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624章撤退消息入大梁

第624章撤退消息入大梁

车辚辚,马萧萧。

雄伟的函谷关依旧矗立在远处的群山之间,一队队铁骑在刺眼的阳光下,向着雄关的方向狂奔着。

铁骑的后方,是一个个巨大的步兵方阵。

数十万秦军已经在王龁的带领下回到了河西之地。

只是,眼看着函谷关完好无损的眼前,身为大军主将的王龁却一点也不开心。

早在王龁大军刚刚深入河东,尚未进入河西之时,攻击函谷关的赵军便已经得到了消息。也就在秦军挥军重新占领平山城的同时,孙崮已经带着赵军的骑兵冲出了河西的地界。

紧赶慢赶,回援而来的秦军还是扑了个空。

当然,这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连王龁也在行军之中想到了此时的窘境。

但即便是王龁想到了此时的情境,他也不得不率大军回援,因为赵军从头到尾就没有给过王龁选择。

这是赤裸裸的阳谋。

应该说,只有王龁撤离的周王畿之地,函谷关下的赵军也才会撤离函谷。

而陷入被动之中的秦军,想要准确把握赵军的行踪再予以阻击,实际是很困难的。自然,发生这样「无功而返」的情况,也就并不算意外了。

很快,秦国的大军便重新开入了函谷关内。

又一次,秦军没能带着满身胜利的喜悦,回到他们的故乡;又一次,他们带着遗憾和落寞回到了关内。

没有了胜利,也就没有了爵位的晋升,没有爵位的晋升,也就意味着家里的苦日子还要继续。

也因为这样的心理负担,整个秦军越是靠近函谷关,越是显得情绪低沉。

长此以往,恐怕整个秦军乃至秦国都要大受影响。

事实上,维系秦国上下稳定的重要条件,其实就是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给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也只有源源不断地利益,才能让处于底层的秦国稍微在水生火热的生活中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

都说秦国亡于暴政,实际上秦国的暴政,不是体现在剜耳割舌劓鼻这样的刑罚上,更多的还是对底层百姓的剥削。

耕战模式的实质,就是将贫苦百姓最后的救命粮夺取过来,并以此为要挟,迫使百姓只能按照自己规定的方向去做事情。

只是已经收入了王族和贵族囊中的利益,又怎么可能再拿出来,于是对外战争的收获,便成了唯一能够弥补秦国百姓生存的物资来源。

耕战的体系让秦国的国力急速上升,对外战争的胜利,又反哺着这一模式。于是,在秦人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雪球越滚越大,所有人似乎都成重牟利,只不过,贵族牟的是利,而百姓不过是活的命而已。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状态,让所有老秦人都逐渐忽视掉了秦法的实质,剥削的本质。

一旦秦国对外战争受挫,势必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动荡,一旦局势发生动荡,势必就会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变化,就比如当年的阏与之战,直接就将不可一世的穰侯打落尘埃。

至于到了后来,始皇帝统一六国,仗已经打无可打,也根本无法再从他国获取更多的利益,自然是祖龙死而地分。

显然,在一场打败之后,秦军急需的就是休整和心理疏导,哪怕是一番口号呢!

只是,如今的王龁却已经顾不得这么多的「细枝末节」了。

他的身上如今压着太多的事情了。

最最重要的是,他给秦军所留下的下一代的核心将领——蒙骜,还在周王畿的宜阳城等着他的援军呢!

想要挥师再向东,函谷关的防御体系要重新整理,赵军的来路要尽快理清,河东、河西

两郡也要重新布置兵力,甚至关中、蜀中乃至于鄢郢之地的兵力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些,无一不需要他这位大秦的上将军参与其中,甚至是要提出具体的建议的。

可以说,赵军在河东河西这么一走,整个秦国的兵力布置体系,都需要重新地校核。千头万绪之间,也怪不得王龁没能留意到大军的气氛问题了。

当然,秦军到底是当世之强军,一时的失利,终究还打不垮这支钢铁一般的强军。

大军随即开入函谷关,王龁细细交代过一番防务之后,却也没有再函谷关再多停留,带着五十亲兵,一人双马便向着咸阳的方向狂奔而去。

即便身为大秦的上将军,要重新改变整个秦国的兵力布置,王龁还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回到咸阳,面呈秦王,也只有秦王能够一锤定音。

好在的是,沿途收到来自宜阳蒙骜的消息,赵军忙着收拢周王畿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向宜阳进军的意思。

忙点好啊!

也就在王龁带着亲兵飞奔回咸阳的途中,魏国的都城大梁却是再度热闹了起来。

原来,秦军撤出周王畿之地的消息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传遍了大梁。这里头当然少不了赵国暗卫的功劳。

只是,令赵国的暗卫们没想到的是,这边他们才刚刚进行了计划的第一步,不少细作还在将秦军撤退的情报四处散播着呢,那边已经收到消息的魏王却是在第一时间就想要把他们的活给全都揽下来了。

是的,在听到秦军撤退的第一时间,魏王先是不信,但还是命驻守边境的部队向周王畿之地派出了斥候。

斥候也很快给魏王带来了好消息:秦军还真的退了。

虽然斥候也没有侦查到秦军到底为何就撤退了,但四处飘扬着的赵国的旗帜不会骗人,四处来往的赵军更不会骗人。

而得到确切消息的魏王,一时间竟然有些懵了!

魏王是百思不得其解——赵国到底是怎么赢的?要知道,信陵君带着两万多兵马这才刚刚回到大梁,而从他的口中得知,秦军已经兵临轵城之下,廉颇正在竭力抵挡,赵国内部更在想方设法调兵调粮。

怎么转眼之间,前后也就不过十余日的时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了呢?!

难道赵军又在那里藏了兵马?只等秦军与我魏军交战疲惫之后,就一句杀出?

可那也不对啊!毕竟按照信陵君的描述,秦军攻败我魏军,根本就没有耗费多少的战力啊!转瞬间就尾随着进攻了轵城,那可是足足二十万秦军啊,即便是赵军藏着军队了,秦军也不可能不战而退啊!

以魏王的脑子,显然想不到赵军到底是怎么迫使秦军撤退的。

索性,魏王对自己也算是有些自知之明,既然想不通,那就不想了。

秦军怎么没的,对于魏国而言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军退了,周王畿的地盘可就空出来了啊!

按照战前的约定,赵国可是不取一地的啊!

那岂不是说,我魏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周王畿这块肥肉?

是的,几乎在确定秦军撤出周王畿的一瞬间,魏王就已经想到了赵括曾经的承诺,根本不需要赵国的细作们再费尽心力地去提醒。

当然,魏王显然也不是傻子,如今的时代,哪个国家还讲信用,讲信用的国家早被吞得渣都不剩了。

战前赵王虽然说过这话,甚至国书之中也明文记录了下来,可赵国不认,你能有啥办法。毕竟这周王畿之地能夺回来,可以说几乎就是赵国一家的功劳。

更何况,同样签下了国书的韩之国,甚至都能把联盟出卖给秦国,赵国毁个约,又

有什么关系?

可是,周王畿这块肥得流油的大肉放在魏王的面前,不让他抓在手里,这心中的痒痒,简直是非人的待遇啊。

舔了舔自己的嘴唇,魏王的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来人。」魏王随即唤来宦者,道:「立即传命相国,将赵军逼退秦军,占领周王畿之事,传书楚王,邀其遣使与寡人之使者,一同往邯郸,庆贺败秦之胜。」

「是。」宦者立即应诺道。

好消息是,魏王还不算完全没脑子,没有想着直接去找赵国要地盘,还喊上了同样出钱出力却一无所获的楚国;

坏消息是,魏王的心思简直昭然若揭,根本不需要揣测的。所谓「庆贺」是假,逼迫赵国履行盟约才是真的。

只是,楚国会有那么大的胆子吗?

更重要的是,赵国会怕了吗?

别说魏、楚两国了,就算是魏王把其他所有国家都叫上,只要没有秦国在其中,赵国会带怕的?

不过,魏王倒也没有只联络楚国这一手准备。..

事实上,发出国书,联络楚国一起逼迫赵国,只是魏王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魏王需要造成一个既定的事实。

一个魏国已经向赵国发出了领土要求的既定事实。

而在这个既定的事实之下,再多的辩解已经没有意义,与其首鼠两端,不如顺水推舟。

为了大局着想,他的兄弟——信陵君,必须也只能硬着头皮,向赵国谋求周王畿之地。

当即,魏王便又命宦者令,将信陵君带上殿来。

因为连续两次的出战失败,信陵君已经再没有了威胁魏王地位的任何可能,虽然他自己无法放过自己,但魏王实际上对信陵君却是越发的好了。

原因很简单,魏王深知自己的能力根本比不上这个弟弟。

之前的打压也好,不信任也罢,说白了半是嫉妒半是害怕而已。如今这两场战斗一败,虽然让魏国的国力损失不少,但魏王的王位确实更加地稳固了。

既然如今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摆在面前,魏王第一个想到的依旧是信陵君。偌大的魏国,每遇大事,魏王能依仗的居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信陵君,这也足见魏国如今人才之凋敝。

当然了,从信陵君能从廉颇手中借粮、借道来看,信陵君跟赵国的关系也的确是不一般的,作为此事的主导者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