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能不能给我来点简体字且有标点符号的东西?(2)
我们的老师名叫“贾代儒”,从这个名字就能知道,他辈分很高且年纪也很大。他总让我想起我大学时候高数课上的那位老教授,自认为讲的很好,但因口音浓重,我们台下坐着的外地学生根本就没怎么听明白,最后还得去找他的小助手一道一道地问。本地学生上一堂课,妙趣横生,我们外地学生上两堂课,枯燥乏味。
好不容易一天的课上完了,我头也不回地跑回家里去,什么宝玉、秦钟,我才不理!我只想回家静静!
一到家便直奔床而去,香菱喊我吃饭我也不去,这一天吃墨水也吃饱了,哪里还用吃饭?我起了个大早去上学,现在还不让我歇歇?我越想越委屈,翻个身居然真的睡着了?
如此循环往复,我竟也糊里糊涂地上了四五天的学,虽然功课上毫无长进,但却和义学里的那些人都混明白了,上课时候闲聊、传纸条等自是小菜一碟。我也突然可怜起他们来,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哪天回去了也就用不到这些书了,就算我一直留在这里也无所谓,因为我总有别的方法养活自己,可他们不一样,他们既不知道现代知识也没有古代生存技能,他们只能通过科举出仕,不然家产越分越少,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更何况这里头的很多人根本就分不到家产。
我也明白了宝玉为何无意于科举了,以他的才智,不可能考不上,完全是这个题太难了,从那么多书里头随意抽出来一句命题作文,还必须是八股的格式,这简直比“三段论”还严格,一步错,步步错,甚至都没有走下一步的必要了。
而且他们只有教材,没有教辅。
这就好比大海航行有指南针却没有灯塔。
不是不行,而是这样的难度太大了。
对于爱好自由的宝玉而言,这样的科举无异于一种酷刑。而对于我这个现代人而言,我是没有任何想法去考科举的。
别问,问就是不去。
是日,贾代儒有事回家去了,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让我们对,明日再来上书。我见有这等好事,便连忙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张条子交给贾瑞,然后便带着阿二回家吃午饭,吃完午饭便在床上一躺,下午是说什么都不去了。
薛夫人见我能坚持这么多日已经不易,如今不去便也不说什么,但是宝钗却多有不满,她来劝我道:“哥哥,下午还是去吧。”
“不去!”我态度坚决犹如一个小学生,“天天读一些我听不明白的东西,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考,连个考试范围都没有,一天到晚就是猜猜猜,有什么意思?不去!”
我知道这些话宝钗肯定不爱听,所以我是背对着她说的。
当然,我还是躺在床上的。
我是不可能和我的床分开的。
“哥哥……”她轻轻地抚摸我的后背,“可是天下学子都是这样的呀!又不是只有哥哥一人,要想考取功名非得如此呢。”
她身上的香味又飘过来了,我被这香味引的翻了个身,见她坐在床头,便伸出手去,她也接住了。
我道:“那有没有简单一点的东西?比如考试真题什么的,让我看看这东西都怎么考。”
“哥哥,哪里有这样的东西呀?这岂不是舞弊吗?”宝钗笑问。
“这怎么能是作弊呢!”我一下子从床上弹起来,“这是很正常的复习方法呀!根据考题而推测命题人的喜恶,根据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模板,这才是考试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宝钗似懂非懂,还是摇了摇头。
我叹口气,继续解释:“妹妹你想,如果有这么一本书,里面有历届考试真题,还有当年的状元文章,那你会不会买给我?”
“当然会啊!”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啊!”我越说越兴奋,“那姨妈会不会买给宝玉?”
“自然要买。”她回答。
我点点头,似乎又找到了一个发财的方法,我道:“妹妹,这不是舞弊,你想,你买、姨妈买,天下读书人都会买,那这就是公平的呀!反正大家都知道呀!这样一来,大家考试的难度降低了,考出来的质量更高了,反而是更加公平了呀!而我,作为出版这本书的人,那我是不是就可以赚钱了呢?”
“啊……”宝钗如梦方醒,“哥哥是又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呀!”
“你觉得怎么样?”我问道。
宝钗这次终于点了点头,道:“只要不是舞弊,那这个法子是绝对可以赚到钱的。”
“不是舞弊!不是舞弊!”我重复着这几句话,现代不都这么干嘛?怎么可能是舞弊呢?
事不宜迟,我当即让宝钗去把历届乡试和会试的真题找出来,我也不知道我妹妹从哪里找的这么全,居然从国朝创立之初到去年的题都找出来了!只是之前的题没有参考价值,只需用附录的形式记录即可。这些题是排除关系,而非重点。
我道:“我们只有真题和解元、会元文章可不行,我们还得要有解题思路和另外的范文一篇。妹妹,这些我是不会的,但我相信你一定……”
“那不行!”在明白了我的意图之后,宝钗立刻就拒绝了我,“我是女子,女子怎可做文章?传出去岂非是坏了规矩?哥哥在义学里头认识那么多人,随便找一个都比我强。”
我摇摇头,道:“可是我认识的所有人里头,就只有你文章写得好啊!他们都不会这些的!妹妹,你要是实在难为情,你可以用化名呀!”
“用化名……那熟悉的人还是会知道是我的。我还不如直接署哥哥的名字。”她淡淡地说。
“这不行!”这次是我打断了她,“这不成了我剽窃你吗?不行!”
她拉住我的手,道:“这法子是哥哥想的,这文章也是哥哥要写的,最后署上哥哥的名字也是天经地义吧?非得用此法不可,否则我便不写了。哥哥可以去找林丫头,她自会写的。”
这便又是钗黛二人不同之处了。
但是我不会让林黛玉写的,因为她的文章太有才气、太有风骨,鉴赏起来固然好,但要模仿却太难了,而且也不适合八股文。
“那好吧。”我只得答应她。
她粲然一笑,便开开心心地回去写文章了。
我这个妹妹啊,她什么都好,就是总把自己拘束在框子里,一味地藏愚守拙,生怕别人发现了她的好,又担心别人不知道她的好。
趁着宝钗写文章的时候,我把历届科举真题按照年份排好。宝钗真的是才女,她只用几天时间就把这些文章全都写完了,她自然不仅仅用了这几天时间——她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甚至是早就私下里写过了。
这部书分为封皮、目录(是的,没错,我用了这个时代少有的目录系统)、历届真题汇编(题目、解元或会元的文章、解题思路和宝钗写的范文)、附录(国朝简历以来的所有科举真题),最后则是一篇很短的致谢,我以很委婉的方式感谢了宝钗,虽然整篇致谢比我大学毕业论文的致谢还短……
我请鲁师父去找了一家靠谱的书局打初稿,但是初稿的字不够大,于是改过。第二版的排版不够明晰,于是再改,最终定稿的时候是分成了上下两套,我给这两套亲切地取名为《五届乡试三届会试》和《五届会试三届乡试》。
这并不是我的噱头,古代科举中,并非所以人都能从院试考到殿试,很多考生考着考着便没了银两相助,只能提前出仕,或成为终生的遗憾。
殿试是皇帝亲自出题,所以就不编入了。
我将这套书交给宝钗审校,显然,除了名字之外她都很满意。她想起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例如《薛文起赏桂文集》等,但我是不会换名字的。我就是喜欢这个名字。他们的科举好比我们的高考,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书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好评,不仅是京城一带的学院采用了这套书,就连京城外的学院也开始使用。国子监的学生听说了之后也纷纷采用,他们用了不要紧,朝廷的官员便也知道了。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且说我也将这套书赠给了亲戚们,贾府与王子腾一家都自诩是书香世家,所以是很喜欢这套书的。可是我没有送给宝玉,因为我知道送给他他也不会看,他反而会非常地反感。但是我送给了贾兰,虽然我只在义学里读了几天的书,但是我发现贾兰是真的很爱学习,从来不和我们玩闹,上课也很认真,这就和他的同桌贾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不方便进李纨的屋子里,所以只好让宝钗去送,我就站在院子里等。可没想到李纨竟然拉着宝钗说话,她仿佛是不知道我在屋外?我只好寻了个阴凉地方等,左等右等没把宝钗等来,反而把王熙凤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