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我是黄巾贼? > 第二章 如今的形势

第二章 如今的形势

老珲头很快就行完了军棍,管辛是真的,不想说话了,太特良的疼了。人家穿越,要么女主退婚,要么男主废柴,要么有个老爷爷藏在抠搜的指环里指导修行。

自己呢?来到这里啥也没有不说,先领了一顿军棍。找谁说理去啊?这幸好是十军棍,要是翻个番,管辛觉得自己怕是领不到穿越者新手礼包就已经落地成盒了。

管辛和阿澄两个倒霉蛋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小院,然后就回到了管辛的住处。这里是一处朴素的庭院,高阔,檐飞柱升,屋舍犹如龙腾云凤展翅,但是却空旷冷清,直至主屋门前,除了一队整齐严肃的侍卫,管辛居然没看见一个仆妇侍婢。

回到自己的卧室内,管辛仔细打量着,屋子的面积不大,但是该有的都有,除了一张床榻,还有一个书架,上面摆着的都是竹简,管辛翻了翻,都是《孙子》《司马法》一类的兵书。

靠着窗户还有一张桌案,上面摆放着毛笔和砚台,一卷竹简摊开,放在桌案的正中间。

在卧室的后面,有一个大木桶,一看就是洗浴用的,出恭的地方在外面,有一个专门的茅厕,供人使用。

管辛现在心心念念地就是想要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他趴在床榻上,隔空喊着在外间的阿澄:“阿澄!阿澄!”

阿澄趴在外间的矮床上,一脸无奈地说道:“少主啊,你是不是忘了,我也挨了十军棍啊。”

管辛大声说道:“少废话,赶紧过来!”

阿澄不得不一瘸一拐地来到管辛的床榻前,而两名侍卫则搬来了一张矮床放在了管辛床榻旁边。

阿澄费力地爬了上去,趴在矮床上,他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抬起头,同管辛大眼瞪小眼。

管辛吸了口气,问道:“说说外面什么情况?汉军现在打到哪里了?”

阿澄听了自家少主的问题,一脸诧异地看着管辛,说道:“少主,你在胡说什么啊?什么汉军打到哪里了?”

管辛听到阿澄的反问,心中咯噔一声,完了?bbq了?这是汉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吗?

阿澄接着说道:“少主啊,有大贤良师在,汉军怎么可能来进攻。”

管辛连忙问道:“大贤良师还活着?”

阿澄眼睛瞟了自家少主一眼,那意思简直是在说:废话!大贤良师当然活着。

阿澄看着管辛迷茫的神情,心中了然,自家少主很少出门,对于外面的事情更是一知半解,而且由于是家主的幺儿,所以更是宠的不行,能识文断字,能打一套王八拳,就算不错了。

阿澄赶紧为管辛讲解如今的形势: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甲子年),黄巾起义如期举行,本来呢,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相约信众,打算在三月五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

但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麾下的一个名叫唐周的门徒突然反水,径赴省中告发了张角造反的事情。

历史在这里来了一个拐弯,虽然唐周叛变,使得东汉朝廷知道了太平道起义的事情,但是马元义却并未如原来的历史一样,在河内郡山阳县被捕,并送往洛阳车裂。而是遵从大贤良师张角的密令,秘密前往太行山。使得洛阳地区的太平道教众损失不大,并且全部撤往了河北各郡。

由于事发突然,张角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动了黄巾起义,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分别自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他们分别带领一支黄巾军,在冀州境内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

紧接着,全国七州二十八个郡都爆发了黄巾起义,比较出名的有以张牛角、褚飞燕为首的黑山黄巾军,以张曼成、赵弘为首的荆州黄巾军,以波才、彭脱为首的豫州黄巾军,以郭泰、韩暹为首的白波黄巾军,以马相、王饶为首的益州黄巾军,以万秉、吴桓为首的扬州黄巾军,最后是以管辛的阿父管亥、管承为首的青州黄巾军。

和管辛所了解的历史不一样的是,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张角在占据了巨鹿、广宗之后,并没有将张宝、张梁的两支军队分散出去,而是裁汰老弱,集中精锐,北上幽州,破涿郡,入广阳郡,兵围蓟县。

而此时的幽州刺史郭勋和广阳郡太守刘卫早就已经吓破了胆,蓟县城内的兵卒并不多。

或许有人会问:“堂堂大汉,怎么会没有兵呢?”

这就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话说西汉元帝之后,王氏外戚崛起,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本来呢,作为西汉顶尖的贵族,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才应该是日常。可谁能想到,歹竹出好笋,一片淤泥中,出了一朵白莲花。

王莽成为了王氏外戚的贵族之光,他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勤奋好学,行为检点,作风严谨,是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是乌烟瘴气的西汉贵族圈中的一抹阳光。

然后他顺利成章地声名远播了,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西汉文帝曾下诏:“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诸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

此举首开察举,后来又明确订立了举荐制度,有了科目,有了考试办法,也分出了等级,即为“对策”和等第。

而察举制常科中的“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对官吏的普遍要求。

汉代的“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而王莽既有贤名,又有孝行,自然被举荐为官,初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接着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为官的生涯中,办事认真,对人恭敬,礼贤下士、清廉俭朴,接济穷人,深得百姓爱戴。

其叔父王根病重,举荐王莽代替自己出任大司马职位。就这样,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

也就是说,他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了执掌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掌权者。

王莽成为一国执政之后,更是克己不倦,同时招募贤良。一个人,身居高位,不爱财、不爱色,那么他所图的就非常的大了,大到什么程度,窃国篡位,你说大不大?

而王莽登上皇帝位以后,和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似乎他的聪明才智都用完了一般,新朝不过短短十四年,就亡了。

而这动荡不堪的十四年,给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带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光武帝打天下时几乎是在河北白手起家,在河北纳降铜马军数十万之后,军事实力剧增,其统一天下前后纳降人数超过百万,军队人数远超过实际需求。

民易动而难静,乱世之民更加难以安抚,因此天下平定之后如何处置广大降兵就成为首要任务。而“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的“精兵简政、重文轻武”就成了他施政的方针。

单单看军事方面,他先后罢免郡国兵和边地戍卒,并且精简中央禁军。本意是想集权中央,强化朝廷中央禁军,同时也是因为东汉朝廷中央财政困难,想省钱。

建武六年诏:“省诸郡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

省关都尉,复置护羌校尉官。

建武七年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

这道诏书就明确罢除了西汉以来各种特殊名目的征选兵,代之而起的用刑徒、招募来补充兵员。

郡兵在西汉后期政权腐化的影响下,实际已经不堪大用,昆阳之战中新朝征发郡兵百万,结果中军一灭轰然而散。

就在罢材官等兵后的第二年,光武帝就说过“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最后果然如他所料,“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及公孙述救至,汉遂退败”。

建武三十二年,诏:“罢边郡亭侯吏卒。”

“中兴省中垒,但置中侯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

“复置屯骑、长水、射声三校尉官,改青巾左校尉为越骑校尉。”

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西汉的更戍役制度,自秦汉以来的征发役龄男子轮番做卫士、戍卒、郡兵的军事制度由此被彻底废弃。

而他也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大举减轻了东汉政权的财政负担,短期内达到了天下安定的效果。

但是这些军事上的措施从长期来看,却削弱了东汉政权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

两汉的中央禁军,兵源主要从半常备状态的州郡兵当中挑选的。西汉是从都试之役的优胜者中选拔,征、募并行,以征选为主。

而到了东汉则变化为以募兵为主、征选为辅了。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汉中央禁军的兵源之一原本也是来自州郡兵。

光武帝取消了都尉一职,省掉了都试之役后,中央禁军的主要兵源之一枯竭乃至完全无用,最终朝廷只能靠募兵,来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

但是募兵的成本比郡国兵的成本要高得多,像幽州这样的贫困州郡,能够拥有的军队数量很少。

而边军更是不能轻动,北面的鲜卑和东面的乌桓,可是时时刻刻都盯着呢。一旦边军被调动,那么边境战火必定爆燃,于国大不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