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历史的可能故事 >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周王东迁雒邑,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被进封为公爵,并而郑国国君也开始做平王的卿士——执政大臣。

郑国封地在王都的东边。

……

郑国西边靠山,东边是平原。

境内北边有一条大河,叫河水,郑国是河水由向东流变成向东北流的分界。

郑国西南还有一条河,叫颖水,她在郑国西边的山脉上聚水为源,沿着东南方向注入淮水,是淮水的第二条支流。

颖水虽然不大,但郑国更小,只拥有颖水的上游。

……

前770年,郑国国君去世,谥号“桓”,后世称之为郑桓公。

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姬掘突即位。

……

颖水的西南,有一条和她几乎平行的河流,叫汝水。汝水也是发源于郑国西边的山脉,也是淮水的支流——第一条。

汝水的西南有一个小盆地,盆地中有一个小国,国名是“申”,国姓是“姜”。

申国北边和西边的山高,东边和南边的山相对较矮。同时,她北边的山与郑国西边的山是同一群。

姬掘突的妻子便是申国公主,大家也许会称呼她为“郑夫人”,或者“郑姜”,或者“姜氏”。

郑姜的第一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难产,脚先出来,郑姜也因此差点丧命。

生孩子的时候脚先出来,叫“寤生”,于是根据这个孩子的出生情况,孩子的名字就叫“寤生”。

而郑姜也因此不喜欢这个孩子。

三年后,寤生的弟弟段出生了,郑姜也由此更加地忽视寤生,偏爱段。

以“伯、仲、叔、季”为排行,伯仲为兄,叔季为弟,所以大家称段为“叔段”。段长大后,被封在河水北边的共邑,所以他后来又被称为“共叔段”。

郑姜曾经多次向掘突表示,想让段做太子,但是都被拒绝了。毕竟,宗法规定,太子得是嫡长子。

……

郑国西北有一个小国,叫“东虢”,掘突在世时,将其纳入了郑国疆域。

东虢国有一座险要的城邑,名叫制邑,又名虎牢。制邑的北边是河水,西边是汜水,南边是山,据地利而成险关,但是,东虢国的国君虢叔最后还是死在了这里。

……

前744年,掘突去世,谥号“武”,后世称之为郑武公,郑姜也开始被称为“武姜”。

武公死后,寤生即位。

寤生成为国君后,武姜想让他把制邑封给叔段。

“母亲,制邑太险要了,虢叔当初就是因为占据地利,以致于心生懈怠,最后死在了那里。制邑封给叔段的话,会让人担心。母亲您再想想,除了制邑,其他城邑都可以。”

之后,武姜让寤生把制邑东南的京邑封给了叔段。

武姜让叔段住在京邑。于是,叔段称号就由“共叔段”变成了“京城大叔”,意思是:住在京邑的国君最大的弟弟。

大叔到了京邑之后不久,开始扩建城池。国都中由此开始出现各种传言,然而,寤生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

大夫祭仲找到寤生,说:“君上,您听说了吗,大叔在扩建城池。”

寤生说:“这说明京邑的国人在增加,之前的城池已经不够大了,说明大叔把京邑经营得不错,然道这不是好事吗?”

祭仲说:“这当然不是好事。不知君上是否记得王室定下的制度。”

“什么制度?”

“关于受封者封地城池的建造大小:大的封地,城池不能超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地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封地不能超过九分之一。对于我们郑国来说,分封下去的城邑,城池大小如果超过一百雉,就会对国家产生威胁。”

“大叔是我的弟弟,没事的。”

“君上,现在京邑的城池已经不合法度了,如果其他人也跟着不顾法度,那么君上的地位也将受到威胁啊!君上!您还是早点制止叔段吧。”

“京邑是母亲为大叔请求的封地,母亲的请求,我也不好拒绝。”

祭仲直起身子,说到:“姜氏一直就偏爱叔段,当初还想立叔段为太子!君上,只要您还是国君,就满足不了她的!您还是早点处置叔段吧,不要让叔段的不臣之心蔓延到其他人身上。屋子外面蔓延开的野草都不容易被清除掉,何况是君上这个受宠的弟弟呢?!”

寤生按了按祭仲的手臂,“祭仲,坐下吧。您不用担心,坐下吧……”

待祭仲重新坐好,寤生沉默了一会,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祭仲若有所思。

寤生看着祭仲,笑了笑,说:“祭仲大夫为什么不等一等呢?”

……

所谓一雉,就是长三丈高一丈,百雉之城,就是城池四面城墙每面长度都是三百丈。换算为今天的单位,一丈约为2.3米,所以百雉之城,大概就是方圆48万平方米的城池,大学的面积比这个还要大一些。

……

过了不久,大叔命令京邑西边和北边的城邑:在听从寤生命令的同时,也要听从他的命令。这些城池中,包括了制邑。

于是,国都中再起波澜。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有两个人发号施令?君上到底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是想要退位给大叔,那么我现在就前去京邑投奔大叔;如果您不想退位,那么就让我带着兵车去京邑除去大叔。现在国人们都很疑虑啊!”

寤生安慰道:“子封啊,你去告诉国人们,用不着焦虑,等到了时机,大叔会自取其祸的。”

所谓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城池里面的贵族,与之相对应的是居住在城外的普通百姓,他们因为居住在郊野,被称为野人。

……

又过了不久,大叔将那些听从两个命令的城邑都划为了自己的封地,强迫他们只听自己的命令。这个时候,他的势力已经向东延伸到了廪延。

廪延在共邑东边,河水南岸。

郑国的整个北方,似乎都已经在大叔的控制下了。

公子吕再次进言,说到:“君上,时机差不多了吧,大叔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快要有国人去投奔他了。”

寤生说:“大叔不占大义,那些国人是无法团结的。你放心,大叔再次扩张的时候,就是他的势力崩塌的时候。”

大叔发现,他的势力已经无法通过之前的手段再次扩张了。于是不得不走到下一步:修整城池,准备粮草,制造衣甲,修理兵器,精选步卒,整备兵车。

大叔准备偷袭国都,让武姜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大叔并不知道,那些投奔他的国人中有寤生安插的内应,他更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寤生洞悉了。

寤生召集了他的大夫们,说:“时机到了。”

寤生根据大叔偷袭国都的日期,派遣公子吕帅兵二百乘去攻打京邑。

春秋时代的兵车,一乘就是一辆兵车,兵车上有三个甲士,由国人担任,兵车后面跟着七十二个兵卒,由野人充任。两百乘,就是六百国人甲士,一万四千四百野人兵卒。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公子吕包围京邑之后,京邑里的内应们煽动国人投降了,大叔辛苦修建的城池并没有起到作用。

大叔得到消息,不敢回京邑,于是沿河往国都东南方向逃跑,到了鄢邑。

寤生亲自带兵攻打鄢邑。

隐公元年,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大叔逃到了共邑。

孔子在《春秋》中写道:“郑伯克段于鄢。”叔段不像做弟弟的样子,所以孔子不写“叔段”;兄弟之争犹如两个国君之争,所以写“克”;称寤生为“郑伯”——就是郑国的国君作为大哥,是在讥讽寤生对弟弟有失教诲。

……

战争结束后,寤生把武姜安置在了城颖。城颖在国都的南方,颖水的东北岸。

寤生立下誓言:“不到黄泉,不再与姜氏相见!”

然而,不久之后,又后悔了。

……

在国都的西边,翻过一座山,便到了一座山谷,山谷里有一条河,就是颖水了。沿着颖水的河道继续往西,追溯到她的源头,就到了颖谷。颖谷是郑国西边的边界,郑国大夫颖考叔是这里的封人——管理边界的官。

颖考叔知道寤生立下的誓言是一时的冲动,并且想到了解决事情的办法。

颖考叔找了一个机会,进献贡品给寤生,于是,寤生自然要设宴款待他。

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不吃。

寤生问道:“颖考叔,这肉为什么不吃啊?可是不合口味?”

颖考叔说:“我的母亲每天吃的饭菜都是我做的,但是他没有吃过君上赏赐的饭菜,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不知……君上是否准许?”

寤生说:“你有母亲,可以去孝敬她。唉……大家都有母亲,却只有我没有啊……”

颖考叔说:“敢问君上,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武姜夫人不就在城颖吗?”

寤生说:“可我立下了誓言:不到黄泉,绝不与她相见。如今若是去见她,就违背了誓言,若是不见……”

颖考叔说:“这有什么好当心的,君上不如把这件事情交给我来办。我可以掘通地道,为君上找到黄泉所在,到时候,君上与武姜夫人沿着地道行至黄泉,就可以相见了。”

寤生赞道:“妙极!妙极!”

不久,颖考叔说找到了黄泉所在。

地道中,泉水旁,寤生携着武姜的手,说到:“母亲,离开您之后,才觉得一家人还是融洽一些比较好啊!”

武姜说:“寤生啊,母亲这些日子,也觉得不该对叔段过于偏心,以至于你们兄弟相残……”说着,不禁流下了泪水。

寤生一边安慰郑姜,一边让颖考叔带大家走出地道。

出了地道,武姜不知想到了什么,轻轻叹道:“出来后,心头却是舒畅多了……”

不久,国都中开始流传两句歌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颖考叔说,第一句是郑公唱的,第二句是武姜唱的。

……

左丘明在教授弟子,解释《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一句时,说到:颖考叔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还帮郑庄公拾起了孝心。《诗经·大雅·既醉》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就是说这样的事,孝子的心里不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能够一直感化周围的人。

————

[1]紫罗兰.左传译注[db/ol].移动图书馆.2018/2021

[2][ob/ol].地图窝.????/2021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