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风洞试验
大量的白色雾气,从两座发动机的排气管口中喷射而出,瞬间把发动机所在的区域化为白茫茫一片。
这是氢气和氧气在发动机内混合燃烧生成的高温水蒸气
咔咔咔......
沉闷的齿轮链条碰撞声响起,两座发动机运转产生的澎湃动力通过齿轮链条传动到两座大风扇。
扇叶开始缓缓转动,发动机区域弥漫过来的水雾宛如风卷残云般,一下子就被吸了进去。
呼呼呼......piapiapiapia!
发动机的动力在持续输出,扇叶转动的越来越快,直径超过50米的大风扇快速转动起来,卷起呼啸般的狂风。
在这一阵阵呼啸的声浪当中,还掺杂着一声声如同广场公园的大爷大妈甩鞭子般的声音。
这是风扇转动的过程,扇叶边缘的圆周速度突破了音速,击破音障产生的音爆声。
“幸好我看过雨天民航飞机引擎发动的时候,吸起地面雨水的情况,很有先见之明的在洞口铺上了一层材料2号,不然恐怕地上的泥土都要吸过去。”
看到大风扇高速运转起来,直接搅动方圆数千米的气流,陈诺心里只感到万分庆幸。
民航发动机的进气量一秒钟能够达到320kg,现在这比民航发动机风扇直径大十几倍,接触面积大近两百倍的大风扇,虽然转速可能没民航发动机的进气风扇这么高,但一秒钟的吸气量绝对不低于40吨。
如果陈诺没有提前注意到这一点,一旦地面的泥土石块被吸入风扇,不单单风扇要被砸坏,整个风洞甚至都会被撞塌。
风洞真要塌了,再想找一个合适的山峰打通建造风洞,这一前一后,至少要浪费数年的时间。
“发动机和大风扇这边没问题,去山峰另一边的出风口,看看风速有没有突破音速。”
观察了一会儿,确定发动机除了噪音巨大、抖动厉害、热效率低下,其他整体运转良好都没有问题后,陈诺就小心翼翼避开风扇的吸风区,向山峰的另一边走去。
嘭嘭嘭......
走过一个拐角,距离山峰另一边的出风口还有近千米,陈诺就听到了如同炸药在连续不断爆炸的声音。
声音很响,越往前越感觉震耳欲聋。
当看到前面白色的高速气流束和倒卷起的旋风,陈诺眼中露出一丝欣喜。
成了!
大风扇强行吹进风洞的气流,在经过了拉瓦尔喷管的压缩和膨胀后,成功突破了音速壁障。
“进气风扇那边的发动机排气管需要改良一下,不然太多水蒸气被吸入会影响到接下来的风洞试验,不过现在先估测一下风速是多少。”
观看了一会儿,陈诺小心翼翼爬到出风口侧边远远的位置站着,通过信息素发送了一个指令。
“爆!”
风洞内,一个黏在在一个光滑凹槽中,内部充斥了氢气氧气混合物的黄色气囊内突然闪过一丝电火花,氢气和氧气迅速燃烧膨胀,紧缩的气囊弹出被风洞内的气流带动着极速往外面飞去。
“两秒钟飞出去大概800米......”
风洞外面,陈诺比人类眼睛更高速的双眼捕捉到一闪而逝的黄色气囊,估测了2秒时间飞出去的距离。
“算上气流速度的衰减,这个风洞口的风速,应该在2.8马赫到3.2马赫之间。
这个速度差不多足够,真要速度提升到3马赫,
火箭也已经脱离低空的空气稠密区,后面的空气开始逐渐稀薄了,气动力布局的影响就没这么大。
后续如果再想提高风洞的风速,除了提高进气量,还可以尝试在风洞中央加多压气结构和燃烧室,用液氢液氧进行燃烧提高膨胀压力,把整个风洞当做一个超大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可以进行风洞实验了,没有超级计算机辅助模拟只能一点一滴的试验改进了,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陈诺心里思考一会儿,通过能量苔藓的网络,给水电解装置发送了停止电解的指令。
别看地球上的航天火箭外形就是一个圆柱体再加上一个三角锥,但火箭的直径,火箭的长度、内部重心的设计、表面涂层的空气摩擦系数,包裹了整流罩的三角锥面积和表面倾斜度,火箭整体结构的密封性要达到什么级别,火箭发动机的滤震需要抑制到什么程度等,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模拟计算跟一次次的实际试验,不得有丝毫误差。
每一个误差,每一个瑕疵,都有可能导致一场航天灾难。
在人类航天史,老毛子的航天火箭,老米的航天飞机,都不止一次出现过因为一个内部小螺丝问题或者一个小密封圈问题,导致火箭和航天飞机在升空过程中爆炸解体的事故。
在强大的过载和空气阻力摩擦,任何一丝漏洞与疏忽,在航天升空的过程中都会化为一个致命的缺陷。-
陈诺回想起以前看到一些运载火箭的外形参数,再一次规划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星球逃离计划的执行过程。
“现在按照人类火箭航天史最**oss,土星五号的外形参数设计一个原型机进行风洞测试。
先用原型机进行数据收集,最后再根据使用材料,最终质量,内部重心设计等参数进行调整。”
“风洞试验结束,我就要解决推进剂的问题,也就是氢气和氧气的液化。
完成了推进剂问题,能量苔藓也应该蔓延遍布全球了,到时就可以着手培育进化出生物计算机。
只要生物计算机培育成功,电磁波通信技术也就可以完善,最后整合全部的技术和功能模块,一艘真正的航天火箭就可以出炉......”
“推进剂液化,这离不开焦耳汤姆逊效应。”
“不得不说,以前的科学大佬就是牛逼,19世纪就已经实现了氢气氧气的液化,连液化温度最低,技术难度最高的氦气也在20世纪初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液化。”
“某一年某一天,焦耳和汤姆逊在一起喝茶,茶水升腾的水蒸气引起了他们对气体内能的兴趣,两人就和和美美的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焦耳汤姆逊效应。
好吧,上面都是调侃,重点是焦耳汤姆逊效应......
当高压气体经过一个多孔塞结构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会降低。
这是人类制冷工业的最高秘籍,所有大规模的工业制冷都是采用这个焦耳汤姆逊效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