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钱去哪了(2)
有两个问题困扰了封建王朝上千年的时间,一个是钱去哪了?另一个就是怎么把这些钱收上来?
虽然张云不喜欢清朝,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在税收这方面,确实没有哪个王朝做得比它要好的。
“若是天子昏庸,当亲贤臣远小人。。。。。”
“不不不,我问的不是这个。”张云打断了周瑜的施法,“我不是问人怎么样,而是钱怎么样?”
“还请子昂替我解惑。”
不知道是张云讲得东西太多,还是讲得东西太新,周瑜脑子有点晕乎乎的。
周瑜都如此,一旁的孙策就直接开始摆烂了,盯着杯中的茶叶盯了好久,好像上面刻得有什么秘文。
“公瑾你要清楚一点的是,相较于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而言,一个人的分量实在是太小了。
即便天子昏庸、荒淫且无度,相较起整个国家正常的税收,他花的钱都不值一提,修几座宫殿,几个园子,只要国家正常,其实算不得什么,当然那种奇葩另算。
真正劳民伤财的,是大型的工程,例如运河,长城。
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钱去哪了,其实也就是朝廷为什么收不上来税了?
我们都知道,大汉的税收是建立在户籍的基础上,也就是按人头来收税,当士族豪强隐匿的人口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可是不再户籍上的,所以也就不用交税。
朝廷没了这部分人的税收,钱自然就少了。
比方说我张家,只是剡县的一户商人罢了,家中有那么一些余钱,可是也有十几口没有在户籍上的奴仆。
那公瑾可知道你周氏一族,隐匿了多少人口吗?”
具体数目张云不知道,周瑜也不知道,但是可以推断一下,周氏一族接连出过两位三公,可以说周氏算得上是汉末最顶级的那一批世家。
所以即便是世家的人讲点脸面,干起兼并土地人口之类的事,比那些豪强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底线的,但是隐匿的人口至少也有上万人。
三国末期,魏蜀吴三国官方的人口加起来不足一千万,而西晋泰康年间人口达到两千万之多,足足翻了一倍。
除了正常繁育增长的人口和流民外,很大一部分都是被隐匿的人口,而且肯定没有统计完。
周瑜沉默不语,其实张运说到士族豪强掌握话语权,隐匿人口的时候,内心中其实已经知道答案了。
但是周瑜不敢相信,也不愿承认,那个供养了自己,在整个大汉十三州都享有美誉的庐江周氏,竟然也会是大汉的掘墓人之一。
良久之后,周瑜才抬起头,面带苦涩的朝着张云行了一礼。
“子昂果然大才,在下佩服。”
“算不得什么。”
一旁的孙策仿佛寻到了什么真理,一瞬间就回过了神。
“说完了?走,咱们打猎去。”
“有时间,瑜一定会再向子昂兄请教的。”
好说好说,张云微笑着摆了摆手,不怕没的说,就怕你接受不了。
怎么限制士族,怎么让他们吐出来这部分人口,包括改变选拔人才的方式,改变中央制度,改进税收方式等等等等。
到最后甩出已经忘得差不多的毛概和马原,都能把周瑜压得死死的。
张云脑子里可是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智慧在里面,虽然大多数都是一知半解,但是照猫画虎,然后再实践一番,也能画个七七八八。
“行了行了,走走走走,这么久没见了,尽说些我听不懂的东西,你们不嫌无聊我嫌无聊。”
周瑜和张云都是孙策最好的朋友,不存在见不见外的事,所以说起话来也是十分的放肆。
周瑜和张云是初次见面,尽管两人经过了一番交谈,算是建立了一定的交情,难免还是会有些生分。
不过这难不倒张云,张云前世在社会上能处那么多的表面兄弟,拿下一个现在心思还比较单纯的周瑜不是问题。
在张云的努力下,两人也很快熟络了起来,被张云潜移默化改造了半年的孙策本就不喜欢那些繁文缛节,加上张云那种在周瑜看来,颇为放荡但是又很亲切的为人风格,-周瑜也渐渐喜欢这种相处的方式。
学好很慢,学坏却可以很快。
几天之后,三人之间就再也没有那种相敬如宾的感觉,而是颇有几分后世兄弟朋友之间相互插科打诨的意味在里面。
“瑜哥哥加油!”
一个可爱的小萝莉跨坐在孙策的肩头,一个劲儿的给周瑜加油鼓劲。
“诶我说香香啊,好歹你也来我家吃了那么多次东西了,怎么就没听见过你给我加油呢?”
一旁早早就投子认负的张云有些不满,论打猎,孙策自然是一把好手,但是周瑜也不差。
要知道汉时的儒生,六艺是从小都要练的,出将入相是儒生的最高成就,比如卢植,身为天下闻名的大儒,打仗的时候砍起头来也不丝毫含糊。
文弱书生?不存在的。
搞不好一个瘦瘦弱弱的儒生,拔出剑来一招就把问题解决了。
倒是张云,颇有几分后世文弱书生的意味在里面,武力值无疑是三人之中垫底的存在,用孙策的话来说,他一个人打十个张云都简简单单。
“因为我叫孙仁,不叫香香!”孙仁嘟囔着嘴巴,很是不满的说道。
“可你不觉得香香很好听吗?”
这算是张云一点小小的恶趣吧,一来是后世香香叫习惯了,二来也可以逗逗这个小萝莉。
“不好!一点都不好!!”
孙仁气鼓鼓的扭过了头,只给张云留下一个后脑勺。
没花一会儿功夫,张云就用美食把孙仁诱惑住了,正巧周瑜返回,马背上还驮着一头麂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