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不装了,其实我是朱重八 > 330.文康三年

330.文康三年

“四叔说了,那两个岛,他一定会拿下的。”朱雄英想了想道:“去了把北平府的消息告诉他,这样他也对燕王府放心。”

“是,大哥。”朱允熥表示自己回去也要告别赵氏,便不多留。

两个大老爷们,临行反而说不出矫情话,互相抱了抱,朱允熥转身离开院子。

陵园附近山清水秀,树木和梅花也多,只是还未开放,朱雄英住在这里正好专心规划水师和战船。

等征倭大军回归,他就着手准备下西洋的事情,下东洋就不必了,到时候自由安排。

看见自己儿子在闹脾气,朱雄英走过去道:“我专门让你皇爷爷把你送到这里来,这三年你就跟着我,好好的读书写字,记下了吗。”

朱标虽然有自己的智慧,但是他对朱文基十分宠爱,导致这个家伙越来越不听话。

朱文基不愿意的抠着手指,看了眼道:“冷清清的……”

“外面八十个成武军,随你玩,你可以跟他们玩,但是你别想着让你舅舅给你送好吃的,我可不怕你舅舅,我也有舅舅。”

朱文基低着头,几岁的孩子还知道发脾气:“我要回宫。”

朱雄英捡起小小的乌纱冠,弹了弹土灰,扣在朱文基头上,又转身去干自己的事去了。

他就不信,治不了这个兔崽子。

夜深了,凉风扑面而来。

朱文基还站在那里,这是朱雄英没有想到的,挺倔。

他走过去道:“你饿不饿。”

朱文基被晾了一天,看着外面的夜空,还有几十个不说话的守卫,便点点头:“饿。”

“看到你身后的馒头吗?把它捡起来吃掉。”朱雄英道。

“…………”朱文基不可置信,睁大眼睛看看馒头,又看看朱雄英:“爹,脏。”

朱雄英不说话,转身要走。

看见父亲不语,朱文基只好慢慢过去,捡起馒头,咬了口。

真香——

他要继续啃时,朱雄英把馒头夺了过来,剥去馒头皮,又蹲下身给他掰成几瓣,道:“很香是不是,人饿到一定程度,馒头也很香。”

朱文基不懂,流着眼泪在那里啃馒头。

“桌上有茶,吃些馒头,再喝几口茶水,就饱了。”朱雄英指了指自己的茶杯:“喝吧。”

朱文基踮着脚,捧着茶杯咕嘟咕嘟喝着。

大殿没有宫女和宦官,就门外守着的郑和,很是冷清。

朱文基有些怕,晚上都是有乳娘和宫女抱着他睡觉的,今晚没有。

他站在那里,眼睛盯着桌子角,余光扫来扫去,脚步慢慢挪着,过一会儿又继续挪,直到贴着朱雄英的胳膊不能再挪时,才站好。

朱雄英道:“会磨墨吗。”

“不会~”

“爹教你。”朱雄英让郑和搬来一张太师椅,将朱文基放到椅子上,简单示范。

朱文基跪坐在椅子上,抓着墨条开始研磨,时不时看看朱雄英的脸色,低着头继续磨。

然后不知怎么回事,把砚台给弄到桌子底下碎了,朱文基吓的立刻站远远的,以为又要挨骂。

“殿下,奴婢来。”

“你不用管。”

朱雄英捡起砚台碎块擦掉墨汁,看了眼朱文基,抱起他道:“你今日墨磨学的很好,爹觉得你很厉害。

不过磨墨时,小孩子需要扶着砚台,不然容易掉下桌去,明日你还继续磨墨。”

父子两人躺在床上,朱雄英看着旁边小小的脑袋道:“你皇爷爷都教你什么。”

“仁义礼智信,四书五经……”

朱雄英:“仁慈有屁用,能帮你治理天下吗。你认识稻谷和韭菜吗,今后爹教你别的。”

这两年大明北方,已经度过了休养生息,北方的粮食与产业虽然不如江南兴盛,但可以吃饱饭。

南方各府则是因为冬季大棚以及朱橚亲自力推的缘故,开始出现粮食过剩的现象。

特别是浙江,江苏沿海,百姓对于海洋也开始学着利用,等过几年简易水泥全面推广,修些类似秦直道的,帮他们把海类制品运到北方边境。

几年前改革商税,这几年商业经营的模式也在慢慢增新,但同样民间的市场却很混乱,对于经济调控,需要完整可行的制度。

同时,龙江船厂因为近几年朱雄英大力支持,船只过剩,他便在海图上圈出制裁两个地方。

台湾,吕宋,琉球。

等彻底打败倭寇,就开始建一条通往台湾和琉球的客船,将大明江南多出来的百姓移民过去。

只要汉人的比例增加越多,到那时这个地区就趋于平定。

这两年,给百姓发行的民刊月册也因为说书人的口口相传,竟然有很多人当成了茶余饭后的习惯,每日必听。

就是读书上学还需要提高,是倭寇后要考虑的,但是这个计划,需要十几年甚至百年完成,一朝一夕做不了。

文康三年即将结束,征倭大军也该凯旋归来了。

朱雄英除了大明,还有一件事就是教导长子朱文基,他的皇位肯定是坐定了。

自从登基后,朱标身体也就属于后世的亚健康,对于女子更是很少,琉球使臣上次献女子。

朱标倒是接受了,但是孩子是不可能有孩子的,就算有,天下谁能和朱雄英抢皇位。

对于嫡长子,朱雄英倒是有些很遗憾,但是也有庆幸。

庆幸是,有这个制度,如果牢牢贯彻下去,出现越位的情况会很少。

但是,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他比较中意二子朱文墉,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十分可以调教。

朱文基一身坏毛病,若是可以调教出来,也可以接着自己的大业继续执行下去。

朱雄英心中清楚,工业化他这几十年就别想了,能够打好基础搞个雏形就不错了。

所以他把目标放在,修路,普及学堂读书,完整的商法,粮食,甚至是火器,以及殖民,万国来朝上。

朱元璋看起来退了,但是身体好好的养,活到一百多也可以,就看怎么养了。

第二日,朱允熥出发,朱雄英也去送了,顺便进宫,把自己之前的船模型和海图收进盒子,打算带到陵园的房子里去。

说是陵园附近的房子,实际上和宫里没什么区别。

朱雄英把朱文基的乌纱冠,以及锦缎衣服全部都丢在宫里,给他换了身百姓的衣服。

“今后穿着它。”朱雄英笑了笑:“我们出宫。”

徐妙锦自始至终没有插手,她抱着朱文墉,立在大殿外,目送父子两的背影。

她不知道朱雄英要干什么,但是至少看到朱文基今日没有反抗,这一点就很好。

或许也只有他有办法。

徐妙锦倒是想去照顾父子两,但是孙贵妃离世不久,郭太妃年纪也大了。

朱标也没什么妃子,那几个被吕氏常年打压,早就是普通妇人。

宫里事情,她慢慢的挑起来,阮宜良也开始帮她分担些,但是她们不住坤宁宫,依旧在东宫。

徐妙锦坚信父子两人是顾不好他们自己的,虽然朱雄英经常表现出自己会日常之事。

但不代表两人可以顾好。

徐妙锦思来想去,还是希望卫子衿过去照顾他,相信卫子衿也是需要这个机会的。

夕阳西下时,朱雄英带着朱文基去郊外的田垄,看看百姓农事,耕耘的辛苦,以及打稻谷的农具。

也会跟他讲官吏收租时,对百姓的恶语相向,地痞无赖之类的事情,让他了解并不是百姓用的金锄头,吃的是肉羹。

父子两人一路走着谈着,原本昨日还反抗的朱文基,接触到自己从未接触过得事物,反而很是新奇。

朱文基在郊外撒欢,要比宫里的方寸之地好太多。

陵园道上灯火通明,还能看到远处的孝陵卫。

四周的暗影处,有锦衣卫和成武军的人暗中巡逻保护。

回到院门口,郑和去开大门,却发现轻轻一推就开了,正在他奇怪时,巡逻的侍卫说是太子妃让卫子衿来了。

卫子狼为了保护朱允熥平安,跟着去支援征倭大军,朱雄英想了想,自己怎么也得照顾人家妹妹。

就算不是出于这个,她也是自己的女人,是朱文壑的生母。

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卫子衿也正好出来,看到朱雄英后立刻低头,见礼道:“太子殿下。”

朱雄英看了她一眼,忽然就笑了起来。

卫子衿没有徐妙锦的背景,甚至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宠爱,因此她说话总是怯怯的。

“文壑呢?”

“在宫里,太子妃在教导,我来照顾殿下。”

郑和道:“屋子?”

“单独收拾一间屋子,否则这守孝倒是自欺欺人。”

“其实……”郑和欲言又止,点头。

守孝不能同房,但是郑和还是考虑到人的正常需要,因为皇宫避孕的方法有很多种。

而且只要不怀孩子,谁能肯定是守孝期间的事。

大明没有现代发达,也没有太多的安全用品,古人用的动物肠衣,实在有些难闻。

就拿皇帝做例子,一般临幸完妃子后就会问留或者不留。

只要不留,太监就会采用按揉穴位和推拿,甚至针灸的方式,刺激后,将皇帝的龙液,逼出来。

这种方法百姓也用。

但是很不靠谱,不成功就成人。

实在不行,宫斗剧那种麝香就是很好的东西。

但是朱雄英觉得,这种就是自欺欺人了,没有必要。

他明白郑和的心意,但还是让他去隔壁收拾屋子,厢房不缺。

入秋后的一天,门外忽然传来郑和的声音,说是收到朱允熥抵达倭岛,与朱棣汇合的信。

朱雄英抬头看了一眼。

笑了笑:“本宫早就知道了。”

郑和没吱声,目光越过朱文基,朱雄英,落在偏殿门口坐着,既没有言语也没有起身询问的女子。

女子坐姿温婉,但是相比一个多月以前,她越发的宁静,祥和。

尽管宫里会送来吃穿,但她依然做针线活,缝补衣服。

她很满足,而且幸福。

因为她这一辈子最大的心安,就在这院子里,是太子妃成全了她。

“卫将军有家书。”郑和走过去,递给她。

卫子衿看了眼朱雄英,那意思是在询问。

朱雄英摇摇头:“你的家书,自是你来看,不必与我。”

“那……妾便拆了。”

‘妹妹,见字如面,一个月后我们便要决战,今日大雨,并未出战,倭寇已是强弩之末,却还在坚持,燕王殿下与我重新商定策略。

但是,不幸的是,为大军缝补衣服的几十个婆婆被倭寇俘虏,他们本想以此要挟,但她们纷纷选择跳海……此悲痛难以忘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