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因快速运动,欧洲古代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意为古罗马神话中飞速奔跑的信使神。中国古称辰星,西汉《史记?天官书》的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辰星呈灰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以黑色属水,将其命名为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且最靠近太阳的行星。轨道周期是87.9691天,116天左右与地球会合一次,公转速度远远超过太阳系的其它行星。水星是表面昼夜温差最大的行星,大气层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白天时赤道地区温度可达432°C,夜间可降至-172°C。水星的轴倾斜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约1?30度),但有最大的轨道偏心率。水星在远日点的距离大约是在近日点的1.5倍。水星表面遍布环形山,与月球和其他卫星相似,其地质在数十亿年来都处于非活动状态。
水星无四季变化,行星中仅有它与太阳轨道共振。每自转三圈的时间与绕太阳公转两圈的时间几乎相等。从太阳看水星,参照它的自转与公转,每两个水星年才一个太阳日。
水星的轨道位于地球的内侧(与金星相同),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际与白天出现于天空中,而不会在子夜前后出现。从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变化,视星等从-2.48至7.25等,但是它与太阳的距角最大只有28.3°。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黄昏的曙暮光中看见水星。当大距出现于赤道以南的纬度时,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见水星。
水星最早被闪族人在(公元前三千年)发现,他们叫它Ubu-idim-gud-ud。最早的详细记录观察数据的是巴比伦人,他们叫它gu-ad或gu-utu。希腊人给它起了两个古老的名字,当它出现于早晨时叫阿波罗,当它出现于傍晚叫赫耳墨斯,但是希腊天文学家知道这两个名字表示的是同一个东西。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认为水星和金星(维纳斯星)是绕太阳公转的而不是地球。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它与太阳最大角距不超过28°,由于古代称30°为一辰,故而得名。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地球公历2022年百度知道——我们对水星最后的纪念)
水星就像太阳小拇指上的一枚1分的戒指面。在太阳瞬间坍缩中受巨大的引力吸引,被太阳像揣到口袋里一样无情的吞噬掉了。吞噬过程爆发了一股强烈的太阳风暴喷射向地球直达火星。至此水星彻底消失在太阳内部,其形成的太阳风暴也如同最终的哀嚎一样很快又被太阳吸了回去。
这股强烈的太阳风暴首先击穿了金星,使金星破碎爆炸成碎片,同样受太阳坍缩时产生的强大引力,瞬间被肢解成太空尘埃能量群消散在太空中,在太阳的强光照射下形成一片色彩斑斓的能量团。
这一次太阳的坍缩产生的巨大引力,不仅吞没了水星,撕碎了金星。其产生的太阳风暴也将地球脆弱的大气层几乎吹的一干二净。
此时地球上早已不适合人类居住,地表温度常年在80℃上下,绝大多数海洋早就被蒸发没了。大多数无法离开的人类早已经转入地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