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春来花开上:北方来信 > 《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

《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

引子

2009年,我大学毕业,早已做好报考硕士研究生准备的我,像往年一样,不打算回家,想着一边在京城做家教,一边复习考试资料;以前可以在学校找份暑假短工做,住在学校宿舍,毕业后,这好事没了,又不想花租房子的钱,正考虑怎样找到一个既能打工又有房住的工作,忽然想到我的大学老师陈方春教授,他曾对我说过,退休后找个离城市不近不远的山村,过几年清净日子;好像记得他那年暑假到退休年龄了。我曾给陈教授说过,我可以帮他实现那个梦。

陈教授是我们学校文学院教古典文学的,人正德高,学养深厚,教学能力特强,很受学生欢迎。他喜欢和学生来往,我们没少去他家听他课余下给我们聊文学聊文化。他一米八的大个头,身材瘦削,常在课堂笑话那些大腹便便的老师,说那些人一肚子肥油半袋子学问,脑满肥肠;他双目有神,课堂上总是摇头晃脑,眼睛扫过讲堂角角落落,哪个没认真听课,看的一清二楚,随时点走了神的学生的名。我们对他既怕又敬又夹着满腔喜欢。

陈教授给我们上课时,每当讲到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有归隐倾向的诗词,总要停下来发几句感慨,说读那些诗词常与作者心有戚戚焉,跟着看着台下的几百双眼睛,又说,“噫,独此林下意,杳无此中缘,乘桴浮于海,我将谁与归”?逗的满堂大笑,气氛那个热闹。有一次,和朋友去他家聊天,我问陈教授:“老师,您常说山中得一屋林间听禽语,此生心愿足矣,是真的还是说给我们听着玩的?”他说:“这哪有假,可惜四海皆归公,我独不容足,没这个机会了。”我说:“您可以找个地方住下啊,那地面不一定非要归你所有,等您待烦了,再回城。”陈教授仿佛梦醒,说:“这也是个路子,可是我去哪里找这个住的的地方?”我告诉他,我老家在山区,一符合老师要求的居住环境,二有闲房子可居。

陈教授便详细的问我家怎么个情况。我告诉他,我老家在本省东南一片大山中,农村空房不但多,而且院落大。我对陈教授说:“我爸爸是村支书,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他都能给您解决。”陈教授有些激动地问:“那里通电吗?”我说有,就是交通不便,没有自来水,没有网。陈教授说,只要有电就行;并嘱咐我,给家里打个招呼,这一两年里他就去住。

那之后,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以为陈教授不过说说罢了,果然,后来他没再向我提起。我那年能想起陈教授的这个愿望,完全觉得陈教授有可能接受我的建议,理由是陈教授单身好几年了,三个孩子又都不在身边。

我去了陈教授家,当他听了我的来意和建议时,立刻高兴地说:“你来的太准时太及时了,我六月底到期,学校早给我打过招呼了,征询我的意见,是一退到底呢,还是接受学校返聘。我正琢磨着怎么办呢,你就带来了这个好消息。”

陈教授便去和学校商榷退休的事,商榷的结果是陈教授先去乡村生活三年,三年后,学校如果不嫌他老,可以再回校教书。

从那时起,我住在了陈教授家。我特地回了一趟老家,安排陈教授到我家居住的事宜后,我去兖州火车站接陈教授来我老家。

我父亲着手给陈教授准备房子。在农村,2009年时代,年轻人结过婚,大多选择在城内居住,那些在城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不说,即使打工者也不回乡下种地生活了,

空余房子自然有不少。

给陈教授找的院落在我家东院,三间瓦房,高高的大门楼,原是我家大哥的,大哥全家跟我大嫂去大嫂老家重庆去了,房子交给父亲照看,最好有人住——农村人都知道,再新再结实的房子,一年不住满堂尘,三年不住屋漏雨,五年不住兔作窝。大哥搬走整两年,打扫下尘土,那房子和新屋没什么区别。但父亲还是简单的重装了下,玻璃窗门白瓷墙新泥抹瓦新火坑。我父亲还把陈教授的情况下给镇政府做了汇报,挂了临时户口。

陈教授去的那天晚上,当地乡镇领导去我家给新陈教授一起接风。陈教授后来给我回信说,对我的安排一百个一千个满意。

陈教授在我们那个叫北方庄的村子安居下来。

这一住,本来住三年,中间出了情况,陈教授只住了一年零几个月,一年多后,他老人家回城了,我硕士研究生的书读的差不多了,但等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除了逢年过节,我和陈教授都不回家,我住在陈教授那个三室两厅的家里,陈教授住在我大哥那个院落中。

这一年多内,我收到几十封陈教授写给我的信——在与时俱进方面,陈教授并不落后,却习惯用笔墨写书信和人交流。

这些信中,大多数内容是陈教授对往事的回忆,甚至还有他以前写的日记,在征得陈教授的同意后,我把这些信有所选择的整理出来,作为对陈教授的敬意,其中有几封我给陈教授的回信。

陈教授回城**年了,身体依然健康,如果说一年多的乡村生活带给陈教授很多值得回忆的事,使他对山村生活有了更多更深的探究,我觉得,陈教授收的一位知心朋友,才是他最大的收获。

北方来信(1)

向明:

你好!首先感谢你给我介绍了这样一个美丽舒心的环境,让我在花甲之年找到一处安心养的桃源。

我来北方庄一周了,这是写给你的第一封信,把我的所见所感给你聊聊吧;虽然,这是你的故乡,是你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生养之地,你比我更熟悉她。

你可能没注意,我们那天来北方庄,自省道转向乡村小路后,我一直暗地计算路上的弯道,到你们家门,正好365个弯。我不由欣喜,也许这是个好兆头,一年365天,象征一天迈过一道山弯,前边就是艳阳天,风光无限。我的北方之行,每天都是明丽的。

我看北方之村,路远山长,崎岖窈窕,丘穴云傍,山绕峦聚,深岩叠嶂,岩腰崚嶒,红瓦石房;虎榛金榆,青檀白杨,栗木沙枣,胡桃枫杨;山肴走兔,野簌苋香,一畦绿韭,半亩方塘;东崮风急,西川沧浪,石径围村,坡陡转墙,苔痕上阶,古槐郁苍。

这一周,我几乎天天和村民吃住在一起。好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我成为靖节先生笔下的“渔人”了。村民好客,似同镜花缘;古道热肠,恰是白鹿原。每临卧榻,禁不住想起陶渊明的诗句:“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来此七天,一张书页未翻,几壶佳酿入腹,幸甚至哉!真个要“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了。

说到陶渊明,很容易想起国人津津乐道的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这几年,我在参加高考作文评改时,经常在试卷中频频发现这个名字这本书,书中崇尚的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主张过简朴的生活,和我们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并无二致。但不知从何时起,一股梭罗热把国人烧的晕头转向,仿佛找到一道符箓,包医百病,能消泯官场的贪腐逐臭,国人的急功近利,张口“瓦尔登湖”,闭口“亨利·戴维说”,而对自己文化里的精华弃而不学学而不用。我知道,这和那些留学西方“海龟”的盲目崇拜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五·四、WG、开放大潮的冲击,不断式微,以致国人国学知识少得可怜,更何谈深入学习理解。民国时期,留学欧美的鄙视中国文化,留学东洋的尚能谈国故,今天的留学生包括国内大学教育,对国学文化涉及甚少。其实,高谈阔论西方文化满嘴西方典故的人何尝不知,他们贩卖的那点西方文化知识不过是赶时髦,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至于中学生跟着起哄,不过跟着媒体学舌或是老师刻意的点金,为自己的考场作文贴金而已。

你还记得我给你们讲魏晋文学的时候,对陶渊明的评价吗?那不过是公认的理论,在我的心中,陶渊明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揭开了中国古代官场无路可走,官者,管也,管别人,别人也在管你;一级一级把人的心灵完全摧残了。陶渊明是第一个彻底与官场告别的人,苏轼文才再高,也写不出一首《饮酒》那种境界的诗歌,苏轼是用笔写,陶渊明是用心写,因为苏轼离不开官场。离不开,只能产生悲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告诉世人的不是武陵人对自由对苛捐杂税的追求和逃避反抗,而是统治阶层亘古不变的一条真理:人的自由只有完全皈依自然方可获得。

《诗经·小雅·北山》歌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可是三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啊,这种王道思想可怕又可爱。可怕在中国从来没有私有财产,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天子国王皇上的的。公有制是中国一贯的经济模式,在一个没有个人财产的社会里,根本就别想有个人思想,自由?天方夜谭。《红楼梦》所表现的绝望,就是对三千年强权文化的总结。

《桃花源记》描写这种思想表现在一个细节描写里。那个发现桃花源的渔民,刚“及郡下”,马上“诣太守,说如此”,转眼背叛了“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是渔民不讲信用吗?否。是**的必然,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深入骨髓。你怎么能在王化土地上独善其身自成王国?真是大谬不然。

我由此想到那块和氏璧,那个献璧的卞和,三上三献,手足砍断而不悔,但总要完成献宝的任务,因为这块宝物是在楚国土地上发现的,它生于斯长于斯,与卞和与整个楚国不分彼此,一切都是楚王的贡品,朝廷的私有财产。

曹雪芹为什么绝望?你看《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哪怕你是贵胄,哪怕你是皇亲,哪怕你富可敌国,那怕你今日坐了金銮殿,一切都可变,唯有不变的这块土地地是一个王朝的。只不过一朝天子换一个主人罢了。

所以,中国制度的稳定,千古一体,“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桃花源记》展示出皇权社会下的极度贫穷,

中央帝国的强大,全部资源归为国有,是为好事,但也有弊端,妨碍经济发展,阻碍生产力,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做稳了奴隶和没有坐稳奴隶的国度。坐稳奴隶,好官在也;奴隶不稳,政风坏也。百姓的最高理想是企盼生活在一个四海升平有粮吃有衣穿的王朝中。

此,孟子的描写很诱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而,王朝其兴勃,朝廷有人焉;其亡也速,官贪**也。“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好皇帝上的梦想,不能说不是一种天真。

而当社会**,官贪吏虐的时候,百姓的贫穷是可以凭想象描绘的了的;而事实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强民富的时代从来就没有过。生逢盛世,不过做稳了奴隶而已。

何以知其然也?

《桃花源记》有记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可是避秦乱以后“与外人间隔”的村落,怎样的“悉如外人”,陶渊明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我想,历经二百多年,不论“往来种作”还是“男女衣着”,竟然仍“悉如外人”,除非陶渊明随意落笔或是带有什么不可说的秘密,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村落,那样的封闭,怎么会衣着与今人相同?而“往来种作”一如晋太元年间,不过是写出了耕作文化下的稳定与故步自封,毫无技术进步。

看看晚清时代,就知道我们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怎样的顽宁不化了。

《桃花源记》的另一个描写是农业文明下的淳朴品质。

我一直想,工业文明下的资本运作,给世界带来的不止迅猛的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贪婪,大自然的一步步走向毁灭。资本社会利大于弊,社会革命风起云涌,技术进步扭曲了人性,诚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奴隶式的分工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变成片面的人……”“一切**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资本以及资本的人格化的资本家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不理会人类将退化并将不免终于灭种的前途,就象它不理会地球可能和太阳相撞一样,每个人都知道到暴风雨总有一天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我列举这么长的马克思的名言,无非想告诉大家,你们从这些话里是否看到资本主导的社会真的人情炎凉天性泯然。

在资本运作下的现代化现代文明其实就是浪费化资源枯竭化你死我活化。

在农业文明体制下的淳朴善良出于天真的热情,永远感动着这个无情的现代化。

《桃花源记》描写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试问,你在当今都市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吗?

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写到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景象恐怕只有在原始状态下的国度还能找的到。

也许你看到了发达国家的裸捐各色慈善活动,但他能给我们带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悠然和自由吗?

当然,《桃花源记》还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者。

陶渊明的时代,是一个礼乐崩溃的时代,战乱、民族纷争,杀伐、倾轧无时不在上演,动乱时代必然出思想家,更出幻想家。思想家是为这个社会寻找出路,幻想家是为自己寻找出路,甚至是痴心妄想自欺欺人,即但如此,总有思考,总渴望有个出路。

也正是如此吧,那个时代出了很多《搜神记》似的书籍,比如《志异》《拾遗记》,这些篇什大多是短章,几十个字内制造出一个被异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上古神话比如《山海经》不同,往往是一个和现实差不多的域外方寸,也就是那个时代隐逸之士所幻想的世界——没有压制没有逼趋没有战乱没有压迫。

比如《旌异记》卷九十九描写到:“高齐初,沙门实公者,嵩山高栖士也。且从林虑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将过中,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趋,乃见一寺;独据深林,山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云“灵芝寺。”门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以眼眄实,实怖将返。须臾见胡僧外来,实唤不应,亦不迥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实见无人,渐入次门,屋宇四周,门房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实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栋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余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鞧义,有一后生,聪俊难问,词音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实本事鉴为和上,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希展上流,整衣将起,咨诸僧司:“鉴是实和上。”诸僧直视,忽隐寺所在,独坐磐石柞木之下。向之寺宇,一无所见。”

颇有清代的《聊斋》风格。

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情节饱满,人物有始有终,描写精湛,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至为中华文化贡献了几个词语名句,一提“桃花源”“武陵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个中国人,稍读点书,甚至天哑瞽叟,莫不知之。

文人者,书生也,书生纸上谈兵,遇事浮想古今,往往刹不住车。不知你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志愿是哪一方面的专业,今日之言,权当抛砖,也许能供你提示。

这几天,你没少打电话询问我的生活起居情况,我一切都好,谢谢你和你的家人的照顾。我有信心,在北方十年八年不厌足。下次聊。祝

学习愉快!

2009年9月9日,农七月廿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