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巡视(一)
上半年快要过去,赵家的各项事务,赵博安已经基本梳理好,它最近准备巡视一遍赵家领地,看看有什么疏漏。王安说的还是有道理,等夯实完赵家根基,他就会腾出精力,应付山外的事情。
冀氏乡坞堡内住的大部分是家丁和部曲,还有迁来的十户兰家族人。
这天他让赵远拿了瓶酒和一些熟肉,随他出门,来到刘三郎家,这是第一个因伤退役的家丁。
赵远上去叫门,刘三郎开门看到是赵博安,忙把他迎了进去。
“娘,快出来,坞主来了,你们几个快来拜见。”
院内还有三人,正在树荫下坐着,听到声音马上过来见礼,屋内也出来一个老妇人。
老妇人急忙说道:“坞主,您快坐,我这就去准备酒菜。”
“老人家,不用麻烦,我就是来看看,赵远,你把酒肉放到厨房。”
赵远随老妇人去厨房,一会就把酒肉端了出来。
刘三郎要把他让到屋里,赵博安看了一下院子,说道:“天热,不进屋了,我看你们坐的地方凉快,就在外边吧。”
等他坐下,对旁边站着的三人问道:“刘小狗,李大壮,张福文,你们怎么也在?”
张福文答道:“坞主,我们原来在同一伍,后来又被选做家丁,经常来往,今天是来看看三郎。”
“都坐吧,我来也是看看,刘三郎,伤还要紧吗?”
“坞主,已经不打紧了,就是左手没多大力气,平常干活没问题。”
“那就好,家里有什么困难吗?”
刘三郎忙摆手道:“没有,没有,现在一切都很好,就是不能上战场有点可惜。”
刘小狗接话道:“是有点可惜,打仗多痛快,杀那些胡人,就如砍瓜切菜一般。”说完还拿手做劈砍状。
赵博安转移话题道:“家里几口人?都做什么呢?”
他今天是来了解他们的具体生活。
“四口人,两个姐姐早已嫁人,我爹去赵家堡做工,娘在家织布,四郎去放牛了。”
“还没成家?”
“快了,秋后马上成亲。”
刘小狗插话道:“坞主,三郎娶的是大壮的妹妹,今天来也是商量彩礼的。”
赵博安点点头:“很好,到时我让人送份贺礼。一年的收成,够吃喝吗?”
“够,自从给我们分了地,又有人教怎么种,生活就好多了,特别是我当家丁以后,去年还存了不少粮食,就是大家穷怪了,没敢大吃大喝。”
“你们几个也是这样吗?”
几人纷纷赞同,刘三郎说道:“家丁生活一般都很好,听说我退出家丁后,不少人问我,怎么才能加入家丁。”
“缺口会从部曲中选,今天我来也是想听听大家有什么困难,你们平时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都可以说说。”
众人沉默了一会,刘小狗迟疑的看着赵博安,说道:“坞主,我说的不对,你别生气啊,家丁现在都有牛,五十亩地就显的有点少,其实大家想多种点。”又赶忙加了一句:“多种的地,我们会交租的。”
这是个敏感话题,毕竟家丁都免租,想多种地,其实是侵犯了赵家的利益。
沁水河谷的平地,其实并不多,从赵家堡到冀氏乡,河边平地基本都开垦出来了,再想就近垦荒,就是一些坡地,一个是垦荒成本大,另一个产量也不高。而想要近水良田,就要移民,建设新村。
赵家堡到兰村之间,可以建设几个村子,旧村堡和赵家堡之间,还可以新建一个村子,冀氏乡往南也能新建两个村子,这些都是赵博安为将来准备的。按现在人口的增长,十年之内就可以填满。
现在不光家丁,部曲也有耕牛,如果每户再多分一点,这点储备土地几年就能用完,到那时如果赵家不出山,那就要向北扩张,或者开垦坡地了。
赵博安向眼前几人说道:“现在冀氏乡附近,哪还有好地,除非移民,要不然就是坡地了。”
刘小狗马上说道:“坞主,如果把河堤修好,河边的洼地就能种了。”
看来他们早有想法,洼地确实有,但赵博安以前没往这方面考虑,是因为他想通过移民,先把容易开垦的地种完,等人力物力更充足了,回头再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修堤可是个大工程,也不是当务之急。
“这个事需要的钱粮不少,我要考虑一下,还有什么问题?”
张福文提了个想法:“坞主,能不能在堡外开个铺子,卖些杂货,有时确实不太方便。”
冀氏乡是有集市的,一旬一次,附近村庄的人都会来赶集,赵家也会拿出盐铁出售,以前这个销量没多少,但随着人口增多,这笔收入也在增加,去年存下的私盐,今年没有向山外销售,内部就能慢慢消化掉。
“这个事情我可以答应。”
在赵家堡和冀氏乡可以分别设一个铺子,这两地人口较多。
随后几人述说的事情,就无关紧要了。
天色将晚,不再停留,赵博安提出告辞,临到门口,看见一个少年牵着两头牛回来。
“坞主,这是我家四郎,四郎,快行礼。”
少年连忙行礼。
“上过学堂没有?”
刘三郎答道:“去年就去了,不过人比较笨,秋后学完就会回来。”
刘四郎眉头一皱,反驳道:“我不笨,学堂收的人太少,要不然我也能留下。”
通过两年断断续续的学习,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留下学习经学,赵博安不会扩大这个人群的数量,赵家供养不起,不过筛选下来的人却是优质的兵源,这个事情秋后可以谋划一下。
接下来几天,他又走访了不少人家,也了解了一些情况。
有人提出农闲时,给他们找点活干,目前解决办法就是雇佣他们做工,每年赵家都要开工一些项目,比如扩建学堂和赵家堡、开垦荒地,只要不耽误农时就行。
有人提出开放山林,如果是找寻食物和山货,这个没问题,但是为了建造房屋和打造家居,砍伐树木,就要付出一些钱粮了,而且要补种。
有人提出铁质农具能不能便宜点,虽说通过以旧换新,他们基础农具都有,但肯定有额外需要,这个就要等他到匠作营,实地看过才能决定。
所有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他都让赵远先记下来,等巡视完以后,都要形成规章制度。
巡视完冀氏乡,他来到了河阳村。
河阳村的问题是人少,因为分了十多户去南村居住,土地是足够的,据呼延塔说,他对处理村里事务,也有点力不从心。
河阳村的耕地大部分是中等田,也就比良马寨强点,所以赵博安不打算往这移民,人口慢慢增长就好,呼延塔的问题,秋后和学堂之事一并解决。
在良马寨,这里的问题又不一样,赵敦经验丰富,民事上没什么问题,就是有点担心如何与屯留县官府相处。
去年赵家最终还是没有缴税,也许是听到赵家与长子胡人的冲突结果,屯留县令没再派人来催缴。但屯留形势并不乐观,沉重的赋税让哪里的坞堡主很不满,五月就有编户逃到良马寨,秋后估计人数更多。
回到冀氏乡后,为防上党的动荡波及到山里,他马上把石瑞派到良马寨驻守。
巡视完三处地方,时间来到七月。王鉴向他汇报,赵家堡和学堂的扩建完工,青壮已经解散。
赵博安首先前往学堂,还不到幼童开学时间,平时学堂里只有两位先生和四十多个学子。
由于兰猗正在讲学,他就在吕老头和王鉴陪同下把学堂看了一遍。
这次扩建主要是解决幼童的生活问题,原来赵家堡附近的幼童还能回家住,但现在学堂里大部分幼童需要住宿,而且他们年龄偏小,吃穿住行,都要考虑到。
王鉴突然开口道:“定之,有些话我想问问你。”
“你说。”
“为什么要收女童?如果没有这些女童,也不需要扩建学堂,而且不管她们学的多好,也不能学习经学。”
这个年代只有极少数的女人能接受教育,就算是王嬛嬛也没怎么读过经学,而是读了些女训之类的书籍,高氏还好一点,跟着高元读过一点经书。
赵博安沉默了一会,转而问吕老头:“你怎么从没问过这事?”
吕老头漠然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更是孑然一身,还操这心干嘛,反正都是你们赵家钱粮。”
赵博安哈哈一笑:“说实话,我刚开始确实忘了,后来反应过来,木已成舟,又不忍把她们撵走,不就是一点钱粮嘛,再说念过书的女子,她将来教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吕老头当他开玩笑,王鉴倒是有点相信。
三人参观完,又听了一会兰猗讲学,临走前赵博安说道:“吕先生,学堂里有十几个孤儿,你可以考虑收养一个,给自己留个后。”
吕老头脸上阴晴不定的说道:“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