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谈茶论道(上)
陈霖桐背着盛水罐的竹篓爬上山坡,抬头望了望前面的一道梁,停下脚步等了一下跟在后面的李舒航。
李舒航虽然空着手,什么东西都没带,却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陈霖桐把背篓朝向李舒航,“三哥,来帮我背篓取下来,咱们歇会再走。”
李舒航双手抱住背篓,陈霖桐把肩膀从背篓脱下来,然后转过身,接过背篓放在地上。
李舒航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气喘吁吁地说:“阿桐,每次都要走这么远的山路背水吗?”
陈霖桐笑着说:“都是去那个溶洞背水,当然是走一样远的路了。”
“几天就来背一趟水?”
“差不多三四天,背回去的水空明师父只用来泡茶。”
“可以雇个人来背水,干嘛要非要自己花这么大力气来背,再说你现在是老板了,有好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陈霖桐望着远处的群山,若有所思地说:“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亲自做才行。”
“我看你跟空明师父一样怪。”
“呵呵……”陈霖桐忽然笑起来,“空明师父在有些人的眼里的确是有些怪异,其实他做的这些事外人看不懂而已。以前寒伯伯就问过他,寺庙后面就有山泉,干嘛非常爬这么远的山路背水,空明师父说,背水是一种修行。”
李舒航笑着问:“你是不是也把背水当成修行了?”
陈霖桐摇摇头,“背水只是我到山上寺庙见师父的一个借口,几天没见空明师父,心里就感觉好像有什么事没做,空落落的没有底。”
“不至于这么夸张吧?”李舒航惊讶地说。
陈霖桐望着远处的大山,感慨地说:“空明师父就像是一座满是宝藏的大山,每次见到师父都会有让人惊喜的地方,你不知道,如果没有师父的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难怪你如此敬重空明师傅。”李舒航有些理解陈霖桐的做法。
陈霖桐指着前面山崖中间的一丛茶树说:“三哥,看见那丛茶树没有,就是这丛茶树曾经救过我的命。”
“我知道了,就是有神奇止痛功效的那丛茶树。”
“不错,就是这丛茶树。”
李舒航兴致勃勃地说:“为什么不移植到茶园进行栽培?这种茶肯定会卖大价钱。”
“我试过了,移植到茶园后制成的茶就没有止痛的功效了。”
“肯定与这里的环境有关。”
“这丛茶树产的茶一年不过一两斤,上次我来采摘青叶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受伤的豹狸也在吃茶树上的嫩叶,豹狸是吃肉的动物,看来它也知道这丛茶树能痛。”
李舒航惊讶地说:“太神奇了,动物虽然是靠本能做出反应,不过有些动物的确非常聪明。”
“好了,咱们走吧,自从出了那次事后,回去稍微晚点,空明师父都会跑到庙外等着。”
陈霖桐站起身,李舒航双手抱起竹篓,帮陈霖桐背上,俩人沿着崎岖的山路继续往前走。
空明师父坐在寺院内的香樟树下,身边的石桌上摆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一旁的地上有一个木炭炉,上面的烧水壶刚好冒出热气,发出吱吱的响声。
陈霖桐背着竹篓走进院内,李舒航满头大汗地跟在后面。
空明师父看着俩人说:“猜着你们就该回来了,水刚好烧开,赶快坐下喝杯茶。”
俩人用手巾擦着脸上的汗,在桌边坐下,空明师傅提起烧水壶开始烫杯。
望着空明师傅优雅娴静地冲泡功夫茶,李舒航笑着说:“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陈霖桐看着李舒航说:“这是南唐进士成彦雄的《煎茶》诗,想不到三哥还喜欢唐诗。”
空明微微一笑,接着说:“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陈霖桐颔首道:“师父说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已在道清寺修行时所作,明代乐纯所著的《雪庵清史》中列举的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煮茗排在奉佛和参禅之前,足见茶佛一味。”
李舒航缓缓说:“确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研制,佛门僧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考证,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边,后来才逐渐出现在民间,所以古代的名茶多与佛门有关,普陀佛茶、庐山云雾、武夷山的大红袍皆出自僧人之手,咱们安溪的铁观音就更不用说了,重如铁,美如观音,这个名就取出佛经。”
空明师父已经冲泡好了观音茶,拿着孟公壶,缓缓地将茶汤斟入茶杯中,“三公子对茶很有研究啊。”
“谈不上研究,从我祖父起家里人就与茶打交道,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李舒航谦虚地说,在空明师父面前,李舒航不羁的性格不自觉地收敛起来。
空明师父抬手向李舒航示意喝茶,轻声说:“在唐末,饮茶之事就衍生成了佛寺茶礼制度,百丈怀海禅师所创制的《禅门规式》就把饮茶纳入僧众的戒律之中……来,先品尝一下老衲所制的清茶。”
李舒航端起若深杯,轻呷一口,双眼微闭,轻声说:“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