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紧张准备
在庆明国的摄政王府紧锣密鼓的筹备婚事的时候,在文昌国的皇宫中,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内务府的刘总管指挥着来去匆匆的宫女太监,忙的身上的衣裳都湿透了。
“师傅,您喝点茶水吧,瞧这一大早,您的衣服湿了就没干过。”刘总管之前收的徒弟殷勤的端来已经防至微凉的茶水。
“行了,你有心了,等忙过这几日,师傅会给你指个好地方。”刘总管接过茶水一饮而尽。他也真是渴了,他在的时候也是操持过还几个公主的出嫁大礼的。
可是没有一个像十公主这般赶的,从定下来到要出嫁不过七日时间。这普通老百姓成婚都不止准备这点子时间的。
他这会儿都是恨不得一个人当成无数个人来用,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嗓子都喊哑了。“哎,谢谢师傅。”小徒弟高兴的笑,能得师傅这句话就够了,他不会少掉好去处的。
“你去,把单子上的古董单子给我看一下,叫人把东西都搬到凤和宫,皇后娘娘吩咐了要亲自查看。”小徒弟忙不迭的答应,一溜烟就跑着去处理了。
比起内务府的热火朝天,皇后所在的凤和宫也是众人忙的脚不沾地。皇后知道这次时间太紧了,一刻钟都不敢耽误。
此刻,皇后站在凤和宫的正门宫室之内。那一头乌黑如墨的秀发挽成一个扇形高髻、头上戴着锏镀金凤簪、银镀金嵌宝蝴蝶簪、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巊珞圈。
都是用最好的材料制成的、金光闪闪、十分高贵、脖间戴着圣尊翡翠珍珠项链、这是用民间最好的翡翠和珍珠铸造而成、耳上坠着纯黑水晶吊坠、中指上戴着白玉指环。
之夏姑姑在一旁不断的给皇后报单子,有内务府的太监和宫女跑进跑出。在皇后宫中宫女的指挥下把各种东西都摆放好。
皇后已经看了一上午,脸上略带疲倦之色。之夏姑姑敏锐的感觉到了,将手中单子放置到一旁,关切的扶住皇后的肩膀。
“娘娘,您要不要休息一下,奴婢帮您按摩一下吧。”皇后挥了挥手,强行打起精神来,“不碍事,本宫还能坚持。等熬过这段日子就好了。”
之夏姑姑很是心疼,世人只看到身为皇后,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又怎么知道,皇后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之夏,下一个是哪一类了,内务府的人都送来了吗?”之夏姑姑点头,恨不得内务府的人跑的再快一些,早些结束娘娘就能早些休息了。
正在皇后饮用杨枝甘露暂且休息的时候,有小太监急匆匆的跑过来,“奴才是内务府的四喜,奉刘总管之命来给皇后娘娘送十公主的陪嫁的文玩古董。”
“都叫人抬进来吧,手脚都小心些,打碎了你们赔不起。”“是是是,奴才这就叫人来搬了。”四喜恭敬的行礼,指挥太监们把一个个沉重的红木箱子都抬进来。
“叫人打开箱子,之夏,开始念单子,本宫和晚秋开始对照。”之夏赶紧喝了一口茶水,今天她们几个轮流着念,这会儿嗓子都有些哑。
“是,娘娘,奴婢准备好了,开始吧。”看到皇后点头,之夏就开始一件一件的开始念出各种珍宝的名字,皇后和晚秋负责检查是否是真品,八公主也临时来帮忙。
古董就有北宋紫定玉壶春瓶、北宋官窑天青釉笔架、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磁州窑白釉褐彩刻龙纹瓶、青铜错银兽耳扁壶。
还有四款双耳铜香炉西周镂空双耳龙鼎、春秋战国镂空花八龙方瓶、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一对,宣窑瓷盒一对,汝窑美人耸肩瓶一对,定窑白瓷花囊一对,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一套。
这还只是最少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没有念。“东西都不错,刘总管办事很仔细。”皇后和晚秋一一看过,确认没有问题后,满意的点头。
“都是刘总管亲自看着人从库房里搬出来的,一大早总管的衣裳就湿了,还没干过。”皇后颔首,“不错,等到此事了结,本宫会向皇上如实禀报,论功行赏。”
“多谢皇后娘娘,多谢皇后娘娘。那奴才就带着人先去搬其他东西了。”“下去吧,让人小心些,可千万不能出现破损。
四喜忙应下,“晚秋,你带人安排着把已经检查完毕的,找些手脚灵巧的宫女,都要绑上红绸。装扮喜庆精致一些。”
“是,奴婢这就去。”晚秋服身,带着早就安排好的二十个宫女带着大红色的多卷红绸,监督着一个个给红木的箱子都系上红绸。
“母后,您坐会吧,黎儿和姑姑她们一起看,看您脸色有些不好,这些天都没休息好吧。”八公主一脸心疼的挽住皇后的手臂。
八公主今日是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
三千青丝用发带束起,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
看到出色的女儿,皇后打起精神,“没事的,这种事儿母后经历的多了,过几天结束了就好了,不必担心。”轻拍女儿的手背,皇后笑的一脸慈爱。
“真是的,日子定的那么赶做什么,害得母后都不能休息。若是多个几月,就能慢慢准备了嘛。也能更细致一些”
八公主不满的嘟起嘴,庆明国的人当真是不懂事,婚期居然只给七日,这都只剩下五日了。”傻孩子,咱们也担心事情有变啊。好不容易庆明国主动来求亲,十公主又愿意主动去,这才是难得的机会。”
顿了下,又道,“既能换来丰厚的聘礼又能维持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