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一世骁雄 > 第一百三十七章灵寿之战(一)

第一百三十七章灵寿之战(一)

燕军退兵后,傅懋修并没有急着返回恒州,而是直接去了幽州。

随后从幽州调了一千骑军南下恒州,而这一千骑军,隶属于静塞军,又名“幽州突骑”。是大晋举国之力打造的一直具装甲骑,也就是人马具甲的重装骑军。

按照大晋的军制,一军一万两千正军,而静塞军只有三千正军,但辅兵数目却都是一样的六千人。

这也是大晋唯一一支全军都是重装骑兵的特殊存在,皆选取善于骑射的河北健儿为军卒,可谓精锐当中的精锐。

这样一只耗费颇具的重装甲骑,不是放在上京拱卫京城,也不是屯驻在河西、河东、朔方、陇右这西军四镇,而是屯驻在幽州,在燕山天险后面,目的也不言而喻。

哪怕是易州连丢两县的时候,耿忠国都没动用这支骑军,而是让这支骑军一直在幽州城内枕戈待旦,严密监视北方动向。

如今,英国公单骑退燕军,来自北方的压力没有了,自然也可让这支威震北疆的精锐骑军出幽州熘熘马。

傅懋修带着数百亲卫,一千静塞军铁骑赶到易州的时候,丢失的两县已经收复。

南面由副元帅程锦堂率领的平叛大军已经将叛军从房上、石邑驱赶到了灵寿,两军对峙,一触即发。随后这位行军大元帅没有前往灵寿与大军汇合,而是停在易州,将一千骑军调去灵寿大营听候调遣。

叛军至今仍然有数万之众,倚灵寿城下,在城东扎营。

进了叛军营寨,随处可见都法坛、佛龛,而且到处都是说法的沙门弟子。

说的无非便是今世修业,承受恶果,来世享受福报的那套,还有什么六道轮回的劳什子玩意儿。

这也是为什么道门式微的原因之一,因为道家学说只修今世,不讲轮回。

对于修成正果,还是享受来世,大多数人选择了下辈子投个好胎,原因自然是大部分人这辈子都一眼能看到头了,也就下辈子还有点指望了。

甚至有些信徒,恨不得立马就死了好赶紧入轮回投个好胎...

中军大帐周围是数百身披甲胃的僧兵,都是身体强壮膀大腰圆的河北健儿,只不过一个个的脑子可能是都不太好,不然也不能来干这个...

大帐中,一群叛军首领都坐着在椅子上,其中多以僧将居多,还有一些则是豪强出身。

中间的榻上坐着灰布僧袍的“大乘法尊”惠庆,他的左边是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难王刘伯归,右手则是一个白衣僧人和一个中年文士。

对于这两人的身份,一众义军首领包括刘伯归在内,都只知道这白衣僧人是西域佛门圣地派来辅左法尊,而那位刘先生则是燕王大护法拍来的军师。

而这两位也确实有些本事,在拒马河的时候,这位刘先生就说要不计代价的勐攻,三日之内如果打不过拒马河,后面士卒松懈就是一个月也打不过去,而且朝廷大军一月之内肯定会赶来。

事实上,第三日的时候义军全力勐攻,与易州军大战至黄昏,刘先生就劝法尊孤注一掷,但众人面对部众伤亡都哀求不已,最后惠庆为了安抚众人也只能撤兵。

结果后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义军再无战心,很难动摇易州守军的防线。

现在一群人都被困在灵寿,西边就是太行山,已经无路可退了。

甚至这几日因为断粮,众军士气低沉,已经有不少人偷偷脱离义军,或是投降官府,或是直接去钻山...当然这些也有逃跑的人被抓回来,然后做了军粮...

而大部分“义军”或者说教众,还是坚信法尊的话,失败只是暂时的,地上佛国终会到来。

但是这话忽悠那些底层义军还行,这些首领们的还是比较清醒,知道现在形势紧迫,不过三个月,官军十余万众已经把各处通道封死,现在只剩下战死或者等死两个选择了。

“如今朝廷官军已经将我们南下北上东出之路全都封死了,我义军军粮将近,现在唯有主动出击,拼死一搏,才能换一条生路。至于投降?想都别想,在座的各位有一个算一个,落到朝廷手里都是都是必死无疑。若是能以弱胜强,击败官军,则‘义军’尚有活路,说不定能威震天下,引得各处响应,大业可成...”

刘恂作为这支“义军”的军师,虽然是外来户,但他的排兵布阵,以及处理各种军务的本事,还是得到了义军首领的认可。

这些首领们也都在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听刘先生之言?非要去求法尊减缓攻势...

而刘恂刚才这番话,也将所有人的处境说了个清楚。拼一把,还有生机。

不拼,等死。

大乘法尊这时候睁开眼睛,口中也停下了默诵经文,“明日出击,主动迎击官军,本尊将会亲自前往阵前,激励士气。”

惠庆一不是豪强,二不是官员,为什么他能鼓动这么多人跟他一起造反?自然是因为他精通佛法,深谙人心,恒州各处开坛说法,而且必讲众生平等。

而豪强大户也多有信佛者,为其奉上家资,以及金银财货,这些也都被他送于信徒和僧众,所以即便在此情况之下,这些僧众和信徒依然对这位大乘法尊深信不疑。

一众义军首领听到法尊要亲临阵前的消息之后,纷纷斗志昂扬,以他的威望,若是亲临阵前,定然会让‘义军’视死如归,拼死一战。

整个军帐中都欢呼起来“新佛出世,除去众魔,弥勒转生,地上佛国”。

“新佛出世,除去众魔,弥勒转生,地上佛国”。

这句已经沉寂了多日的口号,又被重新呼号起来。以至于整个大营都随之呼喊。

官军大营,在大元帅北上之后负责统领大军的副元帅程锦堂在听到斥候回报之后,饱经风霜的脸上浮现一丝笑意,看着悬挂在旁边的舆图,随后看向众将。

“叛军应该是被要拼死一搏,朝廷大军兵力虽众,却不可掉以轻心,各部回去之后都要好生休息,元帅的援军今晚就到,养精蓄锐,明日一战,力求毕全功于一役。”

“诺。”

等众将出去之后,程锦堂才松了口气。他只是副元帅,还是个伯爵,资历比起大元帅英国公傅懋修,以及同为副元帅的安远侯仇铭都远远不及。

但若说是打仗,他程锦堂可是大小百余战,算是三位元帅中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为大元帅的傅懋修根本就没有亲自指挥过两军阵前作战的经历...

而傅懋修在北上之前还特意跟他说,让他抓住战机,不必犹豫,不必等他这个大元帅回师。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是在让功。

若是他作为主将亲自指挥大军击败叛军主力,这么大一件军功都够他晋位侯爵了。

所以对于明日一战,他也极为重视。若能一战功成,他程家也能跻身大晋一流勋贵军门之列。

第二日,程锦堂顶盔挂甲,身披戎袍,立于巢车之上,上面的程字大旗高高飘扬。

七万步骑,分列成一个个方阵,最前面的四个方阵按照弩手、刀盾、长枪、弓手的顺序排位,两侧各有五千骑军掠阵,大军稳步推进。

而叛军倾巢而出,足有四万余众,列好阵势,向着灵寿正东官军方向挺进。

“居然是九军八阵,叛军有一位精通阵法的行家里手去。”

程锦堂一眼就看出了叛军的阵势,与身旁的幕僚们说道。

九军八阵法,依握奇法,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

其主要结构是由九个小阵组成一个大阵,即八阵包一阵,如一个井字形,其中的上、左、右、下方之四个小阵称为正阵,和中阵合成十字型,为全阵骨干,通常为依附营垒或战车、围栅,由大量弓弩兵构成的防卫式阵式。

其他四角之四个小阵,称为奇阵,可转换及运动,通常为持各种长短兵器,由重装步兵构成的攻击式阵式,大阵后又各有数列轻步兵及骑兵,担任机动部队,主阵前行时则于前方担任警戒。

看到敌军列出如此阵势的程锦堂不禁漏出笑意,九军八阵虽威势惊人,但对于各军阵之间配合要求极高,必是常年累月的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才能掌握,眼前的叛军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又没有战车和大量的弓弩兵....也就摆了个样子罢了。

平原之上,叛军四万余众,官军七万余众。双方兵力相加多达十几万人。

灵寿之战,拉开序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