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一路向前的变迁 > 第10章 遭遇洪灾

第10章 遭遇洪灾

又是一年夏季,竹溪接连下了十几日的暴雨,断断续续的,下的村民不知所措。

镇上,王青家的生意也就多天没有开张,总是担心帆布漏水,时不时的出来转悠。

“竹溪漫水了,大家往高的地方躲”海路的妈高荣理大喊道。

可不是嘛,一连十几天的大暴雨,再加上上游的泄洪,河床很快持平。不久之后,冲向农田,奔向村庄。

镇上也是一样。竹溪的下游从镇上绕过,水位也是见涨。

到了天黑,大家也不敢睡觉,都在水里蹚水。

月光照下来,地面白白的一片,风一吹,一片涟漪。

王青的白灰是彻底保不住了,进过水之后,咕嘟咕嘟的分解着。低点的水泥也全部进水,后来凝成一块。

其他邻居家里也进水了,储存的粮食也被浸泡。

大水过后,必有瘟疫。隔几日,水退以后,乡卫生院开始消杀,好不壮观。

县里也知道竹溪所在的乡镇受灾了,于是县领导决定县民政局对口支援。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王赢,现在已经是个领导。

救济很快开展开来,乡民们暂时解决了吃饭穿衣等眼前的问题。

王赢临走之时,乡民也前来欢送,表达谢意。

大灾过后,很多房屋倒塌,迫切需要重建。此时何丹的爸爸何元良看到了商机。加上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人脉又广,于是开始集资建设房屋,以便将来出售。

几个月下来,几十套简易的房屋建成交付使用,何元良也是很赚了一笔。虽然不像现在的小区这样高档,毕竟也解决了乡民的燃眉之急。

后面商品房兴起,何元良也把握住这个机会,不少建小区。以至很多乡民都公认何元良为镇上的首富。

集市上,小贩们在卖力的吆喝着。每人卖一两种商品,也可以维持温饱。

高继成曾经也是这里面的一员,卖一些种子农药的什么。产品比较单一,自然收入稍低一些。

可高继成是个聪明人,脑子活,善于思考新鲜事物。在去市里进种子农药的时候,偶然碰到一个门庭若市的地方。大家不断的涌进去,出来时都大包小包的。

高继成好奇的走了进去,定眼一看,好家伙,一个宽阔的大厅,得有上千种商品吧,人们可以随便的挑选自己喜欢的。最后,统一到收银台结账。

“这个东西好!”出来后高继成自语道。

回到竹溪所在的乡镇,高继成一直忘不了之前的场景。

于是也决定一试。高继成把自己临街的三间房子全部打通,然后镇上常见的货物全部上了一遍。为了效果,高继成还特意去了一趟市里,把市里紧俏的货品也全部上了几十种。

鞭炮一响,算作正式开张了。没想到,热闹的场景比市里也差不了多少。这就是镇上第一家可以称得上超市的生意。

尽管后来超市越来越多,可是高继成热情的服务,叫上灵活的为人方式,在赚取自己的首桶金后,生意也是镇上最好的。

所以,高继成在乡镇上的经济实力排名也是靠前的。

慢慢的,汽车开始越来越多。很快成为人们外出的交通工具。

街南头住着李裕的一户人家,靠着修各种机器盖起了一座房子。李裕也属于那种嗅觉很灵敏的人,看到出现这么多的汽车,感觉到加油是一门不错的买卖。

经过去外地联系,李裕也找好了油源。

很快,卖油设备也安置完毕。因为是独门生意,买卖也异常的好。

然而,还是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有个汽车司机在加油的过程中,在车上点上一根烟。李裕见状,大喊道:“老大呀,赶快熄灭吧!”

还没等司机反应过来,李裕正在加油的油罐开始着火。李裕赶紧往外跑,还是上身被灼伤。一罐油的损失先不讲,李裕却去了皮肤医院做了根植手术。可是仍然能看出烧伤的痕迹。

伤好以后,李裕又移到街北头重新开起了加油站。这次,加上严格管理,后来就再没有出过事。

因为是一个路口,来往的车辆很多,李裕的生意比之前更好了。随后李裕又在门口起了栋二层小楼,并且在加油站上起名诚信石化。

经过这次洪灾,王青的生意直线下降。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此时的王青可能都没有注意。

一天逢集,王青接待了一个买石灰的顾客。在往车上装石灰的过程中,微风一吹,隔壁邻居都能闻到一些石灰末。

几户人家开始不满起来,找王青理论。

“怎么搞得,还让不让人生活了,满嘴都是石灰味”邻居添油加醋的说着。

“你看我这扫把上落得这么多灰,你让我怎么卖?”另外一个邻居也嚷嚷到。

王青见状,主动上前,嘴里说道:“不好意思哈,给大家找麻烦了,回头我去想想解决的办法。”

这车装完后,王青特意去了趟高继成的超市,挑了好大一块遮灰尘的帆布。然后堵在装石灰的下风口。

问题总算解决了,可王青的生意依旧不温不火。

镇上已经有好几家卖相关商品的门市部了。所以会有一些顾客在这几家都问问,看哪家划算在哪家买。

于珍珍娘家隔壁村的陈德明就是这么个会算帐的人物。他家要盖三间平房,所以需求多种建材材料。镇上总共五家门店,他开始每家都待过,然后打听价格。

因为竞争激烈,每家的价格上下浮动都不大,陈德明也很摆动,不知道如何是好。

又一次逢集,陈德明第二次来到王青的门市部。因为是于珍珍娘家那边的人,所以自然知道一些情况。

“来了,陈哥。”

“是呀,他王叔”

简单的寒暄之后,陈明德开始倒苦水。说盖这三间房是为了大儿子结婚用的。可是难题来了,手里的钱要是全部盖房子也够用,可是彩礼钱就没有了。

两难之际,去过其他四家,想付一半帐,然后赊一半帐,这样房子也盖了,彩礼也有了。可是因为购买建材数量巨大,赊一半帐也有大几千块钱,所以其他老板就拒绝了。

想着和于珍珍沾亲带故,然后过来找王青。

王青听罢,犹豫了一下,说道:“陈哥,我体谅你的难处。这样吧,我答应你的要求。你给我写个欠条,以后要账方便。主要是账目太多。这样做不是不相信你,只是留下来个凭据。”

就这样,陈德明好事双全了。可是,后续的账目,在王青不做建材生意以后都还没有还上。于珍珍每次去,陈德明也会给一些,推脱说钱不够。

去过几次,也要回来一小部分,最后也不了了之。

不久,镇上开始流行装电话了。王青家也装上了一台。这个电话在那个年代,很神奇,远在千里之外的拨一个号码,就能即时通话。

还记得一个过年的除夕,王青一家人接到了于珍珍当兵的外甥从陕西打过来的拜年电话,聊了一个多小时。全家人都很开心,山而也一直记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