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收藏纪 > 第十三章 贴靴子,卖山音

第十三章 贴靴子,卖山音

郑芒不是没见过伶牙俐齿的商人和能说会道的政客,但是在这样市井烟火的场合,听一个引车贩浆的贩夫走卒这样的高谈阔论,竟然怪异的没有违和之感,实在是突破了自己的认知。

她用力用甩头,看到一张淡定的笑脸:“稻盛和夫那个老鬼子的理论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可以看看。”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您为什么只要了那个大脑袋三万块的原因“

“钱是个好东西,人人想要,世上的钱无穷无尽,但终归只有两种,一种是属于我的,一种是属于别人的。别人的钱我不敢要,我的钱别人也甭盯着……“

常闲打了个哈欠,到对面报刊亭买了两瓶水,道:“就两件东西了,我建议您选那竹杖。“

“为什么“

“竹杖要贵一点。“

这把竹杖孤零零的躺在雨布上,独享两个平方的超大空间,与那个小罐划江而治。

竹杖高约七十公分,粗细恰好一掌可握,竹节稀疏,上面还缀着如同泪痕一样的紫斑。最奇特的是,每一节的竹面上微微凸起,如同佛面一般。

一根竹杖分了五节,就是五个佛面,粗看普通,细察倒真是件精致的奇物。

郑芒把玩一阵:“这还真是有点神物自晦的意思,粗看就是一拐棍,细品下来味道还真不一样,一般的老头老太太估摸着还真消受不了。“

她撇撇嘴道:“刚好我家老太太用得着,姐们今天让宰一刀,说吧,多少钱”

“用得着这么壮烈吗淘换一根拐棍儿搞得跟上战场似的。”

常闲也跟着撇撇嘴:“瞧您集美女、学霸、土豪于一身,给您一个脆价,三万!“

“我就一实习记者,哪里就土豪了就这么一根破竹子敢跟我要三万您觉着我的脑袋跟那大脑贷一样大洪七公用的不成“

郑大记者义不容辞的将美女和学霸收下,把土豪甩开,尤自为那大脑袋感到愤愤不平。

常闲懒得跟这位解释什么叫小官窑,这位大小姐身上从上到下的服饰,看着简单,实则奢华,就跟这竹杖似的神物自晦,这物件就该往您那儿去:“您再上手品品,细品品。“

“听说洞庭君山岛上有湘妃泪竹,这竹杖的紫斑有如泪痕,莫非就是湘妃泪竹“

常闲摇摇头,道:“湘妃竹的泪痕,深入竹质,从侧面看,这根竹杖的泪痕,浮于竹皮,不是湘妃竹。“

他施施然指点道:“佛面杖,俗称定光佛杖,产干闽省龙岩、永定、武平等地。苏轼曾经送过一杖给罗浮长老,留下两句诗,“十方三界世尊面,都在东坡掌握中。”“

郑芒这下高兴了:“您的意思是这是苏东坡送……”

“想什么美事呢“

常闲截断她的话道:“要是苏东坡的那根佛面杖,哥们自己个儿就留下了,真拿出来的话,三万,三十万给您瞧一眼……“

学霸毕竟是学霸,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逆向思维一推:“看您神叨叨的样子,应该有什么道道,咦,这儿是不是带着一个字啊这个竹节也有,嗯,四个竹节都有,复~奉~慈~晖~?”

“什么意思“

郑大记者丹凤眼圆睁,眼珠子都要蹦出来了。

竹能凌云因有节,这根五节竹杖有四个竹节,在每个节的紫斑上细细的雕刻着一个小字,不过黄豆大小,不规则的字形顺着纹路,完全不现形,导致郑芒两次都没有发现。

郑芒发现了玄机,抬头看到常闲翘起的拇指,心里居然有一种成就感,她不知道这就是古玩让人沉迷的地方,探幽寻微,一点点剥开历史的面纱,那种感觉是很让人乐在其中的。

现在的郑大记者就开启了论文模式,不用常闲在一边捣鼓,自顾自的嘟囔:“慈晖。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所谓“仰望慈晖,孺慕弥殷“……“

“复奉,应该是一个叫复的人奉敬母亲的孝举……“

看着眼前的这位明明是门外汉,却能一点点的抽丝剥茧,常闲先前说学霸还带着一丝调侃,这下也是心下佩服。

郑芒抬头看到常闲欣赏鼓励的目光,肯定了自己的推理。

继续道:“闽省的佛面竹在国内并无盛名,津门跟闽省遥遥万里,必定是因为此人老母亲是闽省人,才伴身家乡之竹……“

“旅居津门的闽省名人,复~~“

“哈哈!知道了!严复!吾系卅年老津门的严复!“

郑芒解开谜底,高兴的大叫:“对不对对不对这是严复孝敬他老母亲的佛面杖!姐们还是有几把刷子吧“

常闲真诚的微笑道:“厉害!学霸中的扛把子!可称为记者界的福尔摩斯!“

“一座津门城,两个闽省人。寻求真理的严复的奉母佛面杖,三万块钱真是业界良心,要是找上傅雷先生、杨绛先生、季羡林先生这些翻译大家,恐怕三十万都不带眨眼的吧“

郑芒脸上还留着两坨兴奋的红晕,点点头:“既然这根竹杖有严复先生的背景,三万块钱确实是友情价,我就收下了,姐们承你一个情,改天请你吃饭!“

对于郑芒来说,用自己亲手揭秘的严复奉母竹杖去孝敬自己的祖母,有什么礼物比这个更有意义呢

常闲想起早上那虎头虎脑的馄饨,“吃饭啥的就算了,真得空的时候,还不如请哥们去劝业场那儿听段相声。“

”清代以前,在记述历代文化遗留的文物时,一般使用“骨董”或“古董”,清代以后,通常称其为“古玩”,即古代文玩之代称。”

随着三万块钱的到账,合作协议的前置条件已经完成。

作为乙方的小常老板自然要开始履行职责,为身为甲方的郑大记者讲古。

“那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文物”这个词呢?50年代,在特定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中,有人以《书经》“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说为理由,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因此,古玩业便通称为文物行业,古玩店改为“文物店”……”

郑大记者一边拍照,一边运笔如飞。

……

“沈阳道最有名的就是古玩鬼市,那鬼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宋朝经济繁荣,又取消了宵禁制度,“鬼市”就诞生了。宋朝的《丁晋公谈录》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臣徐铉有一天凌晨起床准备上早朝,发现侧院门前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卖衣服的、卖小吃的、卖古董的,应有尽有。但是天一刚亮,这个夜市就烟消云散了。其实,徐铉看到的,就是“鬼市”。”

常闲喝口水接着道:“像欧阳修等都曾见过鬼市,自古以来呢,鬼市就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夷坚三志》里说,杭州城里有这么一个卖肉的商贩,名叫孙三,每天他出门都会对媳妇儿大喊一声:看好咱家的宝贝猫,千万别丢了啊。时间一长,别人都好奇这猫到底有多宝贝?有人就偷偷看了,原来是一只罕见的通体红色的猫。事情传开,这只猫就被有钱人高价买走了。诶,养了几天这猫就开始掉色,从红猫变成了普通的白猫——原来是染的。买家去找孙三算账,才发现孙三一家早就搬走了……”

不知不觉的,聊了得有十块钱的。

常闲看着无人问津,将东西一卷,道:“走,我带您去市场转转去,让您感受一下什么叫草莽龙蛇……”

此时的沈阳道正是热闹的时候。

两人跟着人群走出不过十几步,就看到有十多人,呈一个半圆稀稀落落的围在街口。

两个面相憨厚的年轻人,在中间就这么席地而坐。两人旁边摆着黄色的头盔,下身都是深蓝色的劳动布长裤,一人上身是一件大褂,一人上身着一件背心,肩膀上又搭着一件渍成黄色的白衬衣。裤脚上都溅着一些泥浆,一看就是两个在附近工地的民工。

要知道08年奥运,津门也承担了一些项目,沿着海河附近的建设可是不老少,也让津门的经济上行态势显著。

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上面放着一件瓶子,撇口,长颈,瓶腹圆滚滚的,看器形是玉壶春瓶。但表面脏兮兮的,看不出成色。

两位民工也不说话,一位掏出一把毛刷,把上头的泥土狠狠刷了几道,另一位翻出一瓶二锅头打开,取了块棉布,蘸着洒细细擦拭。

很快这瓶子的釉色光泽显了出来,纹饰也擦清楚了,上头有青花如意云头纹、卷草纹、缠枝莲纹,看起来气度不凡。

有人立马眼神就直了:“嘿!看这特征,搞不好是个明早期的青花,那还真是今天这沈阳道的虫儿哈!“

“那是,这物件看着像那么回事,有一眼……”

“唉!爷们,把那瓶底儿亮出来瞅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