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痛快
讲实话,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身体力行,何其难也!
毕竟能经得起检验的人实在是不多。
比如赵匡胤,欺负孤儿寡妇,司马氏父子三人,阴谋夺权……这都是万万不能放在台面上讲的。
甚至东晋的皇帝,在听王导讲述司马家谋逆的过程,都感叹,若如公言,朕这国祚怕是不长久啊!
连自己的子孙后代都羞于面对,又怎么能说服天下人?
所以说晋朝的病根子,是在骨子里的,解决不了。
不过朱元璋在开国之君当中,算是个异类。
他完完全全是出身最底层,往上追溯多少代,都是穷苦人,而且还都是佃农那种。
一场天灾,带走父母、兄长的性命,他直接沦为寺院的奴仆,甚至连个正经的出家人都不算。
你说朱元璋从小立志,阴谋夺权,那是鬼也不信。
而朱元璋就是靠着一个破碗,触底反弹……等于是从十八层地狱,一直反杀到了三十三天,登上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哪怕明朝自己都说,三代之后,得国之正,无过大明。
可诡异的是,本能堂堂正正拿出来的东西,却鼓捣出了个奇葩的殿兴有福论……这玩意跟朱棣的年号一样,多少都有点被文官坑了的感觉。
或许后来老朱也清醒了,所以杀起人来,半点不含糊。
你们敢耍咱,咱就敢要你们的脑袋。
不过既然错误铸成,就不好改变了。
徐景昌在当下提起旧事,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首先就是朱棣,他琢磨了一阵子,也觉得殿兴有福说不通的。
“逆元残暴,涂炭生灵。侵夺华夏江山,杀戮中原子民。设罗网盘剥百姓,分四民以人为畜生……天怒人怨,才有了群雄四起。皇考北伐,攻取大都,收复燕云,乃是理所当然,天命所归。根本不用还政逆元。相反,还要追亡逐北,彻底剿灭残元。”
朱棣说到这里,不由得站起身,“朕自就藩以来,多次出击塞外,痛打残元,安抚边疆。也正是这些实打实的功劳,才让皇考对朕刮目相看。若是逆元无错,朕和皇考在干什么?”
朱棣表态,简直是一锤定音。
因为朱元璋讲了什么,大家伙还可以争论,毕竟人已经没了。
但是到了朱棣这里,他还欢蹦乱跳,没法曲解他的意思。
朱棣也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紧要……他就藩北平,所有的功劳,全是打蒙古诸部弄来的。
包括招降元朝丞相纳哈出等人。
如果承认殿兴有福,那等于是打元廷是错的,那他朱棣前半辈子在干什么?
闲着没事扯淡吗?
再有,朱棣之所以能奉天靖难,也跟他前面立的功劳有关系……甚至朱棣登基之后,也一直盘算,要开疆拓土,向大漠用兵。
所以这个破事也关系到他朱棣未来的功绩。
反正说来说去,殿兴有福这套,是真的不行。
孔夫子讲正名,也讲名不正言不顺……为什么汉朝讨伐匈奴,顺天应人,哪怕过了千百年,都煌煌烨烨,让人热血沸腾?
除了汉朝打得确实漂亮,也跟名正言顺有关系。
匈奴自从战国就不断南下,白登之围、羞辱吕后、和亲抢掠……从皇家到百姓,仇恨值拉满了。
双方不死不休,这时候卫霍横空出世,挥兵北伐,才打出了汉家威风。
轮到明朝这里也是,如果仅仅是将北伐定义成王朝统一的战争,那西晋灭东吴,还有隋朝灭南陈,例子比比皆是,算不得出奇。
可若是上升到恢复汉家河山,驱逐胡虏的高度,整个历史,也就没几件事能相提并论。
朱棣现在是咬牙切齿,同时又热血沸腾……那些无耻的东西,竟然连父皇都骗。不过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好事。
纠正父皇错误,完成父皇未竟事业,光大基业……不正是自己的使命吗!
朱棣看了看群臣,接下来该怎么办吧?
朕已经不承认殿兴有福了,该轮到伱们了。
此时徐景昌没有急着说话……他不急着说话的原因也很简单,学问不够了。为了打这一仗,他临时充电,背了一些东西,接下来再让他长篇大论,甚至担负起推翻殿兴有福论的使命,那就有点难为人了。
此刻文臣之中,也有明白人。
只可惜六部尚书没人愿意出这个头儿,陈瑛倒是有心,可他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够……就在这个关头,通政使解缙向前迈了一步。
“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只是这一个举动,所有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而且其中不善的眼神居多……解缙啊解缙!
你这个浓眉大眼的,终于要背叛士林了吗?
只见解缙缓缓道:“陛下,臣遍阅史料,发现太祖皇帝当初接受儒臣建议,推行殿兴有福,也是由于天下初定,还有数百万蒙古人、色目人混居中原。为了安抚人心,收拾局面,让天下尽快安定,休养生息,才提了出来。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天下混一,万姓一家,早已不分彼此。陛下圣睿,继承大统,正是秉持太祖之意,为大明定下万世不拔之基业的关键时刻。所行所为,理当秉持太祖皇帝之意,也要推陈出新,拿出更让人心服的东西。这是臣的一点愚见,还请陛下明察。”
不愧是大才子,这货直接把殿兴有福说成临时措施。
既然是临时的,就可以更改,而且还是为了万世不拔的基业。朱棣想拒绝都不行了。
此刻朝臣们或是恼怒,或是鄙夷,又或是羡慕……总而言之,五味杂陈,看起来宋濂等前辈搞出来的殿兴有福保不住了。
问题是会用什么东西取而代之?
这也是朱棣要问解缙的。
“解学士,你说要推陈出新,到底需要怎么做?可有心得体会?”
解缙迟疑少许,道:“臣以为大明正统,乃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事毋庸置疑。但是大明又该承袭哪一朝的法统,臣却是没有主意。”
此刻的解缙面对的也是当年朱元璋同样的难题,国家总不能凭空冒出来吧?
就在这时候,徐景昌来了精神,全面工程他干不了,但是出点主意还是能做到的。
“解学士,难道我大明一定要承袭前朝法统吗?”
解缙一愣,“定国公,水有源头树有根,华夏兴替也是一脉相承啊!”
徐景昌笑道:“解学士,你学问那么好,秦朝又是从哪里来?”
解缙稍微迟疑,立刻明白过来。
“秦始皇一统六合,扫清寰宇。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称为始皇帝。莫非定国公觉得,我大明可以效仿?”
徐景昌淡淡一笑,“这我说不准,不过我想着大明开国功臣,北伐大都,恢复华夏。此功劳该不亚于一扫六合啊!”
解缙思索了一阵,点头道:“确实如此……只是秦朝自秦国而来,我大明太祖皇帝,却是布衣起家!”
“没错,就是布衣起家。这才是我大明最难能可贵之处。”徐景昌笑道:“不光是太祖皇帝,中山王,还有开国功臣大将,他们几乎都是出身贫寒,而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百姓,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青史之上,正要大书特书啊!”
大明来自普通人。
这个说法,让解缙为之一振。
真是好一个定国公,你真会见缝插针,为了你爷爷的名声,你也算是不遗余力了。
瞧见没有,以后就挑这样的孙子培养,实在是太孝顺了。
当然了,徐景昌也不光是为了徐达那么简单。
他的这个建议,等于是抛开了天命循环的陈词滥调,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普通人创造历史的意思。
算是布衣卿相的升级版,至于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徐景昌不好说,反正他是撕开了一个口子。
今天的交锋,大获全胜。
可就在徐景昌准备庆祝的时候,礼部尚书宋礼突然站出来,满怀悲愤,痛心疾首。
“启奏陛下,我大明秉持天命,太祖皇帝万灵呵护,开国名将,也是天命将星……绝非是定国公所讲的普通人。试问没有天命庇护,寻常人如何能完成此等壮举?”
天命!
天人感应!
徐景昌刹那之间明白过来,自己挖坑,人家也不是傻子,给看出来了。
徐景昌淡淡一笑,“宋尚书,听你的意思,似乎是不太看得起普通人啊!”
宋礼哼道:“定国公伶牙俐齿,我不是对手。但我知道,自古以来,明君圣主,秉持天命,文臣武将,应运而生。我大明圣朝,自然有上天庇佑,莫非你连这个都不承认吗?”
徐景昌点头道:“天人感应之说,我岂能不认。但是这话再有道理,也是儒家前辈的高论。我现在想说的是……”
徐景昌顿了顿,环顾四周,而后才说道:“就是一群诸公不太看得起的布衣百姓,夺回了你们高高在上的资格……毕竟在大元朝,你们也就比乞丐略好而已!”
此话一出,瞬间大哗!
文臣这边眼珠子冒火,真的要冲上来,捏死徐景昌。
你小子不要太过分!
这一句话,等于撕下了士人高高在上的面皮,没有那些开国将领,你们还给大元朝当奴才呢。
文官这边,能爱听就怪了。
就在他们恼羞成怒的关头,从勋贵这边,响起了巴掌,紧跟着排山倒海一般,所有武人喜不自胜。
“说得好,太好了!”
连丘福都忍不住赞叹,痛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