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二度劝进
第二次的劝进活动。
在各级官员的公开支持之下。
搞得轰轰烈烈。
甚至牵头的最高官员已经换成了中郎将刘牢。
刘牢作为欧阳凯旧部。
本来就不是李佑最信任的人之一。
再加上刘婉婷之死。
让刘牢心生恐惧。
所以遇到劝进这种在政治上表态,在政治上寻求进步的事情。
刘牢当然是趋之若鹜。
十分积极。
他在手下参军的建议之下。
连续与各州县的官员串连。
于是炮制了一份十万军民百姓签名和一百多名官员联名的《劝进表》。
开头就是:否泰之运,古今迭有。
然后中间部分基本上都是抄袭曹丕,司马睿时各种劝进表的精华。
都不用看,就是论证李佑活该当皇帝,什么天命所归,天下万民都指着李佑早日登基。
最后一段就是用“天命”来劝李佑当皇帝,不当的话,会被老天爷反对的。
会让老天爷生气的。
百姓也会不满的。
只有当皇帝才能风调雨顺,万民归心。
李佑看后只能说这些人真不要脸。
然而法不责众。
也是一番拍自己马屁的行为。
没有犯选择上的错误。
终究是没有办法禁绝。
最后李佑也只是轻飘飘下了命令让百姓各回各家。
这道《劝进表》也留中不发,被李佑拿来垫桌角。
李佑也从这次劝进明白了,知道自己如果再不做点什么。
这皇帝不当也得当了。
下次可是最后一幕戏了。
再加上随着李世民败退洛阳。
李佑政权不是旦夕之间可以灭亡的。
唐朝的官员开始有意识的投机钻营。
所以李佑控制区扩大了。
朗州,江州,洪州,衡州等几个州望风而降。
地盘大了。
再用什么元帅头衔,显然是不太合适。
现在的地盘。
已经算是个割据政权了,接近两个省的面积。
比五代十国的小政权还广大。
所以这才是众多官员与百姓争相劝进的原因。
都想封侯拜想当官。
在这个年代。
官员的俸禄极高。
就是一个从九品从一年的俸禄为三十石,还能分二顷职田,俸钱15.6两。
更不用说逢年过节,乡绅和其他人送的礼金和礼物。很多官员的年收入至少是俸钱的三到五倍。
如果能够封侯拜相,这辈子就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个时候,李佑自己倒是没什么。
毕竟他有最高权力。
拥有武装的先知都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都灭亡了。
称号什么都无所谓。
反正他生活在新时代,本身就对“家天下”这一套制度非常反感。
但是也得考虑手下的要求。
要真认识人民本质的人,需要站在君主的位置上,而真正认识君主本质的人,要站在人民的位置上。
权力的来源就是手下跟着自己造反的这些人。
要是自己不能更近一步,那么这些人也不能升官发财。
何况自己还许下过诺言的。
不过李佑没准备当皇帝。
君乃天下害。
虽然也见不得后世制度在开疆扩土,尊王攘夷的道路强于君主制。
然而总体而言。
那是强于君主政体的。
在**君主统治的国家里。
天下被当成了个人的产业。
而官员也就成为了皇帝的宦官和宫妾。
世人不再认为是为天下而设官职。
反倒认为官职是皇帝授予他们的——皇帝把自己的产业分一部分给他们经营。
因而官员们都感恩戴德、俯身叩首。
他们的工作只在服从皇帝,讨得皇帝的欢心,而不管万民的死活。
这在李佑看来是荒谬。
就算李佑造反成功,灭了李世民,再开疆拓土,一路打到匈牙利又能如何?
只要依旧走上当皇帝的道路。
那就最后一定是失败。
所谓人亡政息。
到最后子孙必然会出几个王八蛋,这是不以李佑意志而转移的,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
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
就算开国君主再英明神武也没啥用。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最后被项羽火烧秦宫。
刘邦崛起于毫末之间,最后却还是被一个老嫂子败了国。
刘秀凭借天助恢复大汉,然而最后桓灵二帝还是把四百年江山败的一干二净。
曹魏连出三位英主,却还是免不了司马懿。
更别说刘裕这么厉害的人,也能产生刘子业这样的后代。
明太祖本淮右布衣,一辈子爱民如子。可是明朝时各位番王那是争先恐后的鱼肉乡里。
企业可以家族式。
因为企业拥有的权力不是无限的。
造成的破坏性没有那么大。
但是君主就不行了。
理论上权力就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