茶才回来。
现在有事自然更要前去,就拄着司的克来到张家医堂。张老先生见李善仁刚刚来过,现在又来,不觉有些奇怪,便问:"今日你来了两次,有何相求,尽管开口。
"李善仁说:"兄弟确实有事相求,家中有一病人因伤昏迷在床,挪步不得,想烦劳先生拔腿,在下万谢。
"张老先生问:"早上你来,未见你说起,可见病人刚刚才来,不知是什么伤?
"李善仁说:"不瞒你说,是枪伤。"张老先生听后吃了一惊,问道:"枪伤?
不会是令郎有难?""非也!是犬子同学昨天在城里被误伤。"张老先生心想,在城里被误伤,不在城里医治,反倒不辞辛苦送来乡下救治,其中必有蹊跷。
医者治病救人要紧,也不多问,收拾起药箱,随李善仁来到厚德府。李善仁将张老先生请进祥海房里。
张老先生见伤者用葛草布当绷带蒙面,身上热得烫手,昏迷不醒,赶忙替他号脉,脉象尚且有力,应是失血过多又有炎症引发高烧。
张老先生让祥海解开葛草布,查看创口,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男子的下巴血肉模糊,又血流不止,着实吃了一惊。
赶快用盐水洗了手,将指头伸进创口里探了探,昏迷中的马辰龙不禁一个哆嗦,祥海赶快抓住他手,不让他动弹。
张老先生在马辰龙创口里探了又探,没见有子弹,发现是贯穿伤,子弹从前面进去已从脖子后穿了出去,不禁目瞪口呆。
一番诊视之后,张老先生对李善仁说:"不幸中之大幸,子弹穿颊而过,没有伤及神经,也没有留在里面,比预想的情形好许多。
"祥海听后松了一口气,没想张老先生说:"我不是外科医生,动不得刀子,做不得削骨剔肉之事,现在不知子弹有没有伤及后颈骨,如果伤了后颈骨,就要动手术削骨剔肉。
现在先止血消炎再观病情,如需外科手术,则另请高就。"祥海的一颗心又吊在嗓子眼上,张老先生又说:"不过创口得到清理及时,血止即有救。
"张家医堂世代为医,家有秘传神药,于止血有奇效,十里百乡凡内外失血,诸如妇女经血不调、产后崩漏,乃至肛门漏血之症,莫不寻他求医,张老先生药到病除,堪比神医华佗。
张老先生急急回家取来秘传神药,撒在创口上,果然药到血止。祥海这才宽下心来,心想马辰龙有救了。
张家从医有一个古老神秘的传说。张老先生的太祖爷爷,原是个身负药箱、手摇串铃奔走于村市街巷的走方郎中,娶了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叫徐湘君,是个"花痴",什么事都不会做,整天只知伺候自家院子里的牡丹花,一刻离不开牡丹。
冬天花落季节,她就画牡丹,从幼芽出土画到花叶凋零,一天画一张。
她父母也不阻拦,叫人打了几十只木箱,将她的画一张不漏地装进箱子。
画纸和颜料都是她父亲自制的,父亲用青皮毛竹敲打成泥,混入一味不知名的草药沤竹泡制九九八十一天,制成色如紫粉厚实而强韧的画纸,颜料是她父亲爬到屋后山上采来野草和百花炮制而成。
给她上好的宣纸她不要,朱砂、花青之类她都不用,就是喜欢用父亲自制的竹浆纸和花草颜料。
转眼湘君到了婚嫁的年纪,父母备不起嫁妆,家里所有的家当就是湘君画的几十箱牡丹花,父母只好哄骗她说,嫁妆都装在箱子里了,等到她嫁到夫家入了洞房才可以打开,湘君很是高兴。
出嫁那天,乡亲们见湘君随嫁那么多箱子,以为嫁妆多得不得了,羡慕不已。
只有她父母和她相公知道,这都是遮人耳目而已,湘君也不察究竟,风风光光嫁到夫家,相公知道妻子爱花如命败光了家里的积蓄,也不在乎。
湘君和相公洞房花烛结成夫妻,想起陪嫁箱子,要在相公面前开箱炫耀一番丰厚陪嫁,叫相公搬来其中一只,撕去封条打开锁,轻轻掀开箱盖一看,里面哪里有什么嫁妆,全都是折叠的方方正正的自己画的牡丹花。
打开其他的箱子来看,也都是画,湘君不乐意了,大哭大闹。相公取出一幅画,打开一看,见画的牡丹花栩栩如生,青枝绿叶粉色比真的还鲜艳,根本分辨出是画的,捧在手上爱不释手。
湘君却恼羞成怒,一把抓过来就撕。相公急忙阻拦,没想手掌被画纸划开一道口子,血流不止。
湘君慌忙之中用画纸给相公擦血,谁知只擦了一下血就止了。两人顿时傻了眼,相公连声称奇,连忙叫湘君取授巾来看,湘君早已将授巾藏在枕头下,这时抽出来交给相公,相公见上面殷殷落红赫然在目,拿过画纸在授巾上擦了一擦,落红瞬间消失。
相公惊喜万分,原来湘君的画是药纸、药画,都是无价之宝。从此,相公不再摇铃串行,而是在街上开了一家医馆行医,用药画治疗失血崩漏,跌打损伤,不孕不育,救治过无数伤病员,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平头百姓,还给无数不育妇女带来福音。
后来又得到乾隆皇帝亲赐匾额,医馆才改称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