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三元会
军旗的事让李信犯了难,他不太想把自己的姓举起来。
不管是叫李岩,还是叫李信,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主要是想与将来的李自成区别开来,别等李自成起飞了,别人一看他的旗子以为是李闯王的队伍,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做产品都需要有定位,都需要有特色,光有定位没有特色,别人看不上,光有特色没有定位,别人记不牢。
什么龙啊,日月啊之类的就不用想了,李信考虑再三之后,决定用太极图。
太极图,不是八卦旗,八卦旗被后世某国当成了国旗,而李信的太极图没有八卦,只有黑白阴阳太极的图案。
之所以用这个图案,是因为他同时还想成立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就叫做“三元会”。
后世的华夏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军队的思想需要高度统一。
因为说到底,军队和枪一样,都只是武器,这把武器握在谁的手里,就给谁卖命,这把武器指着谁,谁就会没命。
宋朝吸收了唐朝的教训,一门心思的打压武将,结果搞的国破家亡。明朝记吃不记打,又搞出了文贵武贱,以文御武那一套,结果还是国破家亡。
就看吴三桂那些汉奸帮助清朝统一全国有多么卖命,也知道明朝的武官制度有多么失败。
所以放养武将不行,打压武将也不行,能做的,就只有统一思想。
如果时间来到后世,能够统一的思想有很多,比如做人民的子弟兵,为维护民族,人权,道德之类的思想,而在这个时代,最好的方式,李信认为,还是要跟宗教一类的思想联系起来。
三元会不信神,李信不打算搞出一个类似天主教那类的全能神。
华夏几千年虽然神佛满天飞,实际上是一片无神论者的土地。虽然历代统治者也有信奉道教或者佛教,但他们用来作为统治基础的儒教,并不推崇对神佛的信仰。他们的无神论,不是完全的唯物论,而是一种敬而远之的唯心论。
李信所要创建的三元会,更像是一种黑道组织,对中上阶层,要建立一种共同的理想,对下层,则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
自从妇女们把太极图绣出来,李信就拿着它给孩子们和士兵们讲解,每天必须听一个小时。
首先是口号,白莲教就有口号,什么“无生老母,真空家乡”之类的。后期的李自成也有口号,“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是很有杀伤力的,不怕你不信,喊多了自然有人信。
于是他的口号就出炉了:法天象地,敬祖爱人。除魔卫道,扶危济贫。严于律己,勤于修身,知耻明理,去伪存真,勇闯天下,吐故纳新。
为这个口号他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传统华夏讲究“敬天法祖”,这四个字有很大的问题,敬天不用说了,只说法祖,它的意思是以祖宗的规矩当成规矩,以祖宗的思想当成法律,这么玩下去,人类文明还能进步吗?
确实可以找出无数证据,证明华夏文明一直在进步,工匠水平在不断发展,经济建设也出现了什么“资本萌芽”,但是事实是华夏没有自然科学的土壤。
很多人把华夏文明走进死胡同归结于满清的野蛮统治,这不假,满清也确实野蛮,但用儒家来统治华夏可不是女真人自己发明的,而是从明朝继承来的。
李信也不能完全按西方那一套来搞,这时期有个著名事件叫“南京教案”,传教士不准信徒祭祖,这是很违**夏传统的,最后的结果也必然导致传教失败。
所以李信的想法是祖宗需要尊敬,但天地也需要探索,华夏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积极参与到争夺世界资源的大时代中去。
为了播下自然科学的种子,有必要先翻翻土。
除去口号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仪式感。
不能小看敬礼,跪拜之类的动作,如果把它们刻进人的心里,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把它们刻进一个民族的血液里,甚至能够压弯整个民族的脊梁。
李信在后世看见过很多宗教朝拜的镜头,特别是有一些国际上很出名的人,据说是信奉某某教的,平时看着跟世俗的人没什么区别,一样的花天酒地,到了朝拜的时间和地点,依旧非常严肃虔诚。
所以仪式感不仅要搞,还要大。
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李信都带着众学生和士兵对着太极图三拜九叩。给手下们传播思想要比给同等级的人传播容易得多,毕竟都吃李信的,喝李信的,就算不相信或者不懂李信的道理,也不好意思拆台。
每次礼拜都要念一遍李信的口号:法天象地,敬祖爱人。除魔卫道,扶危济贫。严于律己,勤于修身,知耻明理,去伪存真,勇闯天下,吐故纳新。
这叫做三元礼,李信要求每一个手下每天三次礼拜,如果遇到战事或者身不由己,则每旬日的第一天礼拜,一个月最少三次。
光有仪式感还不行,还得有思想,这个就难了,每一个教派都有它的经典,什么《道德经》《论语》《金刚经》之类的著作,都可以由后人拿来反复诵读,以接近前人的思想高度。
三元会不是教派,用不着写经书,但也需要思想,没有思想,外人不知道这个组织是做什么的,没有思想,会众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李信所做的就是解释,他对学生们的解释与对士兵们的解释有所不同,但根本思想是一样的。
对学生们的解释是太极代表了“已知和未知”,而我们自己,则代表了对未知的“探索”和“解读”。李信不想用自己的粮食和银子教出一群中庸守正的君子,那种人华夏不缺,他的要求仅限于每个人都要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不要害怕面对未知,要勇于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对士兵们则将太极解释为“文明和野蛮”,而我们自己,则代表了将“野蛮”化为“文明”,或者守护“文明”免遭“野蛮”袭击的工具。要解释清楚文明与野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一群肚子里没有墨水的丘八。在初期,李信可以简单的说成“我们是文明的”,“敌人是野蛮的”,而将来随着这些人跟随李信一步步走下去,就会理解我们为什么代表文明,敌人为什么代表野蛮。
几乎每一个类似宗教的组织都会给信众们承诺一种好处,有的是获得救赎,有的是能入天堂,能跳出轮回,能投胎到富贵人家,能建立大同社会,能羽化登仙,等等。
李信能给众人什么呢?李信想了又想,也没下定决心做出什么承诺。他觉得他唯一能给大家带来的,不是终点的风景,而是旅途的风景,因为李信也不知道被自己改写的历史会发展成什么样。
李信所希望的就是,每个人每天早上起来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每个人的心中没有迷茫,没有困惑,没有认命和对人生的妥协,只有坚定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还有立即行动的态度。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前方都是没有尽头的,探索没有尽头,征服没有尽头,对社会的改造没有尽头,人们的欲求也没有尽头。这世上没有天堂也没有大同社会,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我们要尽力将社会向更好的一面建设,同时我们也生活在这个正在建设的社会之中。
与其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还不如教会每一个人该怎么做。
但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清楚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的,什么样的社会是坏的,没有清楚的统一的认识,每个人的力气不能往同一个方向使,特别是一群有知识的人不往同一个方向努力,那后果可真是灾难性的。
对明朝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党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直至明朝灭亡。
所以李信的理论必须有一个核心,让所有人在找不到方向时有盏指路明灯。
李信所找的这个核心叫“以人为本”,你没有看错,这是李信年轻时听过的一句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与孔子的“施仁政”区别很大,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不尽相同。甚至与后世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也不一样。
李信的野心很大,现在来仔细解释李信的野心似乎有些过早,毕竟他连一块地盘都没有,将来如果他能小有成就,就能从他的统治中看出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
李信并不要求将来治下的所有人都加入三元会,但目前他的手下所有人都必须加入,先把基本盘搭起来。随着地盘的扩大,新加入的人需要经过筛选才能入会。
接下来还有章程,守则,会规,纪律,等等。这些东西太过复杂,李信觉得还是慢慢来,毕竟紫禁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儒家也不是孔子一个人建立的。随着影响的扩张和会员们的成长,肯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李信的思想,将会由他们和李信一起来构建出三元会的未来。
李信带着手下做礼拜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观众,其中包括厉九德这个俘虏,还有鸡公山的头目们。
白面狮这些人看起来老实了不少,可能是被红娘子教训了,不过李信依旧能感觉出这些人心中的不甘,他们已经摆明了要与李信唱对台戏,麻烦不会轻易解决。
李信也不会放过他们,特别是六当家,他的名字已经记在了李信的小本本上,不搞死他李信睡觉都不踏实。
说起来李信其实是一个很没人情味的人,他虽然对每个人都很和气,从不吝啬于帮助别人,但他不介意别人拿他当空气,也不太能记住别人对他的善心好意。相反,他却能牢牢记住别人对他的恶意。
说白了,李信这人不记恩,却记仇。
不记恩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喜欢恩将仇报,而是他欠别人的需要立刻还清,这样他就可以把恩人抛到脑后。他不是那种受滴水之恩就涌泉相报的人,他比较信奉一报还一报,以平等的心情对待人和事。
这种心思也会贯穿到他对其他事情的态度上,比如男女交往,他是比较信奉平等相处的,以真心换真心,以付出换付出。
但是当女人对他的付出过多时,这也是麻烦事,因为感情这东西没办法量化,也就没办法还干净。
红娘子最近总是心烦,所以她需要李信开导的频率也会增加。
有时候是李信给孩子们讲数学时,有时候是李信带着士兵们操练时,她表现的既懂事又不懂事。
说她不懂事是因为她从不管出现的时机是否恰当,说她懂事是因为她从不主动打扰李信,只在旁边含情脉脉的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