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事办成了就行
麓川的事情只是一些小小的意外,对于大局根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自然也就不需要因为这件事情牵扯太多的精力。
西南那边的事情自然需要重视,可是对于大一统王朝来说,西南的一系列事情暂时还不是关注的焦点。
而安南或者高丽等等,那就等到腾出手来了再说,只是一味的开疆拓土可不是朱允熥的目标。
就像蒙古人那样可不好,他们是一度打到了欧洲不假,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没有彻底的将一些疆域给控制住。
甚至分裂出来了四大汗国等等,这也是和一些‘正统’没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存在并没有让蒙古更加强盛。
开疆拓土自然是功绩,可是朱允熥看重的不只是打下来疆域,而是要在打下来之后治理好,要能够给中央王朝更多的补充等等。
不只是朱允熥对于西南的一些事情不太放在心上,文武百官看似也没有特别在意这些。
五军都督府那边会安排好军事方面的一些事情,兵部或者户部等只需要准备好调令或者辎重等也就行了,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
朱允熥来到了开平王府,常升倒是看起来还是很正常,而常森看起来就有些不好意思了。
朱允熥也不好说重话,笑着问道,“三舅,这是埋怨我让你回老家,都不愿给外甥打个招呼了?”
常森连忙解释说道,“陛下言重了,实在是臣做的事情太难以启齿,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陛下。”
这些也是常森的心里话,让他回乡守着老家,他也不觉得这就是发配之类的。真的要是论罪,他应该是要和大哥常茂一样被流放到边陲之地。
而现在是回到老家去看守祖业,这可以说是最为轻的处罚了。只是没个仕途而已,并不影响他当一个安逸舒适的富家翁。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三舅也别多想,也是我安排的不周到。只是如今有些法度,我虽为天子,只是也不能一味纵容宗室外戚。”
常森连忙开口,“陛下就是罚的再重臣也都认了,是臣办砸了差事,怨不得其他人。”
在这件事情上常森也不觉得有什么怨言,确实是他失察了。要不是朱允熥的照顾,他肯定少不了一个渎职、失察的责任。
这一次倒楣的也不只是他一个,包括此前被朱允熥比较看好的傅忠基本上也就是结束了仕途,这一点大家都心里有数。
秦王现在在凤阳老家种田,周王等将府中的管事等交给朝廷治罪,吴王也上请罪折等等。
宗室现在都在被处罚,更别说常森这样的外戚了。毕竟大家也都明白,朱允熥到底是朱家人,他和常家亲近不假,但是不可能处处都护着常家。
简单的和常森聊了一会儿,主要就是安抚一下,这段时间的常森也确实是心理上的压力不小。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当到了常蓝氏的房间之后,朱允熥好像理解到了什么叫做‘老人味’,这也让他心里的情绪更加复杂了。
老朱的寝宫里暂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就算是在去年来到开平王府的时候,朱允熥也不觉得常蓝氏的卧室有这样的气息。
常蓝氏看似心情不错,看着朱允熥说道,“允熥来了啊?”
朱允熥连忙说道,“还是外孙的不是,没能勤快点来探望外祖母。”
常蓝氏不在意的说道,“你现在是皇帝,天天都在忙国家大事。不用管我,我都这个岁数了。”
随即常蓝氏笑着对徐妙锦说道,“皇后自便,老身实在动不了。”
“外祖母说的哪里话。”徐妙锦坐在床榻上,拉着常蓝氏的手说道,“陛下现在国事繁重不能常来探望外祖母,孙媳也来的少,还请您老人家见谅。”
常蓝氏温和的说道,“我心里头都有数,你们都忙。看着你们如今的样子,我心里也高兴。不来瞧我才好,我就是想要瞧瞧你们,好去跟你们爹娘说一声。”
不要说朱允熥了,就算是徐妙锦一时间也都是心情复杂。
说到底就是常蓝氏只有一个亲生的女儿,那就是朱允熥的母亲。而常茂三兄弟则是庶出,哪怕常蓝氏视如己出,那也不是亲生的儿子。
这么些年,常蓝氏怎么可能不去想她的女儿呢。现在看到女儿的骨血成为了皇帝,自然也非常开心。
陪着虚弱的常蓝氏说了会儿话,朱允熥和徐妙锦看起来也只能做这些事情了。
不管朱允熥愿不愿意承认,常蓝氏的身体状况就是越来越糟糕了,即使贵为王侯将相,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规律。
虽然心里不是滋味,可是朱允熥在离开开平王府之后还要重新打起精神,接下来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最主要的大事是位于太仓港的船队出发了,这是一个规模无比庞大的队伍。
士兵两万六千人,官员八百,百户级别的武官四百人,再有两大侯爵等率军,配以医官等两百人、礼部使臣五人。
这支庞大的船队有大船四十条,就这么从太仓港出发,他们开启了第二次远洋航行。
这一次船队出发就是名正言顺了,就是带着使臣、货物,这一次就是为了联络海外的番国,除了要外交之外,也需要开始通商。
朱允熥还是比较欣慰的,毕竟第一次船队出海就是靠着他坑蒙拐骗的,是从老朱那里要来水师兵马,让常升等勋贵配合着演戏。
让勋贵出钱出力准备货物,打着剿倭寇的旗号出海,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似是而非的,甚至有那么一点上不得台面。
但是这一次显然就不一样了,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个船队的情况,江南地区不少百姓也都知道这件事情。
甚至是在福建泉州等地也有人知道这些,毕竟朝廷征召了不少此前出海过的水手或者海商等等,这都是朝廷在办的正事,而不是在小打小闹了。
对于朱允熥来说,这肯定是有成就感的一个事情了,他成功的再次改变了很多的事情,也算是将原本紧闭的大门给推开了一道缝隙了。
以后的历史到底会朝着什么样的走向发展,朱允熥现在甚至都有些不敢保证了,因为他确实改变了很多的事情。
船队现在出海了,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事,另一个大事就是承康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一直到了江边。
太上皇朱元璋看着庞大的船队,笑着对朱文垚说道,“看看,咱们现在要过江了。”
朱文垚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一直在宫里的他是‘没见识’的,以前觉得新奇的一些东西,现在再看看好像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老朱就颇为自豪的说道,“咱第一回过江的时候,那会儿渔船、小船一大堆,还要防着鞑子的大船和炮、箭,现在咱们乘大船,将士们护卫着咱!”
朱文垚不耐烦的伸手推开老朱的脸,出身的看着江面上的大船,这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看着朱文垚如此模样,老朱还是非常开心的,是该带着孩子出来见识一下,让孩子知道天下之大、要他知道外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世道。
朱允熥就笑着对老朱说道,“祖父,我可不跟着过江了,一会儿我就准备回宫了。”
“你要是跟着过江,咱立马收拾你。”老朱就笑着说道,“这就行了,要不是带着文垚,咱自个儿率几十兵马就能回去,这天底下没几个人比咱会打仗。”
这不只是开国皇帝的自信,更因为老朱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没少亲自率军出征,他可不是只靠权谋等当上皇帝的。
文武百官跟着朱允熥跪下,恭送太上皇登船。只是忽然间有人意识到不对了,太上皇一直都是抱着皇长子呢。
本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那是因为皇长子自从出生后就被太上皇抱过去养着,大家也都知道太上皇格外偏爱皇长子,走到哪就带到哪。
太上皇回老家本来就让人有些不放心的,可是怎么现在连皇长子也是直接跟着带回去了?
这,这风险也实在是太大了,这可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以及大概率的大明下一任皇帝,怎么就都回凤阳了?
七十的老头,两岁的孩子,这样的组合如何能让人安心?
太上皇和当今天子实在是太任性了,很多的事情根本就是不和朝臣们商量,几乎就是将这些大臣们给蒙在鼓里呢。
只是在这个时候这些大臣们看似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因为这就属于木已成舟了,他们在这个时候也确实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朱允熥对于大臣们的一些埋怨和不满也是早就有所预料,只不过显然也是没有特别放在心上了。
主要就是因为木已成舟,就算是现在大臣们有些意见,现在也只能是不断的劝谏,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以后不能再次出现了。
至于拦下船队、让太上皇回心转意,这满朝文武没人认为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还是不要去做那些看似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吧。
其实仔细想想,也用不着特别担心,毕竟太上皇看着就是身体状况非常好。
就算是一些五六十岁的官员,在看到了雄伟魁梧的太上皇轻松的单手抱着皇长子昂首阔步,这都要为自己感觉到汗颜。
太上皇只是头发白了,别人带孩子带的心力憔悴,但是太上皇带孩子显然是越带越精神,根本就不需要别人去搀扶等等。
更何况虽然太上皇和当今天子看似任性,可是准备工作也非常充分,带了足够多的兵马护卫,太监、侍女等等也有很多。
所以也没什么太多可操心的,只要路上细心一点,那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凤阳离应天府也不算远。
老朱带着朱文垚回凤阳老家,这件事情也就是这么顺利的展开了,这时候就根本不用去多想什么,现在有了一个看似非常不错的结果就行。
事情现在已经办了,而且看起来还是有着不错的效果,朱允熥也比较满意。
朱允熥回到了皇宫,召见徐辉祖问道,“麓川那边的事情现在安排的怎么样了?”
徐辉祖立刻回答说道,“回陛下,颍国公与凉国公已经写好了出兵详略,只是临阵之事尚且需要西平侯决断。”
朱允熥笑着点头说道,“两位老将是给了他们的带兵心得,西平侯临机决断,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做法了。用不着在千里之外瞎指挥,西平侯有本事取胜。”
不只是朱允熥这么认为,徐辉祖也是这么认为。
因为沐春少年从军,他已经有二十年的军旅经验了。
沐春可是十五六的时候就跟着沐英在云南厮杀,他的战场经验十分丰富,也数次领军镇压一些土司的叛乱等等。
云南那边的情况没几个人比沐春更加清楚了,所以在应天府的这些人就别遥控指挥了,最多给些参考建议,而不是去限制沐春的发挥。
朱允熥可不会微操,不要说千里之外的云南了,就算是近一点的地方出现战事,他也不会微操。
只给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以及需要将领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就行,其他的临阵之事就是将领的发挥了,毕竟隔行如隔山。
朱允熥随即开口说道,“曹国公现在回凤阳了,你也注意一下京卫的事情。你和开国公商议一下,上十二卫的兵马要调动一下。”
上十二卫就是老朱早期起家的核心京军队伍,现在也算是皇帝直接执掌的兵马,这和一般的京军还是有些差别。
朱允熥这么说倒不是打算直接将兵权等彻底放给常升、徐辉祖,只不过也需要这两位身份特殊的国公去整顿一下这些骄兵悍将。
徐辉祖自然也心里有数,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他都心里清楚。
这本来就是个谨慎的人,在朱文垚出生之后更加谨慎了,生怕影响到自家外甥的前程。
毕竟魏国公这一脉的地位本来就稳固、超然,以后势必也是更加稳固。所以也需要谨慎,避免‘功大难封’,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