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 228 皇帝强硬人事调整 内城兵权全部易手

228 皇帝强硬人事调整 内城兵权全部易手

眼下北京城里这些勋贵,在朱祁钰心中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现在内城之中,从理论上讲能造皇帝反的,就是锦衣卫、五城兵马司、以及多个勋贵共同集结起来的家丁。

如果只有一个勋贵造反,撑死也就三五百家丁,这还好说。如果是几个勋贵聚在一起,凑三四千家丁,那别说还真有兴风作浪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勋贵带家丁造反,大明历史上还真有人实践过,而且就在天顺朝,倒霉的又是我们可爱的叫门皇帝。

千年来唯一起兵造反的太监曹吉祥,及其侄子昭武伯曹钦,带着大批死士攻入皇城。朱祁镇又损失了亲信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恭顺侯吴瑾等人。

从这里就能看出两个事实:一是勋贵的家丁有非常强的战斗力,不可小视。二是锦衣卫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废物,别说让他们保卫皇帝了,连自家的指挥使都保全不了。好几万的锦衣卫就跟过家家闹着玩一样。

仅仅昨天一下午,在京勋贵们就响应朝廷,凑出了五千多人。虽然勋贵们如此积极,既可能是齐心协力想去参与营救太上皇,也可能是想向皇帝示好,但不管怎么样,都深深地触发了皇帝的忌讳。

朱祁钰不和众臣讨论,便强硬地下达了诏命:“掌右军都督府事的驸马都尉薛桓,改任南京右军都督府左都督;阳武侯薛诜,任南京右军都督府右都督。

丰城侯李贤,任南京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武安侯郑宏,任南京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泰宁侯陈泾,任南京前军都督府右都督。

这五人即刻出发,前往南京整顿军队。正旦大朝会,他们也不必再参加了,国事要紧。

兵部尚书于谦,改任南直隶总督,负责整顿南京兵马,旨到之日,即刻出发。”

大臣们闻言颇为惊讶,也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如此激动。好在文臣历来都与勋贵不对付,皇帝要把大批勋贵发配到南京去,大臣们自然是乐观其成的。

这几个勋贵之中,属驸马都尉薛桓最让朱祁钰感到不适。他娶的是孙太后的亲女儿,常德公主。而且薛桓的亲侄子还是阳武侯薛诜。

也就是说,这薛家人肯定是要站在太上皇一方的,而且能量还不容小视。

朱祁钰现在也不管吃相好不好看了,如果在自己威望大盛,眼看要坐稳皇位之际,让别人偷了家,那可就好玩了。

反正现在已经跟孙家翻了脸,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收了内城的兵权。

于是朱祁钰继续发布了第二道强硬诏命:“颖国公后人傅瑛,在京城保卫战中英勇杀敌,忠君报国,大有先祖之风,着即刻恢复颖川侯爵位,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充任总兵官,率昨天召集的八千新军前往宣府支援。

永平公主之孙李舆,袭封富阳侯,升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充任副总兵,与傅瑛共同统领新军。”

陈循、王文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没说什么,直接表示奉诏。

在场的重臣们都看出来了,今天的皇帝态度非常地强硬和坚决,一副要杀人的样子,反对也没什么用。

而且众人也早已经总结出了规律,皇帝每次朝会,都会在一开始奠定基调。一旦上来就非常强硬,那整场朝会就会一直强硬到底。如果一开始就很好说话,那整场朝会都会非常的好说话。

今天恰好就赶上皇帝强硬了。果然,见没人反对,朱祁钰下达了第三道诏命:“现任东城兵马司指挥钱雄改任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现任西城兵马司指挥周寿,改任南城兵马司指挥,现任西城兵马司副指挥周彧,改任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永嘉大长公主之孙郭昌,袭爵武定侯,并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掌锦衣卫事,兼任东城兵马司指挥。

仁宗曾以郭铭之女为贵妃故,封郭铭之子郭玹为武定侯。朕亦念亲亲之谊,不忍将郭铭一脉夺爵。

且郭玹之子郭聪在京师保卫战中,奋勇向前,杀敌有功,着以戚恩、军功并封,赐爵文信侯。

文信侯郭聪,升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同知锦衣卫事,兼掌西城兵马司指挥。

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忠,兼任中城兵马司指挥;锦衣卫指挥佥事吴诚,兼任中城兵马司副指挥。”

大臣们都有些听愣了,今天的人员调动如此密集,合着这算是皇帝自己发动政变了吧。

尤其是内城中的重要军权,多数都发生了改易。

不过大臣们对此更不愿意出言反对了,因为这全都是涉及到皇帝安危的敏感军权,一个大臣跳出来指手划脚,这不是生怕引不来皇帝的猜忌吗。

王文换了个角度,向皇帝问道:“陛下,虽然郭家既是外戚恩亲,又有保卫京师之功,但是一门两侯,是不是有些不好服众?”

大臣们闻言,也都集中精神,听皇帝怎样回答。毕竟前一阵子郭家人频繁出入齐王府,今日又大获封赐,众人也都想知道这其中到底有何隐情。

朱祁钰也不卖关子了:“给郭家一门两侯,除了考虑到营国公巨大的功勋,以及仁宗郭贵妃的关系外,对朕来说,郭家还另有一层身份。

武定侯郭昌,已经将朕的王妃林氏认为女儿,待武定侯、文信侯分家完成,便宴请百官,正式举行认女仪式。

到时候武定侯就是朕的国丈,朕觉得这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给郭家一门两侯,也不算特别过分。

而且大同副总兵郭登如果能再立功勋,朕也会赐以伯爵,到时候郭家就是一门三爵。”

朱祁钰用了‘国丈’一词,初步试探一下众臣的态度。

在场的大臣那也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略一思考,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皇帝这小算盘打得是真响,这样一弄,王妃就成了勋贵之女,有武定侯府和永嘉大公长主保驾护航,从此地位彻底稳固。

陈循、王文、江渊、何文渊、罗通等新君派接受的最快,毕竟皇帝赶紧顺顺利利生下嫡子,对这些明确站队支持新君的大臣们来说,实在是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当然弊端也有,那就是部分勋贵会因此得势。

好在,这些还在新君派亲信的接受范围之内,毕竟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大受损伤,之后皇帝又将大批勋贵调出了北京。至少旧勋贵已经一蹶不振了,大臣们也不好一步到位,彻底赶尽杀绝。

如今皇帝给勋贵的这点甜头,并不能从根本上挽回勋贵的颓势,所以还在大臣们的接受范围之内。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