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盛世山河 妙手补阙
七十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剪灭掉西楚霸王的最后残余势力,统一天下。一面承袭了秦制的郡县制,一面又分封诸侯,天下疆域内,郡县与封国并行。
刘姓王室子弟加上八个异姓王,总共一口气分封了将近四十多个诸侯。这一方面是为了酬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定天下的需要。
然而,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这条铁律,似乎适用于任何朝代。大汉朝建立后还没有几年的功夫,未央宫与地方诸侯之间便开始互相猜忌,杀机骤起!
八个异姓王,一个都没有得到幸免。从高祖皇帝五年到十一年,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以及第二任燕王卢绾,或死或逃,被全部铲除。
看来不是姓刘的都不会和自己一条心啊!刘邦吸取教训,杀白马为盟,给后世子孙立下了规矩:“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后,把这些被灭掉的异姓王的封地,都分给了自己的几个儿子。如此一来,诸侯王占据了天下大片土地,几乎占了一半儿还多。当时全国五十多个郡,诸侯国就占了近四十个,归中央政府管辖的,也不过就十余个郡县而已。在大汉版图上,中、西部的一小半儿地区,直属于未央宫。而北、东、南的大部地区则分属于诸侯。
汉高祖原以为依靠亲情和血缘,就可以使基业牢固,社稷永存,但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
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分封时,或年纪尚小,或者羽翼未丰,还不足为虑。可是到了文帝时候,诸侯王势力已经迅速膨胀起来,大者跨州连郡,拥城数十,宫室百官已经与长安没有什么两样了。更过分的是,其中几个较大的诸侯国,不用汉朝法令,自己弄了一套,生杀大权握在手中,简直比皇帝还要威风。
可以说,汉文帝在位的时间段,就是一个与地方诸侯王不断斗争的过程。这牵扯了他大量的精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忧心重重。如果没有这些内患,想必这位仁德的帝王,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灿烂吧!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他看到贾谊的《治安疏》,内心无疑是欢喜的。这位书生在奏疏中,形象地说明了朝廷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最大的隐患就是诸侯为患一方。
诸侯王和未央宫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小腿和腰一样粗,指头与大腿一样大,这样比例失调,连日常起居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敏捷的行动了。倘若有一两个指头抽搐,身心都不得安宁,若不及早根治,必然病入膏肓,即使有扁鹊的高超医术,也不能起死回生。
因此,这位热血书生第一次提出了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的建议。
然而,他的这条经国之策,提出的并不是时候。可以说是火侯未到,最后无疾而终,人亡政息。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利益和各种矛盾之争,终于使朝廷和诸侯王之间来了一次总爆。
比起贾谊来,汉景皇帝的老师晁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硬派。一篇“削藩策”,终于引了席卷天下的七国之乱。
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叛乱,给大汉王朝的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创伤。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火候太老,做成了夹生饭。虽然平息了叛乱,铲除了恶,但诸侯们与未央宫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摆平,只是深深地潜伏埋藏了起来。
这些往事,身为贾谊衣钵传人的主父偃自然都知道的很清楚。他历经世事,有一个词语叫做“疏不间亲”,理解的比谁都透彻。姓刘的终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啊!皇家的那些事儿,谁搀和进去谁倒霉,贾谊放逐,晁错腰斩,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看着云崖边少年意气风的模样,心中却是深深的担忧。元召的脾性,他了解颇多,他既然已经开始做的事,就一定有过详细的考虑,别人很难再说服他。
只是,这次非比他从前所做的那些事,凶险程度非比寻常。他真的都想好了吗?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皇家更是薄情,这个道理你要牢牢的记着!在任何情况下,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考虑,才是你最应该做的事。至于其余的,一切都要以这个为前提……明白了吗?”
看了看与宴席之间相隔的距离,料想无人听见,主父偃终于说出了心底的话。
水寒话暖,无需多言,只此一句,足见挚诚。元召回过身来,笑容和秋天的太阳一样灿烂。
“下午我就要送太子回宫了,想必皇帝一定会详细询问明月楼的事,如何应对,先生可有教我?”
主父偃的表情郑重,略微沉思,然后神色认真的盯着元召的眼睛。
“从种种作为可以看出,当今天子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样的帝王,必然不会容忍自己的权威受到冒犯。中央集权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在他心中所占的位置,一定会很重要。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够趁机削弱诸侯势力,甚至彻底的消灭这个隐患。那他一定是求之不得的!呵呵!”
元召眼睛亮,心中暗暗赞叹,期待着他即将听到的话。主父偃捋了捋须髯,有着微微的怀念,似乎是想起了某些陈年旧事。
“要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其实,先师贾太傅的策略才是最可行的。那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通过某种理由,把那些大诸侯国的国土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六,甚至是一分为十……直到他们对中央政权形不成一点威胁为止。如此一来,势力分散,易于拉拢分化和打击,诸侯再多,也不足畏矣!”
“先生高论!果然……哈哈!”
元召的话没有说完,他终于听到了这位著名智囊曾经留名青史的妙策!
“呵呵!这个办法,先师早就有过阐述,只是世间少有人知罢了。如果那些诸侯王不来为难与你,你也休的去招惹他们。如果这次结下的仇怨,非要弄到不可化解的地步,那你就去放手一搏好了!无论为己为国还是为民,老夫相信,胜利的一方必然在你手中。”
青袍老书生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一刻,他不再是心境平和的隐居者,而是叱咤风云的谋略客!
“欲得诸侯分化,不知何计可得?”
元召紧紧的看着他神色淡然的脸,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很简单!世间熙熙,只为利来。红尘攘攘,皆为利往!只要以利益为诱,又何求不得呢?各诸侯王府中,可不是只有王世子一个儿子,各位王爷妻妾成群,子嗣众多,王国的巨大财富,又有谁不想从中分一杯羹呢?只不过一直以来,世子承袭,此为祖制,别人没有办法而已。如果天子隆恩,为了这些众家子弟着想,特旨降一道法令……呵呵!小侯爷,你猜,结果会如何呢?”
话都点到这份上了,元召还能说什么呢!虽然他早就知道这道历史上的奇谋妙计出自眼前之人,但此刻亲耳听到,心情自然不同。
“先生妙策,深谋远虑,人所不及!元召佩服。”
他的话很诚恳,是自内心的对人间智者的尊敬。
“哈哈!皇帝的这些家务,去掺和终究不是什么好事。不过,既然你已经惹火上身了,就不用再束手束脚的。要知道,这是一种比疆场还要残酷的战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我们大家,当然都希望你好好的活下去!”
主父偃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元召躬身为礼,拜谢赐教之恩。两人归座,不再就此多言。
三天的时光很短暂,虽然刘琚和素汐很不情愿,可是也要回宫去了。这次出来,除了在明月楼遇上那档子事儿之外,其余的,他们都很开心。
沿着宽敞的大道,快要走到长安城的时候,骑马跟在太子马车旁的青年侍卫,终于鼓足勇气,提了一下马的缰绳,追上前面的元召。
“小侯爷,西域之行,不知道是否已经定了下来……那个,那个……嘿嘿。”
元召转头看着他,微笑示意,有什么话就大胆说出来。
名叫张骞的侍卫长舒了一口气,语气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先父早些年游历四方,也曾经遇到过西域胡商,听他们说起过许多域外见闻,心中甚是向往,只是后来终究没有能够成行。再后来,他便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我的身上。为我改名为一个‘骞’字,就是希望我有一天能够纵马塞外,驰骋天边,替他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因此,张某有一个请求,如果小侯爷得天子恩准,主持开通西域大计的话,张某愿为前驱,西去开路,无论刀山火海,也万死不辞!”
元召静静听着,时光仿佛在此停顿。他有片刻的恍惚,千年的精彩历史大幕,仿佛已经在眼前徐徐拉开。红尘冉冉长安路,尽是英雄归处,唱罢阳关留不住,铁马西去,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