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寻短见的碰到奔前程的
九娘的父亲就是这位老秀才,考上秀才后就没往下考。年青的时候本来在县衙里谋了个差事,因性格木讷,不善迎来去往,更不喜谄媚奉承。
索性就辞了差事,自己回村里开了个私塾,招了些村里的孩子,每天乐乐呵呵的也挺好。
你还别说,在村里反倒是人缘混的不错,谁家交束脩多点少点早点晚点的,都打着哈哈过去了。
不过大部人家都能按时按点的交。有的实在困难,也就算了。
农村还是实在人多,实在交不上了,也会用别的方式找补回来。
有时候过来帮着干点活,或是送自己家养的鸡鸭,或是鸡蛋鸭蛋过来表示表示心意,承了这份情。
再不济送把时令的新鲜蔬菜,几个当季的水果,总归是人情上都还过得去。
这么多年下来,也越发受到大家的尊重,私塾开的也有声有色。
话说同村有个孩子看上去还算机灵,孩子自己也肯下功夫用心学。他们家姓刘,不是原住民,好像是从他爷爷那辈搬来的。
具体从哪里来?没人知道,只是日子过的一直不上不下的。这都三辈人了,大家处的也都还可以,也没有你是外来户的感觉。
家境实在是一般,李秀才怜惜其才一直带在身边教导,跟九娘年岁相当。
没过几年,两家都有了那个意思,自然而然的也就订了亲。
一个女婿半个儿,这既然是一家人了,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这孩子时不常的开个小灶,分文未取着重培养了几年。
老生常谈的情节,后来那孩子如愿以偿的考上了秀才,大家都在为九娘高兴的时候,男方就有些飘了。
见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好像这个小山村就装不下自己。
说来好笑,秀才见过的花花世界也就是府城,连京城都没到过,就已经忘了自己是谁?
回来后感觉身份上有了差距,就有点看不上九娘。没几天一句话没说退了亲,转头娶了县里学政的闺女。
在农村被人退了亲,不管什么原因,女方总是会被人指指点点的。九娘一时想不开,就想寻死。
其实九娘平时都不怎么出门,谁说什么她根本听不见也不知道。可家里有两不省心的,总是想搞事情。
大嫂、二嫂有事没事的把外面的闲言碎语讲给她听。又添油加醋的说些有的没的,刺激的九娘一时就受不住了。
家里防着她想不开,时时都有人注意着。偏巧这天下午一个不留神,就让九娘逮到空子出了家门,径直来到村东头那条河边想也没想就跳了进去。
那条河水还真是不浅,一进去就没了顶。九娘是抱着必死的心跳下去的,犹豫都没犹豫一下,落了更没挣扎。
就那么扑通一声,被正在附近吃烤鱼的钱老五听见了。
他约了几个朋友在这说说话,感觉老是这么混着没啥意思,问大家想不想出去闯荡闯荡,奔一份前程出来。
现在年纪越大越是想的多些,他们这么多年在外面晃荡,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
有钱就挣有人找就掺合一脚,当然没干过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完事儿了,人家多少会给点,大家不至于挨饿受冻。
有时候也跟着帮帮闲,跑跑镖。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也没真的投到哪个行当的门下。
倒是各个行当都干了一遍,里面的门道差不多都了解了一些。
也是他们干活不惜力气肯,人也机灵。时间长了,大家都有点面子情,真有事儿了还吆喝他们过去帮忙。
今天聚在一起的都是平时臭味相投,走的比较近的几个。他一说大家都跟着呼应,问他怎么闯荡。
钱老五也没什么具体概念,记得原先在李家私塾学习的时候知道先生的小舅舅就在边关的军营里。
他们这里离边关不远,腿着去不走官道的话大概十来天。和赶马车走官道的时间差不多。要是骑马就快多了,四五天就能到。
他见过一次那位姥舅爷,来先生家走亲戚时骑着高头大马,还带着四名亲兵,看着挺威风的。
随口说道“要不咱们去投军吧,整天这么混着,也没人正眼看咱们”。
“你们有什么想法?我是觉得咱们现在也老大不小了,总归是要成家立业的。这么飘着,啥时候能出人头地?”
“现在边关时不时的还有战事,咱自家手上有点底子。没准还能挣份脸面回来,到那时就没人敢小瞧咱们了。你们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军人,是每个时代热血男儿的梦想。
跟他混的这几个虽然平时没有什么正经职业,在外面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混的。说不上个个身手了得,真要动起手来都是不白给的。
钱老五本来就比其他几个人有主意,功夫也比其他人强上一点,又认得几个字。
他说的话,几个人自是认同的。又说是去投军,大家都踌躇满志、摩拳擦掌起来。
这几年他们在外面混,一没霍霍人,二没动过啥邪念。可还是没人正眼看他们,见到他们如避蛇蝎。
他们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出了力气拼着命堂堂正正的换来的。特别是每次给家里人银子,银子拿走了,话却是没有一句好听的。
他们也是受够了这种鸟气,能够混出个名堂来,是他们几个现在迫切需要的。
能够扬眉吐气的站在阳光下,谁愿意被人指指点点的,好像是阴沟里的老鼠一样的活着。
如今老大有了主意,那心也就定下来了。
再说平时钱老五也是做惯了主的,几个人听他这么说哪儿有不答应的。
想着今天商量定了,吃完东西收拾收拾就走。都是没人惦记也没成家的,抬脚就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