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愚人节之第四度空间 > 024:原来是回回开的门

024:原来是回回开的门

李及回到自己队伍呆着的地方和大家商量怎么办,普遍认为前朱成矩的前右营去各门转了一圈都没有办法,他们去了也是百搭,最后商定看朱成矩咋办,李及觉得只能这样了,朱成矩想冲出去,就和朱成矩联合一起往外冲,朱成矩要是投降,大家跟着投降就是了。

张罗彦从城墙上向右安门走去。

此时,天空皎洁,刚刚出现月蚀有点不圆的月亮依然很明亮,静谧的外城内没有一点声音,放眼望去好像披了一层薄雾,没有任何的灯光,所有的人家因为害怕都插紧了门栓,恐惧的等待着未来的未知,他们是老百姓,他们没有能力反抗,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逆来顺受,都在期盼流寇不要乱杀人。

刘文耀站在右安门的城墙上,注视着城里的动静,刚才流寇来攻打城门,让刘文耀判断到丢失的广安门的城墙并没有丢,他很奇怪,流寇攻进了城里,为什么要拼命的来攻打右安门呢?从情景上看显然流寇想逃出去,难道有人来勤王了?刘文耀判断不清楚。

下午,哥哥刘文炳曾经去了一次皇宫,很快就回来了,哥俩相见,哥哥说皇上召见是想冲出去,因为没有办法,哥哥只能回来继续守城,从这一点判断,不可能有勤王的军队到达北京,否则,皇上不可能不知道。可是,流寇为什么要来攻打右安门呢?显然是流寇进来的广安门被人堵上了。

听说广安门丢失,刘文耀马上意识到完了,京城恐怕守不住了,外城丢了,内城也守不住,刚想放弃守城回家的刘文耀因为朱成矩率兵来攻打城门又留了下来,不管怎么样,刘文耀隐隐感到有了希望。

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堵上了广安门?刘文耀就想不出来了。北京城里的守军情况他是知道的,除了少量的自愿守城的百姓,多数的人是皇宫里的内官和锦衣卫,加起来也不到两万人,平均分到各城段的人马不到一千,刘文耀将三百人留在城楼上,其它的六百人分散守在城墙上,二十步远才能分配一个人,与其说防守,不如说是分散观察敌情,一旦流寇攻城,只能是流寇攻哪里,大家都去支援哪里。

张罗彦带着二十来人走过来,刘文耀马上迎了过去,他知道来人绝对不是流寇,流寇要是过来,不可能就这么几个人,也不能这般的从容,要是来人是流寇,负责观察的人早就跑过来报告了,皎洁的月光下,刘文耀仍能模糊的看到分配守城的人依旧在原地方。

张罗彦认识刘文耀,刘文耀的身份是左都督,看到刘文耀就急忙跑过来抱拳行礼,“光禄寺少卿张罗彦参拜左都督。”

刘文耀的左都督官居一品,乃是皇上恩赐,因为他是皇帝的老表。

都督一职原来是明朝国家负责带兵打仗的高级军职,五军都督府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左都督、五个右都督,,分管全国的军事,下面还有都督同知。

后来,天下太平,朝廷实行文官治军,都督府的权力越来越小,渐渐的就名存实亡的成了封赏,实际上一点的职责也没有。

刘文耀平常呆在家里,既不上朝,也很少承担差事。

隐隐约约的感到好像认识张罗彦,就是叫不上名字,但刘文耀知道这张罗彦并不是守卫广安门的官员,因为他出过广安门,负责守广安门的人都见过,“你是?”

“禀告左都督,下官是原太仆寺少卿,去年引咎回家,这次是跟着山阴王来京勤王,奉王爷之命前来白灰左都督大人。”

刘文耀听了心中一喜,果然是勤王的人来了,听到来的是山阴王,刘文耀有点纳闷了,朝廷不是规定王爷不奉召不准离开封地吗?再说这山阴王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想必是那个藩王下边分封过多少次的小王爷,这小王爷怎么来了?

不过,刘文耀也不追究这是怎么回事儿,这事儿不归他管,他也管不着,但这山阴王来勤王来勤王绝对是好事儿,真是雪中送炭来的及时,“王爷有何吩咐?”

张罗彦笑道:“王爷只是让在下过来禀报一声,广安门已经收复,城外的流寇也打跑了,王爷正准备消灭进城的流寇,各位不必惊慌,并请左都督大人派人去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通报,大家把守好自己分管的城门,不让流寇从自己分管的城门跑掉就是。”

原来如此,刘文耀真的是太高兴了,天不亡大明朝呀,关键时刻山阴王带兵来了,“敢问王爷带了多少兵?”

张罗彦笑道:“不多,四千人马。”

刘文耀惊愕了,四千人马就能打跑几十万流寇?还想消灭进城的几万流寇?这也太超乎想象了吧!

“王爷真的只带了四千人马?”

张罗彦知道刘文耀惊愕什么,要是换成他也惊愕,这不是明摆着吗?流寇几十万,四千人马就敢来对阵,还将流寇打跑了。

“确实是四千人马,王爷很厉害,计谋超群,不同凡响。”

张罗彦只能用这些来形容雷鸣这个王爷,王爷身上充满了各种奇怪,让他也感到不可思议。

“哪王爷真的能消灭几万进城的流寇?”

张罗彦看到刘文耀惊异的眼神就笑了,“左都督放心!”

能放心吗?鬼才放心,但此时此刻的刘文耀只能选择相信。

不信也不行呀,人家凭着四千人马不是打跑了城外的几十万流寇了吗?还将进城的这几万流寇堵在了城里。

朱成矩和刘玉尺回到了本部,立刻将情况对大家说了一遍,众人听说能投降,紧张的脸上都放松了一些。

“张雷,你去中左营找李及,就说朱将军要和大家商量怎么冲出去的事儿,叫李及带上几个都尉过来议事,并说人多注意多,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从容些,别露馅了。”

张雷答应一声便带着几个手下向李及部呆的地方走去。

朱成矩一竖大拇指,“还是军师计谋多!”

刘玉尺瞪了朱成矩一眼,“别夸了,赶紧的布置吧,尽量活捉,以便人家验明正身。”

朱成矩点头,“军师说的不错!”

流寇将至,驸马都尉巩永固奉命巡城,天黑巡视到东直门,得到报告流寇攻进了外城,就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内城与外城之间的城墙相差两丈高,如果流寇从这两处内城与外城的结合处强攻,还真的很容易,必须调集重兵把守这两个城角。

为何内城与外城相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北京城的内城与外城本质上不能称之为内城和外城,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内外关系。

永乐四年一月,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城,永乐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历时十余年,至永乐十八年基本完成,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人口越来越多,城里住不下了,很多的人就住在了城外。

成化十二年,定西候蒋琬提出:太祖皇帝肇建南京,京城之外复筑土城以护居民,诚万世不拔之基也,今北京只有内城而无外城,正统己巳之变胡虏长趋直至城下,众庶奔窜,内无所容,前事可鉴,请筑外城。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曾率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皇帝命筑正阳、崇文、宣武三关厢外城,不久停止。两年后,给事中朱伯宸建议修筑外城,以固城防。

起初设想在元大都旧址,向东、西、南、北四面展开,将内城和先农坛、天坛环绕起来,并在城之四角建筑角楼,以利警戒和防守,嘉靖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修建外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发现实际工程量远比设想大得多,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明朝有名的奸臣严嵩当时担任首辅,严嵩就与工程负责人陈圭重新计议,决定分期施工,先筑南城墙一面,在筑完南墙之后,东端折向北又筑一段与内城东南角抱接,西端一段同样也和内城西南角抱接,最后修成了现在这样子,其后,也没有再修北京外城。

从天空俯视,北京城整体像一个凸字,因为原来的城墙仍然在,实际上像上下切近挨上的两个口字。

严格说北京城只是扩大了,让住在城外的人全部住进了城里,不能说北京城有外城。

应当说将两部分叫南城北城更确切,但大家习惯将原来的部分叫内城,新增建的部分叫外城。

因为缺钱,外城墙的高度修建的没有内城高,平均差了两丈。

实际上,外城城垣的高度、厚度都不统一。东北城角附近的北段城垣,外侧高7.15米,内侧高5.8米,顶宽10.4米,基厚13.3米,垛口高1.72米,女儿墙高1米;东南角附近的东垣,外侧和内侧均高5.8米,顶宽10.3米,基厚12.4米。东南角附近的南垣,外侧高5.8米,内侧高5.05米,顶宽9.82米,基厚12.2米。南垣正中的永定门附近的城墙,外侧高6.18米,内侧高5.62米,顶宽9.9米,基厚11.8米。西垣的规制与东垣相同。各处垛口和女儿墙的高度相等。

巩永固到达正阳门时,朱成矩已经将诱惑的过来的李及抓住了,由于布置不周密,跑了一个都尉,李及的部下就想抢回李及等人,于是,双方打了起来。

打着打着,就有人打到了内城墙下。

明亮的月光下,巩永固看到进城的流寇互相打了起来,甚是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儿?

兵部尚书张缙彦也极其纳闷,他还不知道雷鸣等人已经收复了广安门,更不知道朱成矩请降的事儿。

雷鸣得到报告说朱成矩的人和李及的人打起来了,便知道朱成矩的手段不怎么行,要是他来做这事儿,将李及和大小头领骗过来一网打尽非常的容易,但他不知道朱成矩正是这样做的,只是出了意外而已。

马岱和周刚非常的高兴,这特么的流寇自己打起来了,省的他们费劲的去收拾了。

原负责守彰义门的副将韩济明自从雷鸣收复城门后一直的战战兢兢的跟在雷鸣的后边不敢说一句话,说白了,丢失城门完全是他的责任,当时,农民军站在城门外呼号乱喊,韩济明害怕农民军攻城,就将在城下把守城门洞的人手全都调到了城上,给人创造了机会。

这两伙农民军打起来了,雷鸣就觉得有点遗憾,双方的兵力相差不是特别的悬殊,死人肯定不少,不过,想法和实际总是有差别的,雷鸣也知道这一点。

但有一点雷鸣知道,最后肯定是朱成矩胜,因为朱成矩的人多,而李及的人听说是为了请降的事儿,估计也不会拼命抵抗。

韩济明站在后面内心里特别的佩服,还是这王爷高呀,轻而易举的几句话就挑拨的两伙流寇自己打起来了,不服不行。

李及的人马本来就少,加上没有人指挥,很快就有人不想打了,一人投降,带动一群人投降,内战终于平静下来,朱成矩带领手下押着李及等人前来交纳投名状。

审查完毕,雷鸣很高兴,这仗打的也有意义,至少朱成矩是真投降,以后也不会复叛,“朱成矩,本王命令你收缴所有人的武器,全部人马集合坐在大街上等候收编。”

“谨遵王命!”

朱成矩、刘玉尺很高兴,显然请降成功了,他俩的项上人头肯定还能长在肩头上,以后还有机会坐在一起喝酒。

雷鸣将韩济明叫了过来,“你叫什么名字?什么职务?知道谁打开的城门吗?”

“启禀王爷,卑职韩济明,三千营副将,当时紧张疏忽了,多亏王爷赶来,不然卑职只能自杀谢罪,开门的是回回。”

“回回?阿拉伯人?”

“禀王爷,波斯人。他们基本上都住在烟阁。”

“嗯!本王知道了,这城门就交给你继续把守了,再出问题,要你项上人头!”

“卑职不敢懈怠再出纰漏,请王爷放心。”

雷鸣不再搭理韩济明,“马岱,看来今天晚上镇守外城的事儿还的交给你了,辛苦了。”

马岱抱拳躬身,“王爷,哪里话!马岱能跟随王爷,三生有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