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一章 朝鲜王国
篡夺高丽,他们一家苦心经营了多年,没有傅钟首肯,再过两个月,他们也会这么干,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
儿子已经撕破了面子,李成桂还能犹豫不成。他对着王瑶大喝一声,”昏君,自你继位,昏庸无道,骄奢淫逸,社稷如累卵之危,生民有倒悬之苦。每思至此,我痛心不已。为救八道(高丽地域分为八个道)生民,我父子不避嫌疑,要伸大义于天下,还不给我滚下来。“
还有几个忠于王瑶的要为他出头,正要开口,不说李芳远拿着滴血的宝剑虎视眈眈看着他们,就见殿外无数将士一拥而进,各种器械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王瑶本来就是李成桂立的傀儡,大兵面前,如何敢多口,乖乖从宝座上走了下来。至此,高丽实行了改朝换代。
李成桂被李芳远和众将拥上宝座,开始了六百年的朝鲜时代。
如此瓜熟蒂落,自然有他前期付出了无数心血。
历史记载,李成桂便如同宋朝的赵匡胤,以军功获得尊高的威望,他与郑道传、赵浚、尹绍宗等新兴士大夫势力联手,抵制高丽王室和权门世族的旧势力。
公元1388年正月,李成桂联合崔莹打倒了专权的林坚味、廉兴邦一党,崔莹被任命为门下侍中(首相),李成桂则任守门下侍中(副相)。同年,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崔莹密议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无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
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劝服曹敏修,果断在威化岛回军,返回开京(今朝鲜开城),流放崔莹,此后与曹敏修一起掌握高丽政权。
六月,王禑被诸将逼宫退位,李成桂主张另立王氏宗亲,曹敏修、李穑则主张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终王昌即位,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并以李成桂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
七月,李成桂利用赵浚的弹劾排挤曹敏修,独揽政权。
八月,都总中外诸军事。
十月,兼判尚瑞司事。
公元1389年十一月,王禑派人暗杀李成桂,事败,李成桂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十二月被杀。
恭让王是李成桂拥立的,他以李成桂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
接下来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朝鲜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从古至今,作为东亚宗主的我们最为忠心的藩属国便是朝鲜,自1388年李成桂拒绝执行高丽国王命令对明作战的任务,回师灭掉了立国五百年的王氏高丽王朝,并且一统朝鲜半岛,确立了“对明事大”的治国理念,从此六百年间朝鲜的宿命便于中原王朝密不可分。
一个月后,打着“钦差朝鲜”旗号的傅钟出现在开京城外。这是要为李成桂张目,告诉并震慑朝鲜官民,大明已认可了李成桂的朝鲜王朝。
城门处,李成桂率阖朝官员,恭迎傅钟进城。
比起榆林坚城,傅钟估摸着,开京能不能挡得住五斤炮都是个问题。
让他出兵,李成桂会不会同意呢?
到了寿昌宫,自然又是一番礼节。
朝鲜新国王李成桂率群臣一跪三拜,山呼万岁,当殿接下了大明皇上的赐封诏书,正式成为被大明认可的藩国国主。
这一番手数下来,李氏朝鲜王国的地位在律法上便有了无可指责的依据。
李成桂笑逐颜开,示意众臣退朝后,他与傅钟分宾主落座,开言道:“天使莅临下邦,带来无上福音,李氏一门感恩戴德,必为大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漂亮话谁都会讲,傅钟淡淡说道:“果能如此,便是两邦百姓之福。听闻高丽之时,对辽东之地一直有觊觎之心,我深以为不智。疆域由战争强行夺取,是逆天而行。天生万物,自有依凭,就拿大明与贵国来说,自混沌初分,天地开凿,是大江大河、高山沟壑区分了各族的居住之地。疆域之分,实乃天定。你若不以为然,就请看鸭绿江两岸,何以言语不通,文字迥异。现在的舟楫发达,小小鸭绿江当然可以一跨而过,但在古时,就是天堑,这就是两族区分的自然凭证。”
“辽东之地,实为汉人、锡伯人、达斡尔人、鄂温克人、赫哲人的祖居之地,蒙元突起草原,小丑跳梁,凭蛮力不仅夺了我中原之地,辽东自然也被其侵占,我大明皇上毅勇滔天,驱逐蛮夷,不仅收回汉人祖居的中原之地,顺便也收回汉人与各族共居之辽东,辽东是我大明不可分割之地。我有一言,还请殿下谨记,不要妄动刀兵,做非分之想。”
李成桂听了心惊肉跳,高丽王王禑是命自己攻打过辽东,幸亏自己由于军粮不够,回军开京,这才创下了朝鲜的根基。天使难道不知道吗?
他满面惶恐地说道:“那不是我的本心,实在是无道的高丽王所差。今日听天使畅言疆域由来,自然谨记在心。“
引子出来了,傅钟便道出了此行的目的,“可恨倭人,不知天地造化之妙,屡屡侵我大明沿海,这等逆天之为,谁能忍之。”
李芳远听到这里,才懂了傅钟所说要送父亲一份厚礼,难道是叫我们去攻打倭人?我们哪里有那个势力。
天使与父亲的谈话,自己怎敢插嘴,正急得不知如何的时候,李成桂说道:“倭人可恨,不独骚扰上邦,就是下国,也深受其害。只是敝国人丁稀少,财物有限,拿不出报仇雪恨的兵来,对此巨寇,临海徒唤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