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门外,一个醉汉正在撒泼打滚。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什么。
他们去扶,却每次都被大力的推回来,山娴的手上也受了伤。
那醉汉看我出来后,忽然就停止了动作,两眼一动不动地死盯着我。
眼光十分坚定,丝毫不像喝醉了的人那样迷离。
随后说道:“我要喝水,去帮我倒杯水来。”
山娴看了看我,我点下头,便去倒了一杯来。
醉汉不接,指着我道:“不要,你去倒!”
倒来一杯,喝完后把杯子往我面前一递:“还要一杯!”,“还要一杯!”
就这样来回一起接了三杯。
山娴看得气不过。所谓事不过三,再伸过来的话,她就要发飚了。
好在他并没有继续要求,而是说道:“我饿了,要吃饭。替我准备一些吃的!”
我示意山恒和山浩去准备,请他进来,却不愿意动,就原地坐在门口。
不一刻,饭菜端来。他也不客气,端起来就风卷残云般把饭菜扫了个干净。
吃完以后,满足的打着嗝,看也不看我们一眼,起来便走。
第二天,又来了。
一样的流程又走了一遍。
第三天,又来。
第四天,第五天,每天都是同一个时间,同样的要求。
山娴等三人感到十分的不解,却也仍旧照做了。
第六天,同一时间,几人左等右等,却不见有人来。 一件事情做得久了,就会成为习惯,如果突然打破,反倒会不习惯了。
山娴道:“今天咋没来了?还要不要准备吃的给他呀?可别饿坏了。”
山娴心地很善良,头两天还有些怨言,现在却开始担心起那人来了。
第七天,那人来了。不同的是今天的穿戴十分整齐,衣着光鲜,一改前几日的萎靡形象。
巨大的差异,把几位徒弟都看傻了。
这次倒是没有推辞,昂首阔步的走了进来。说道:“道长好修为,令人敬服!”
“早就听闻道长乃是得道高人,善心善行,弘道济世,果然是名不虚传!”
我拱手道:“兄台过奖了,敢问您尊姓大名,这些天如此费心周折,定是有所赐教。”
“此次是有件重要的东西,要托付给有德之人。”说罢从怀中取出一个精美无比的盒子。
打开一看,24颗精美无比的珠子串成一串,晶莹剔透,光芒四射,赫然竟然是定海珠!
我不解道:“这???”
那人说道:“世人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如果知道我有此宝在身,相信定会处处都待如上宾,但我化身醉汉,便无人答理,有些甚至恶语相向。 这世界上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和机遇,眼睛却总盯着外面,不向内求。”
“其实真正的财富和机遇,往往就在身边。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才是正道。”
对于他说的这番话,我深表认同。有人把身家性命赌上而不可得的宝物,却仅仅因为几顿饭菜而得来。确切的说,亦不是身家性命和几顿饭菜的差别,根本的差别在于内心的善念还是恶念。
一念善生,便是天堂,一念恶生,便是地狱。
世人多有诸多心魔。其中最易犯而最不易发觉的,便是“我慢”。
在古人经书中,早已把各种情形细分透彻。
「七种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慢」这个字,在这里就是心举为相。我们的内心就自动的会高起来,感觉到自己很强,那就叫做「慢」,这是个通相;这七种慢说它的别相。
《披寻记》里面说的很清楚。
“谓慢过慢等者:
于劣计己胜,于似计己似,是名为慢。
于似计己胜,于胜计己似,是名过慢。
于胜计己胜,名慢过慢。
于五取蕴观我我所,是名我慢。
未得计得,名增上慢。
于多分胜计己少劣,是名卑慢。
于实无德计己有德,是名邪慢。如是一切心举为性,故名为慢。”
第一个是「于劣计己胜,于似计己似」,这叫做「慢」。就是对于不如我的人——这个人不管是那一方面,他都不如我,我超过他,那么叫做「计己胜」。他是超过别人的,他也就执着我比他强,这是「慢」。「于似计己似」,就是彼此相似,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我也就认为是相等的,我不是不如你,那么这里面还是有高举的味道的,所以叫做「慢」。这是第一个慢,叫做「慢」。
第二个慢是「于似计己胜,于胜计己似」,对于彼此的程度是相等的,但是认为自己超过他。「于胜计己似」,事实上那个人的程度是高过我的;但是我感觉我和他是平等的,一样,这叫做「过慢」,就是超过了。头一个慢是相等的意思,在相等上执着是相等的;现在是不如人家,他认为和人家一样,这就是过了,这是「过慢」。
「于胜计己胜」,事实那个人的程度是超过我的;但是我认为我超过他,这叫做「慢过慢」,这是太过了,这种高慢。
「于五取蕴观我我所,是名我慢」。这个慢,这倒是一个根本的,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里面,经过观察的,不是一般的分别心,经过了观察,感觉到五蕴里面有一个我可得,有一个我,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有了实体的我了,这个心就自然的会高起来,那么这叫做「我慢」。
「未得计得,名增上慢」,我没有成就这样的功德,我没得初果,我认为我得初果了;我没有做到,却我认为我得到了,这叫做「增上慢」。
这个「增上慢」,是一个修行人,不是一般的人,他真实是用功有多少成就的;但是错认了消息,对于这个法相认识得不够清楚,认识不够清楚,自己所认为的境界超过了事实的境界,叫做「未得计得」,这叫做「增上慢」。
「于多分胜计己少劣,是名卑慢」,就是那个人超过我很多很多;而我认为,我只是小小的不如他而己,那么这叫做「卑慢」。
「于实无德计己有德,是名邪慢」,自己实在是一点功德没有、一点优点也没有;但是自己感觉自己有功德,那么叫做「邪慢」。
「如是一切心举为性」,这一共是七种慢,总而言之,就是心里面高,就有这个味道,所以叫做「慢」。
古圣先贤的智慧的确是广大,对于烦恼的相貌说得非常的微细、说得非常的清楚。
需时时刻刻看着自己的心,能发现有分别,有你我他之别,就能保持觉知,循序渐进,做到无我。
一番交谈之后,那人并未留下姓名,只说日后定会相见,留下定海珠便走了,颇有些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感觉。
定海珠就这样到了我手上?感觉也太不真实了吧!
通常的电视情节里,不是应该打来打去最后才有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