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破新蔡夺回时间
不仅仅是城门洞中,随着楚军主将的离开,城墙上原本被压制回去的秦军也在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展开反击,很快便又夺回了楼梯口的控制权。
看着从城楼上、城门口不断涌入的秦军,甚至是绿色衣甲的韩军,即便是再不懂战争的小白也已经明白,北门已经失了。
而且,不仅仅是北门。
楚军主将的离开,带个南门守军的远不止是兵力的抽调,更要命的还是士气的打击。
所有人的心中都在想着,将军去哪了,北门是不是出问题了。
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南门的楚军对秦军的压制也出现了巨大的削弱。
王龁当然相信,蒙骜所带领的秦韩联军一定能顺利拿下北门,而王龁也满可以稍稍缓和下南门的进攻,以减少损失。
但王龁并没有这么做。
一来,一旦南门失去足够的强度,楚军极有可能再度抽调兵力,这就会给蒙骜的进攻增添难度;二来,王龁也好、秦军也罢,从来没有等、靠的习惯,最可靠的,永远都是手中的长剑。
当即,位于南门的秦军主力不进没有放松进攻的节奏,反而加快了进攻的步伐。
一直等候在后方的铺设桥面的部队,终于被王龁放了出来。
泅渡的秦军依旧在继续,一条条绳索横跨蔡水,一片片木板随即覆盖其上,一座座浮桥眼看着就要快速成型。
而城楼上的楚军甚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压制渡河的泅渡秦军吧,铺设浮桥的秦军就没人管了,压制铺设浮桥的吧,越来越多的绳索就会被架设完毕,再加上箭塔上的秦军一刻不停地压制,整个南门楚军已然有些混乱了。
因为主将的离开,负责弓兵的裨将也是无奈,只能将为数不多的弓弩兵一分为三,对箭塔、泅渡以及铺设木板的秦军分别进行压制。
这样一来,看似三者一个都不放过,实际上,是三者一个都没能压制到。
也因为压制箭塔的兵力不足,秦军箭塔上的弓弩兵甚至逐渐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开始对城楼上的秦军展开了压制。
至于泅渡和铺设木板的秦军将士们,虽然不可避免地会被楚军所袭扰,但这点损失跟刚刚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
很快,在前仆后继的秦军将士们的努力之下,十数条简易的浮桥已经搭设完毕。
王龁大手一挥,扛着云梯(简易版)的秦军步卒随即飞速地向前挺进。踏着略略有些摇晃的浮桥,秦军将士们飞快地渡过了蔡水。
终于,在鏖战了两个多时辰之后,南门的秦军主力终于来到了城墙之下。
随即,一架架云梯,又被秦军搭上了城楼,一队队的秦军甚至是从浮桥上直接就冲向了云梯。
这样的进攻节奏,可谓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反观楚军这边,主将离开的弊端再度显现无疑——兵力的调度几乎毫无章法。
原本后撤将更多位置让出的步兵,没能根据情况重新占据有利地形。直到秦军将云梯搭上了城头,大惊失色之下,楚军的弓弩兵这才连忙后撤,而楚军的步卒也是匆忙上前。
不可避免的,前进的楚军的步卒和撤退的弓弩兵便撞到了一起。
这一撞不要紧,又耽搁了宝贵的时间。
而此时,他们面前的秦军却是一刻不停的在往城楼上堆。
于是,原本还算稳固的南门城楼也瞬间告急了起来。
还来不及向主将禀告南门城楼的危急呢,城北方向便传来了阵阵的呼和声,而北门被破的败报几乎转瞬之间便已经传到了南门之上。
本就人心惶惶的南门城楼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没有丝毫的悬念,南门城楼上的楚军溃败了。
「叮铃铛啷」的动静中,成百上千的楚军像是一只只无头苍蝇一般,向着城东、城西甚至是城北开始乱窜了起来。
到处都是丢弃的武器、盔甲,到处都是尖锐的呼喊。
刚刚登上城楼的秦军看到这一幕自然是欣喜异常。不过,良好的军事素养和严苛的秦军军法,还是阻止了他们肆意追杀的念头。
几只秦军快速地向着楼梯杀奔而去,几乎盏茶的功夫不到,南面的城门也被缓缓打开。
王龁的一声令下,十数万秦军浩浩荡荡地开始开入城内。
而与此同时,早在南门的战斗还在继续之时,北面城楼下的楚军,眼看着城楼、城门都已被破,随即便在其主将的带领下,撤往了东门。
只是苦了城楼上的楚军将士们,因为数个楼梯被占的缘故,要么只能从城楼上翻下去,要么就只能沿着城楼向城东、城西跑去,这也是败报很快传到城南的主要原因。
当然,跟随着楚国主将撤退的楚军,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城门大开之后,蒙骜很快指挥着联军一面接应南门的主力,一面向残存的楚军追杀而去。
在秦军凶猛的追杀之下,楚军瞬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不过可惜的是,楚国的将军依旧没有悬念地逃走了。
应该说,楚军的主将已经尽力了,而且除了轻易将北门兵力调到了南门之外,整场战役之中,楚军主将几乎再没有犯什么错误。
甚至可以说,调集北门兵力到南门,也属于受迫性失误。
面对来势汹汹,兵力数倍于己的秦军,是个将军都会想要集中更多的兵力守住蔡水天险,而斥候又已经对蔡水向下五里之内的情况进行了摸排,派出了秦军渡河绕行的可能,这样的情况下,调兵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谁能想到,秦军居然会绕一个天大的圈子,绕过了整个楚国,从韩之国出兵南下,直取新蔡呢?
可以说,楚军主将是一步错,步步错。
至于最后的溃逃,这已经是第三位溃逃的楚国将军了。
虽然这位将军与前两位将军的溃逃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实质上也都是在必败的情况下选择保存自己和自己手里的兵马。
这显然已经不是偶然了。(有人质疑为啥楚军老是逃跑哈。)
若是换了秦军,极大的可能,秦将会和他的部队一起力战到最后一刻。这并不是说秦将就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只是受迫于秦法而已。
秦法严苛,若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丧师辱国,若能保全大部分部队那还好说,若是只身逃走,不仅自己要下狱,就连自己身后的家族也要蒙羞并受到牵连。
这点可以参考下打输了阏与之战的秦将胡阳(又名胡伤),明明并没有死在赵国,可从阏与之战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甚至连华阳之战的功劳也几乎全部算在了白起的头上。
显然,秦国对于胡伤战败的惩罚并不小。(别说李信哈,李信攻楚之败,实际上罪责并不在他哈。)
因此在秦军之中,若是战败已成事实,且主力兵马已经无法逃出生天的情况下,率部死磕,尽可能对敌军造成杀伤,也不失为一种将功折罪的办法。
不管是为了家族还是为了自己的子嗣后代,秦将在这样的情况,这都会是最佳的选择。
而这一点,在楚国显然并不是这样的。
究其原因,其实前文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在楚国,实际上楚王与大大小小的贵族共治国家。每个贵族都有他的封地,在封地之内,贵族就是其中的王。.
这跟秦国的军功爵体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
在楚国这样的体系之下,只要自己家的封地不被夺去,家族的基本盘就不会变动。哪怕是丧师辱国,无非是罢免职务,然后下狱,再缴纳罚金也就是了。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
现在如此,在千年前的战国也是如此。只要封地还在,无非是苦一苦百姓罢了。这对于家族的削弱、对于自身一脉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甚至,若是身为一家家主出征在外,他的安全才是关乎家族传承、兴衰的大事。
一旦战殁于外,不仅王上可能会借此机会削减封地,家庭的内部更可能会因为群龙无首而展开互相的倾轧,直到一个新的家主的产生。
而这样一通内外交困的折腾下来,除了「屈、景、昭」这三个顶级的世家,几乎没有几个家族还能再保持原有的实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将领往往在最后关头会选择逃跑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这次,王龁显然并不需要楚军再去宣扬什么秦军的无敌了,因此,在快速度过蔡水之后的第一时间,王龁便派出了麾下的骑兵队伍,前去追击楚军。
而这支足足三万人的骑兵队伍,直到傍晚时分,才带着无数的楚军人头,缓缓而归。
好在的是,楚军主将见秦军一直紧追不舍,也是果断地壮士断腕,带着他的亲兵和骑兵部队便脱离了大部队,倒是并没有被秦军的骑兵给追上。
至此,秦军伐楚的第一、第二阶段作战算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仅仅两战,通过锐士夺门和声南击北的策略,不仅击溃了楚国近五万大军,更是连续拿下曾城和新蔡两座重镇,成功地打通了通往楚国国都陈都得大门。
为此,秦军只是付出了不到四千人的代价。
虽然楚国的五万大军会有一多半还能再陈都重新集结,但最重要的是,赵国布局已久才换来的时间优势,已经被王龁用近乎天马行空的方式给追了回来。
因为从接到赵国入侵燕国,到攻破新蔡,王龁只用了不到十二天的时间。
这其中一多半的时间,还是王龁赶赴战场的时间。
换言之,王龁用了不到十二天的时间让赵国酝酿了一整年的先手优势化为了乌有。
如今,赵国虽然已经完成了对燕国大部分地区的扫荡,但蓟城依旧屹立在廉颇和田单的面前;而王龁的面前,却也只剩下了一座陈都而已。
可以说,赵国和秦国再度来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真正的拼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