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 > 第43章 封王戍边

第43章 封王戍边

等到封王戍边的事情商讨完毕之后,李善长想起胡惟庸的请求,决定顺水推舟,帮胡惟庸说说情。

“启禀上位,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朱元璋此刻心情大好,双眼都情不自禁的眯了起来,笑道:

“善长还有何事,尽管说。”

“上位,上沪县县令不能一直空悬,臣举荐胡惟庸任职上沪县县令。”

李善长语气很是随意。

在他的认知里,不过是一县县令,朱元璋无论如何都会给自己这个面子。

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一朝宰相,虽然平时不需要处理政务,但是朱元璋对他还算器重。

“胡惟庸为人干练,做事情兢兢业业,也算是一位干吏,肯定能够胜任上沪县县令。”

就在李善长觉得此事十拿九稳时,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却是逐渐收敛。

“是胡惟庸让你来求情的?”

语气再也没有刚才的轻松,反而变得有些阴沉。

对于胡惟庸,朱元璋一开始的确是十分满意。

但是这个胡惟庸太过自作聪明,竟然胆敢擅自杀了小明王。

朱元璋虽然当初也动过这个念头,但是他却没有准备下手,因为他知道,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他绝对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不管如何,那是义军名义上的首领。

朱元璋完全可以用更柔和的方式,让小明王禅位自己,而不是这种粗暴的杀死他。

听到朱元璋语气不善,李善长心中一突,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但还是实话实说道:

“是,今天胡惟庸来找臣,希望能担任上沪县县令。”

“这胡惟庸鼻子倒是挺灵。”

朱元璋冷笑一声,淡淡道:

“你先回去吧,上沪县的事情,咱自有安排。”

“是!”

李善长躬身走出上书房,背后已经惊出一身冷汗。

伴君如伴虎。

这上沪县到底什么来头?竟然如此受上位重视?

李善长决定回去后,立刻让人前去探查一番这个上沪县,这个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李善长走后,朱元璋的已经眉头微皱。

“父皇,为何愁眉不展?是因为担心上沪县的事情吗?”

朱标看到朱元璋的样子,出声问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

上沪县发展到如此规模,已经不能拿一县之地来相比了。

在现在这个时候,哪怕是应天城都不一定有上沪县繁华。

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官员变迁,还有税赋的收取。

目前为止,朱元璋都还不清楚上沪县到底有多少良田,有多少商户?

如果新上任的是一个跟李进一样的贪官,那上沪县很可能会就此没落,再也不复盛景。

“胡惟庸我也听说过,他的能力还算出众,父皇为何不将上沪县交给他管理呢?”

虽然胡惟庸韬光养晦,但是却也知道太子朱标的重要性,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朱标面前,刷点存在感。

听闻此言,朱元璋眉头皱的更深了,说道:

“胡惟庸此人心机深沉,善于投机。”

“他一个四品的光禄大夫,竟然现在甘愿自降身份,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必然是在早朝听到咱对上沪县的重视,这才决定放手一搏。”

“此人奸猾,虽然办事能力出众,却不一定是上沪县县令最好的人选。”

朱标想起胡惟庸的品级,恍然的点了点头,看样子胡惟庸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忠厚老实。

“此事咱且不提,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封王戍边。”

朱元璋决定先把眼下之事给做好,至于上沪县的事情先给放到一边。

“你先去通知刘伯温,让手下的御史,全都准备一份奏折,咱要看看这些御史会怎么说?”

朱元璋的脸色冰冷,虽然语调平静,但是却不含任何感情。

“父皇,李进也要写吗?”

朱标突然想起,那李进也是监察御史。

“写,正好搂草打兔子,如果李进敢来找死,正好送他上路!”

....

几日后。

“父皇,百官们上来的奏折都在这里了。”

经过朱元璋与李善长的造势,封王戍边在朝堂基本上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文武百官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终,在朱元璋的旨意之下,所有人都要对此事发表建议,写到奏折上,以供朱元璋阅览。

“李进的奏折也呈上来了吗?”

朱元璋想看看这个混账,对封王戍边的建议。

“应该已经呈上来了。”

朱元璋闻言,就开始在奏折中翻找,想要找到李进的奏折。

没过多久,朱元璋果然就找到了李进的奏折,缓缓打开,开始批阅起来。

朱元璋觉得李进肯定会反对封王戍边。

毕竟普天之下,除了他朱元璋,可能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理解封王戍边的意义。

果然,李进开篇就是西汉的七王之乱,随后又讲到西晋的八王之乱。

以至于之后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藩镇之乱,将分封制贬低的一塌糊涂。

看到这,朱元璋的脸色已经是通红一片,恨不得现在就把李进给就地问斩。

但是看到后面,李进却是来了个转折。

所谓因地制宜,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最适合的政策。

当初秦始皇没有分封藩王,结果二世而亡,天下动乱不堪。

前元朝廷,没有分封诸王,结果天下大乱时,却没有人能站出来为皇室力挽狂澜。

刘邦虽然分封诸王,导致了西汉的七王之乱,但是最终的天下还是姓刘。

西晋虽然因为八王之乱被灭亡,但是东晋却能保江南之地不失,这又何尝不是分封之功。

如今大明朝初立,正是内忧外患之际,分封诸王能更加稳固大明江山。

不仅如此,皇子成为藩王,还能教化百姓,功莫大焉。

朱元璋看到最后,内心激荡翻涌,口中想要说什么,却不知该说啥。

“唉!!”

最终所有的感叹,都化作一声叹息。

朱标见朱元璋脸色惆怅,惊疑不定的问道:

“父皇,怎么了?”

“难道这李进在奏折之中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了?”

朱标的师傅都是当世大儒,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都不太认同封王戍边。

他们认为分封制就是历史的倒退,是祸乱之源,而且对太子朱标伤害最大。

毕竟这天下未来都是朱标的,如果分封诸王,那对于朱标来说就是隐患,日后必定酿成大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