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计划的第三步留给全人类
毫无疑问,屏障是一个先进文明留在太阳系的,而维持这个屏障的设备,很有可能就是那艘神秘的月球飞船。当然,这也仅仅是我的一种推测。
我同样无法确定的是,将屏障留在太阳系的文明,对人类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的目的。不过通过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文明出于恶意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至于他们构建屏障的动机,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猜测,也许是某种针对人类文明的实验,也许是某种不经意间的恶作剧,一切都无从知晓。毕竟,对于尚未走出太阳系的人类文明来说,哪里有资格去窥探宇宙的普适性道德观和思维逻辑呢。
还是说说我对这个屏障的分析吧。
我之所以称呼它为因果屏障,是因为它的真实能力绝不是逆转飞船这么简单,那只是一种表象。
屏障真正逆转的——是“离开太阳系”这个行为的因果关系。
简单来讲,就是你想要离开太阳系,而你的所作所为也确实能导致自己成功离开太阳系,那便产生了离开太阳系的“因”。而只要有了这个“因”,一但接触屏障,它便会通过逆转飞船的方式,阻拦你离开太阳系,也就是破坏了你离开太阳系的“果”。最终,使“因”导致的结果,变成了返回太阳系内部。
也就是说,屏障表面上是逆转了飞船,实际上是逆转了因果关系,让咱们得到了一个正好反向的结果。
这就必然会引申出另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人类和人类造物会受到因果屏障的影响,而宇宙中的自然造物——包括光线在内——都不会受到屏障的影响呢?
那是因为,这个屏障只对“离开太阳系”这个“因”做出反应,其他的“因”并不能触发它的逆转功能,我推测,这便是它的初始设定。
那么这种“离开太阳系”的“因”又是如何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太阳系范围内,只有人类可以创造这个“因”。
我们知道,陨石于空间中穿行、恒星向外散射光线、流浪天体掠过太阳,这些自然现象每时每刻都上演着。但陨石、射线和天体的这些行为,虽然导致的“结果”同样是离开太阳系,可起因却是宇宙规则,而不是以离开太阳系为自身目的。
在这些自然造物诞生的时候,宇宙并没有为它们赋予离开太阳系的“因”,它们的“因”仅仅是在宇宙中飞行和前进罢了。它们飞行和前进的“果”,也仅仅是到达下一个更远的位置。所以,这些自然造物没有离开太阳系的主观因果关系,它们是不会被屏障逆转的。
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则不同,我们有明确目的性。300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是为了离开太阳系而远航的,蜂鸟号无人飞船也是为探测和穿越屏障而发射的,上清号飞船同样也带有这个目的性。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力量足够大,将一块石块扔出第三宇宙速度,那么这石块最终也将被屏障逆转,因为它被扔出的“因”,是飞离太阳系。
所以,不管飞船还是石头,想获得“离开太阳系的因”,就只能产生于人类的意识,它会携人类赋予的使命,触发屏障,并最终被逆转。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意识中为它们设定的最终目标不是离开太阳系,那么屏障就不会被触发。这一点,在我和武雯探索屏障时也得到了验证。
你们都知道,我在探索屏障时制定了一个冒险的计划,也就是模仿旅行者1号的飞行方式进入屏障,看看能不能重现与旅行者1号相同的结果——在屏障中维持存在状态。但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逆转再次发生了。
这次逆转后,飞船的姿态是船头冲着屏障,船尾冲着太阳的。为了尽快重返地球,我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屏障的逆转特性为飞船调头。可当我们加速进入屏障后,匪夷所思的一幕发生了——飞船没有被逆转,而是继续此前的轨道,向外太阳系飞去。
这让我彻底陷入了混乱,但也于直觉中找到了一丝曙光。是武雯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心想事不成。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在那一刻,我们头脑里的想法都是“回到地球”,而不是穿过屏障离开太阳系。这相当于我们通过意识,为飞船设定了一个回到地球的“因”,所以才没有触发屏障的逆转功能。
可当时我并不清楚屏障的触发原理,还欣喜若狂的将引擎开到最大功率,准备冲过屏障。于是,在这个想法产生的一瞬间,我便将飞船的“因”再次变回了“离开太阳系”,以至于在下一刻,我们又被逆转了。飞船在屏障中的航行时间仅仅持续了不到10秒——也就是我们想法中驾驶飞船回到地球的这段时间。
正是这次成功进入屏障、又被逆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屏障的触发原理,同时也构思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就是隐瞒。隐瞒所有的人类成员。
因果屏障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不光我能让飞船产生离开太阳系的“因”,每个知情者都能为飞船赋予这个“因”。也就是说,你只要知道了我准备尝试用一种方法离开太阳系,而且你还知道我将驾驶哪艘飞船离开,那么你就为我即将驾驶的飞船赋予了这个“因”。
而且,这个离开太阳系的“因”还和探索任务时上清号的“因”有所不同。探索任务时的上清号,所有人都知道“探索失败将返回地球”这一结果。所以,失败的结果一旦发生,人们对飞船的“因”就结束了。除了驾驶员外,其他人都中断了与飞船的因果关系。
而现在,你们如果提前得知了我的分析和计划,就会认为成功离开太阳系这个“果”几乎一定会发生。其后果就是,因果关系自始至终都不会中断,我在飞船上的任何尝试,也将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不要企图通过意识欺骗的方式去破坏这个“因”,人类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意识。我们虽然能通过谎言欺骗别人,却不能在思想世界里欺骗自己。这是由人类潜意识决定的,一旦一个想法产生了,你越是想着不去思考它,就越会增加这个想法的存续时间。
看到这,我想你们应该都明白了,我为什么称呼这个屏障为因果屏障了吧!
我再来说说我是如何穿过它的。
想要穿过因果屏障,首先就要想办法,让所有人忽视我的存在,冬眠就是最好的选择。我在申请上虽然写了3年的冬眠时间,可实际上,冬眠时间都是由自己现场设置的。这本是为了保护冬眠者的权益,如今却成了一个完美的漏洞。
我将自己的冬眠时间设置为两个月,醒来后,便马不停蹄的去太空港口将上清10号以修理为由开走了。这之后又在一个民用船坞为它补充了尽可能多的燃料和生存物资,还更换了最新型的冬眠舱。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我才将这封加密信件,发送到我的个人电脑。
如果最终失败了,我会返回地球,将这封电子信件删除,一切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现在,你们既然看到了我留下的信息,就说明我成功了,人类文明同样也获得了希望。
在此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就不甚清楚了。不过看样子,一切也是按计划进行的。我会关闭飞船上的通讯设备,并选择一条特殊的航线离开。一路上我会在相对缓慢的速度下前进,以行星为掩护,避开探测设备。最终,我会成功来到屏障边缘,并着手准备计划的最后一步——冬眠和离开。至此,除了我自己知道这艘飞船要离开太阳系外,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为它赋予触发屏障的“因”了。
在这种情况下,事情就简单了许多,如果我的推测没有错误,只要我这个唯一了解真相的人也能停止思考,那么这艘飞船,就失去了触发屏障的最后一个条件。而暂停自己的意识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我只需要睡过去就足够了。
我会在进入屏障前调整好自动驾驶程序,同时将冬眠时间设为6个月——考虑到因果屏障已经扩张了10年之久,以上清号1000公里每秒的航速,需要170天才能到达屏障边缘。所以,当为期6个月的冬眠结束后,能否成功穿越屏障,我便会看到结果。我想,我现在应该看到自己成功的硕果了。
这个突破屏障的方法,如果放眼至人类范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绝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早在我执行完探索任务返回地球途中,就已经为人类计划了逃离太阳系的方法。所以在回到地球后,才会竭力说服你们展开大规模的飞船研发与建造工作。这是人类远航计划的第一步。而我这次成功穿过屏障的尝试,就是计划的第二步。
那么,剩下的第三步,就留给全人类去做吧。
你们需要编造一个理由,一个足以让人类社会信服的理由。我想,那应该是一个足以毁灭文明的危机,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化解这个危机还不需要离开太阳系。要竭尽所能的,让所有不知实情的人类成员,都相信这个理由的真实性。毕竟,人类的数量太庞大了,哪怕有一个人决意阻拦远航计划,他所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望远镜罢了。
在此之后,你们要以解决虚假危机为借口,动员全社会力量,展开飞船与冬眠舱的建造工作。在建造期间,还要陆陆续续的安排民众进入冬眠状态。你们必须在屏障彻底覆盖木星轨道前,完成所有的远航准备工作。最后,要将冬眠舱悉数运送到飞船上,并率领远航舰队停靠于木卫二欧罗巴,在那里进行最后一次燃料补给。
剩下的事情就是等待,等屏障扩展到木星轨道边缘,同时木卫二、木星和地球运转到空间位置上一条直线的时候,就是启航的时机。庞大的木星会遮挡地球上一切的观测企图——即便有个别人清醒着,也无法借助任何手段破坏远航计划。
而舰队中的操作人员,也要于此刻进入冬眠状态,将舰队航行交给自动驾驶程序,确保在第一艘飞船接触屏障时,所有船员都已失去意识。
最终,如果一切顺利,你们将在舰队整体突破屏障后,从冬眠中醒来。在那之后,等待着人类文明的,将是无尽的星辰大海。
我的航行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系,那里有一颗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比邻星b。半人马座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只有4.2光年,是咱们唯一的选择。
我的航速只有每秒钟1000公里,以这个速度飞抵比邻星需要1260年。而我相信,在你们出发的时候,飞船航速最少也能达到每秒钟2000公里。我会以冬眠、清醒交替的方式度过漫长岁月,希望在这个老伙计彻底报废前,能搭上你们的便车,我期待着与你们相会的那一天。
祝我自己好运!也祝咱们人类文明好运!
最后,我要对我的爱人武雯说一声“对不起”。我知道你能感觉到我的变化,甚至已经猜出我找到了突破屏障的方法。但聪明的你什么都没有问我,即使在我提出“冬眠”这个不合理的要求后,依旧保持了沉默。
我不是没有想过带你一起离开,但上清号所能携带的物资,根本不足以维持两个人度过这漫长的航程,我不能让你跟我一起去送死。我答应过你,会再次回到你的身边,请相信我,我不会食言的,我一定会尽全力活下去,等着你和人类文明的到来。
再见了我的爱人,再见了,人类文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