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论养生
第八日。
车队继续前进,只是气氛却凝重了不少,王明之不时听到回程买些粮食放着之类的话。
王明之没有那些忧虑,就算有事也轮不到他一个孩子来操心。
只是暗暗怀念前世的空调,想热就热,想冷就冷。
想到这王明之看向老爷子,感应到王明之的目光,老爷子睁眼。
“不必担心,王氏的底蕴可不止明面上这些。”却是误以为王明之担心旱灾。
闻言王明之虽好奇,却也没有追问,而是问出自己的疑惑。
“祖父,修道之人可有于夏日寒凉,冬日温暖之物。”
“嗯……”
“无论是武者,还是修道者,但凡修成先天,就能不畏寒暑,度四时如春。”老爷子颇为自得道。
“那有没有不用修为,普通人也能使用,还能大规模制作的东西呢?”王明之问道。
“你为何如此之问?”王大鹏看着他,有些不满道。
王明之笑道:“若有此法……”
“冬日于寒冷中温暖,夏日于炎炎中清凉,岂不爽哉。”
同时心中暗乐,觉得自己可以震惊老爷子,王氏将来也会多一道财源滚滚。
然而……
“哼……”老爷子冷哼。
“平日让你多看书,你就是这般看书的?”
“亏你想的出……”
“于炎炎夏日中阴凉,于冬时冰寒中温暖……”
“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才对,贪图享乐,想死还带上别人。”
“啊……”王明之张大嘴,这剧本打开方式不对啊。
不是听到空调就应该感叹奇思妙想,拍案叫绝……
再不济也是异想天开,怎么到自己这就成取死之道了?
“哼……”
“平日我是如何教你的?”老爷子有些不满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之一岁四时。”
“其又名:春升、夏浮、秋降、冬沉。”
“人生于天地间,交感于四时气候变化而降生……”
“平日起居作息,自当顺应天时。”老爷子怒斥道。
“夏时为君阳炙热之时,大地阳气外浮,地下阴寒。”
“是以夏时地上热,而地下阴寒之极……”
“人体感气候变化,身体阳气外浮,体内亦是虚寒,易为寒气所伤……”
“彼时当呼吸天地间天阳之气,弥补内里虚寒,此为补不足而损有余也。”
“身处于阴寒之地,本就内里虚寒,再无阳气补益,又有寒气中伤,人不病乎?”
“阳气外浮,本就损耗心阳肾火,再常处于阴寒之地,呼吸阴寒之气入体。”
“白日阳气不得升发,夜晚阴主令之时,体内潜藏的寒气得天时之助,届时迫阳外出。”
“以至人体躁热,身心烦躁,勉强入睡亦是多梦扰神,不得清静。”
“如此阳气经过夜间消耗,第二日便无阳气可升。”
“致使脾胃阴寒,食之无味,强行吃下不得脾之运化,也是无用。”
“人体得到不到食物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导致气虚乏力。”
“唯有缓慢积攒阳气,待午时阳气最盛之时,得以升发,却已错过天时。”
“长久如此,阳气当升不升,当藏不得藏,则致阴阳逆乱。”
“人体长久不得天阳之气补益,心火亦衰,为阴寒之损。”老爷子怒斥。
“这么严重?”王明之惊呆,
暗道:前世也不见这般恐怖啊?
“心火不济,人体当如何?”老爷子问道。
王明之沉吟,这些问题他都有涉猎,当即便道。
“心为君阳,与命门之火同源,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火不旺,则夏日炎炎腹部却极度阴寒,是为小肠失去温煦。”
“心肾同源,心火为君火,与命门之火相生得益,为人体阳气之本。”
“心火不旺,命门肾火定是独木难支,致心肾皆阳虚。”
“人若阳虚,则卫气不足,易为外邪所侵……”
“且命门之火不足,脾土失去温煦,则脾胃虚寒不运。”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寒不运,则气血不生,易导致气血亏虚。”
“常年贪食寒凉之物者,则脾湿不运,沉积为痰饮,致水湿困脾,发为水肿,体胖乏力。”
“另,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命门火衰,则肾水极寒,不得滋养肝木。”
“肝主疏泄,其华在目。”
“肝不好则疏泄不及,易导致肝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不通。”
“肝郁气滞之人,易脾气暴躁、易怒,是为情志病。”
“此皆为阳虚之故尔。”王明之应道。
“嗯。”老爷子点头,道:“继续。”
王明之继续道:“普通阳虚并无大碍,若太过则不同。”
“若为男子,则元精不热,体虚乏力,且生育能力大损,难有子嗣。”
“即便诞得子嗣,也是体弱多病,此为先天不足也。”
“若为女子,则更甚……”
“其多平日行经,多血色淡量少,经后不荣生痛。”
“最重要是阴寒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遑论人乎?”
“宫寒则不孕,此为妇人大忌,最生是非。”王明之炯炯而谈,这辈子最不怕背书。
宫寒不孕也好理解。
心火与肾火都不热了,在心肾之间的胞宫,自然也就变的阴寒。
阴寒之地,连草木都不生长,更何况孕育子嗣。
“那当如何解决?”老爷子问道。
“多嗮太阳?”王明之轻声问道,有些不确定。
“然也。”老爷子点头。
“也不对啊……”王明之问道。
“热极伤津,定会损伤人体津液,致人虚劳无力……”
“笨,适量啊。”老爷子一巴掌敲在王明之头上。
“如太阴湿土般,君火相火灼热大地,寒露自生。”
“大地受相火燔灼,将水汽逼出,阳极生阴,大地不得温煦则草木枯黄,落叶归根。”
“人体亦然,盛夏置于烈日之下,迫惹急伤阴,此为折寿之道。”老爷子道。
“然,只需行天地自然之道,热时避于荫凉之地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