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陆康
如今秋收已过,袁术去年新募的士卒也训练了一年之久,被曹老板揍出来的内伤也好得差不多了,张云不信袁术会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肥肉不动心。
一旦攻下庐江,不光能获得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大后方,而且能回上一大口血。
要知道庐江郡各个县城的府库内,可是堆满了秋收的粮食,拿下庐江郡,袁术的实力便会实现一个飞跃式的提升。
山越人只是小菜,正餐在庐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蠢事,最好不要干。
而周瑜的书信更是证实了张云的猜想,最近舒县里出现了不少陌生的面孔,大概率都是袁术的人。
说到周瑜,许久没有出场的他,在孙策攻略山越的时候,也没有闲着,而是在庐江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就等袁术乖乖的钻进来了。
“府君,那袁公路怕是对咱们庐江不安好心呐。”庐江郡的郡丞忧心忡忡的说道。
“哼!”
陆康瞟了自己的郡丞一眼,别看他现在一副担心的模样,实际上陆康早就知道自家的郡丞已经变成了袁术的模样。
不光是县丞,舒县之中,有不少人都响应了袁术的号召,自己坐镇的舒县都是如此,庐江的其他县城怕是早就被渗透成筛子了。
四世三公的袁家嫡子,这名头,可比自己的庐江太守好用太多了。
虽说形势险峻,但是陆康也不是吃素的,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去贴袁术的屁股。
当初黄穰作乱庐江,是硬挺着一把老骨头,身先士卒的陆康率领军队平定的,加上陆康坐镇庐江多年,手里还是有不少信得过的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庐江郡的军权,被陆康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没有被他人染指。
虽说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很响,军中也一定会有败类存在,但是大部分的军官,心还是向着自己的,陆康有这份自信。
“废话!”
既然已经知道郡丞是袁术的形状了,陆康也没必要给他面子,现在留着他只是事情还没有浮出水面,不好动手罢了。
被骂了一声的郡丞委屈的低下了头,心里默念着老东西怎么还不去死。
陆康望着大厅中各个官员,神色各异,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打算。
草草结束这场议事,陆康只留下几个身居要职,且信得过的人下来。
“将阳泉、安风、蓼县等北边所有城池的粮草,全部悄悄集中到舒县。”
不等人开头,陆康便斩钉截铁的说道,打定了主意要坚壁清野,不给袁术的大军留一颗粮食。
“可是府君,要是袁公路的军队见府库空虚,转而抢夺百姓的口粮该如何?”其中一人问道。
陆康一时语凝,寄托于袁术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对百姓出手吗?陆康不敢赌。
“无妨。”另一人开头说道,“只要我们将粮草士卒聚集至舒县,袁公路便不会去管其他的城池,必定会直扑舒县,毕其功于一役,袁公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
陆康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袁术麾下的士卒数量远高过庐江的郡兵,庐江郡虽然富庶,但是陆康并没有扩军,而是保持着朝廷规定的编制。
好在不少郡兵都是参与过当年围剿黄穰的,具备相当程度的战斗力。
当若是分散兵力,每一座城池都要去守,那无异于自断一臂,对于袁术而言,相当于没抵抗,一路平推的局。
所以只有收缩力量,凭借舒县高大的城墙为依托,消耗袁术的士卒与粮草,等到来年开春,袁术自会退去。
至于将来如何,陆康没有想过,他心中唯一所想的,便是在死前守好每一寸大汉的领地。
陆康也明白,要死守舒县,除了三军用命,民心也很重要,好在陆康治理庐江多年,深受百姓爱戴,所以这方面不用担心。
需要担心的,唯有城中士族的态度了,作为同样是顶级世家的周氏,对袁氏的态度如何,是亲是疏,作为外来户的陆康,把握不住周氏的想法。
偏偏周氏的态度又十分重要,陆康决定今晚就前去拜访一番。
庐江,周府。
听到陆康上门的消息,周瑜微微一笑,这早在他的预料之中,陆康要守,周氏的态度至关重要。
“不急,先晾一晾他。”
被张云点醒了的周瑜,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回到舒县后,周瑜沉下心一点一点去重新了解自己的家族。
方才知晓,如同周氏一般的顶级世家,能够爆发出的能量是有多么恐怖,同时也对当今的局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今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顶级士族,就像是赌桌上的庄家,干着只赚不赔的买卖,区别只是在于赚多赚少的问题。
也不是没有例外,庄家赚钱的前提是所有人都得守规矩,按照规则来玩游戏。
但是要是碰上个不跟你讲规矩,直接把赌桌掀了的人,比如那个科举落榜的狠人,遇上这样的人庄家一样会输得很惨。
亲自下场的袁家,相当于是从庄家变成了赌徒,要么赢得盆满钵满,要么输得倾家荡产。
现在势大,只不过是仗着以前作为庄家的身份,对明面上和暗地里的规则都足够熟悉,这才占得了先机。
当然庄家也可以下注玩一玩,例如颍川的荀氏,到处下注,赢了多赚点,输了也无伤大雅,只要荀氏不亲自下场,依然是高贵的庄家。
如今天下诸侯的背后,或多或少都站着有世家的影子,唯有西凉军和公孙瓒这两个军阀头子,单纯的就是凭借着军事实力伫立。
周瑜料想,若是没有什么大的变故,这两方势力迟早要被境中的士族给玩死。
至于周氏,自然也不会亲自下场,即便是周瑜将来成了周氏一族的族长也无力改变,这是一众士族赖以生存的基本方针。
周瑜能做的,便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周氏一族牢牢的绑在孙策的战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