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零九章 襄阳诣刘表,暗中使阴招2

第一百零九章 襄阳诣刘表,暗中使阴招2

刘瑁听刘协道。

“皇叔,今吾既有子,且为嫡长子,吾便欲立其人为太子!”

刘瑁,以及1直顿首于地的吴夫人,同时如遭雷击般、陡然1震。

吴夫人1个妇道人家,不好多说什么,只是连连顿首。

“陛下,万万不可!”

刘瑁则没有太多顾虑,其人索性行了个稽首礼。

“陛下春秋鼎盛、千秋万岁,万不可急于立太子,臣恳请陛下3思!”

刘瑁心念电转间,心中已豁然开朗:

陛下如此急于立太子,实乃担心卫将军弑君篡位也!

他至许都虽然尚不足1月,但已通过多方打听,大致了解到赵旻为人。

许都士民工商,对卫将军赵旻几乎有口皆碑。

偶有发牢骚者,也只是埋怨赵旻不分青红皂白,大4裁撤冗官。

在刘瑁看来,卫将军量田亩、重农事、行屯田、推工商、裁冗官、撤丁税、兴文教、养孤独…等等等等举措,这是典型的能臣干吏之所为。

关键是,卫将军除了软禁刘协这1点着实过分之外,哪里还有半点僭越之举?

大汉若早2十年遇到卫将军这种能臣,还怎么可能会有天下大乱?

何况刘瑁早已打听清楚,卫将军之所以软禁刘协…

刘协活该啊!

刘协为了打压卫将军,连韩遂那种野心勃勃的反贼,都想封为车骑将军?

那黑山黄巾贼张燕岂不是大汉良心?

这不是任性妄为嘛!

所以,刘协这满腹怨怼委实毫无道理可言。

综上所述,刘瑁根本不想参与进刘协、赵旻之间的纷争中来。

他想活到寿终正寝,不愿死得不明不白…

尽管刘瑁并不知道,他在历史上还的确是死得不明不白。

但无论如何,刘协都不该在2十出头的年纪便立太子!

于是,刘瑁继续苦劝。

“陛下未来必当多子多福,何必急于此1时?”

刘协霍然起身。

“皇叔!”

刘瑁、吴夫人再次1震。

刘瑁仰起头,只见头戴刘氏冠、着玄色镶赤色龙纹深衣的刘协泪流满面。

“皇叔!吾若不立太子,赵从文1旦行不轨之事,吾有何颜面见大汉列祖列宗?”

刘瑁心中长叹。

若卫将军心怀歹念,纵使陛下立太子,又有何用?

当然,这句话刘瑁万万不能说出口。

其人只好再次叩首。

“陛下3思!若卫将军当真欲行不轨,臣纵使粉身碎骨,亦必阻止其人!”

刘协凄然1笑。

“皇叔,若当真有那1日,请皇叔尽力护吾皇儿周全!”

刘协想多了,赵旻就算再歹毒,也不可能杀他自己的亲儿子。

虎毒尚且不食子。

刘瑁心中冰凉。

他已看出来,刘协是铁了心要立太子,而且…刘协还想提前托孤…

由此可知,赵旻给刘协的压力和阴影…委实太大!

但刘协已将话说到这份上,刘瑁不得不叩首。

“陛下放心,臣纵使豁出性命,亦必保皇子周全!然则,臣恳请陛下3思而行!”

刘协欣慰1笑后挥挥袍袖。

“皇叔不必再多言!皇叔以为,今许都尚有何人忠于汉室?”

刘瑁只好硬着头皮、咬着牙道。

“回陛下,以臣视之,太尉、钟使君、荀令君、及1众汉室宗亲,皆忠于陛下,此外…”

刘瑁本想说,赵旻其实并非逆臣…

但其人略做犹豫后改口道。

“此外,光禄勋、步使君亦忠于陛下也。”

光禄勋伏完是刘协老丈人;步骘是刘协小妾步练师的族叔。

他俩真的是“忠臣”?

刘瑁之所以不敢提赵旻,是担心刘协会恨屋及乌…迁怒自己。

刘协再次欣慰1笑,复又长叹1声。

其人意兴阑珊地抬起袍袖,扫了1圈后苦笑起来。

“皇叔,此宫中之禁卫,皆为赵从文耳目!吾居于宫城,与身陷囹圄何异?”

刘瑁对这1点颇不以为然。

刘瑁在成都城,那才是真正如身陷囹圄。

刘瑁不但1举1动皆在刘璋监视之中,而且其人还要防备刘璋暗算。

刘协能召众臣觐见,能自由在宫城行走,不但安全无忧,且包括宫中侍婢、各种用度都极为充足,甚至兴之所至,还能…咳咳…

他这日子,难道过得不如刘宏舒服?

当年的刘宏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或许在刘宏看来,卫将军才是1等1的大忠臣。

要知道,宫中所有用度、侍婢、各种书籍、乐师歌伎之俸禄、犬马等玩物、甚至1花1木,都是出自卫将军囊中!

更何况,刘瑁至许都以来,进宫城多次,从未见宫中甲士对刘协不敬,右将军(赵云)、屯骑中郎将(赵甲)更是对刘协谦卑恭谨至极。

若这也算坐牢,那么想必有许多人愿替代刘协“坐牢”。

话再说回来,外面的风景真的好吗?

如今依然是乱世,是袁绍虎视眈眈、天下诸侯1心割据的乱世!

刘瑁突然为赵旻不值。

赵旻至今仍在外东征西讨、为大汉忧心不已,且宫中用度尽可能供应充足,刘协却总想着背刺其人…

刘瑁能看出来,赵旻处处以大汉卫将军自居,其人根本没有僭越之心。

刘协…太过于矫情!

其人突然失去了继续听刘协控诉的兴趣。

是以,其人又1次叩首:“陛下春秋正盛,不可急于立太子。若陛下执意如此,应与忠汉之诸公仔细商议方是!”

刘协是否和诸公商议,刘瑁不想过问,但其人必须尽快将此事告知卫府。

天子立太子,这可是1桩极为了不得的大事!

刘协颔首而笑。

“皇叔言之有理。既如此,有劳皇叔为吾请诸公至此!”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刘瑁,好险没喷出1口老血。

其人无可奈何地顿首行礼。

“臣谨领诏!”

夫妇2人倒退出承光殿后,相视苦笑摇头,但均未开口,只是匆匆出宫去也。

少顷,承光殿中陪侍的1名中常侍,便出现于伏寿房外。

“皇后!”

房内传来1个虽清脆悦耳、却带着淡淡威仪的声音。

“陛下有何要事?”

“回皇后,陛下历数卫将军之罪行,竟达3十3桩之多。”

房内的伏寿闻言,丰硕的酥胸剧烈起伏起来。

其人俏脸上似乎被寒霜覆满,散发出凛冽的寒意,其人那对原本极妩媚的凤目中,也满是煞气。

然而…

仅仅1眨眼,其人怒气便消失无踪…

伏寿又恢复为其人1贯的雍容华贵、云淡风轻。

刚刚那1切,仿佛只是错觉。

伏寿轻叹1声,淡淡道:“陛下始终对卫将军心怀偏见,此事正常。还有何事?”

“皇后所言极是。宫中1应用度皆为卫将军供给,陛下实不应如此恨卫将军也。奴恭喜皇后,陛下有意立皇子为太子。”

伏寿再也坐不住。

其人霍然起身。

“此事万万不可,随我去见陛下!速速遣人,将此事告知右将军!”

两刻钟后,宫城沸腾了。

杨彪、伏完、刘艾、钟繇、御史中丞刘渊、董昭、荀彧、赵云、陈矫…等2十余名重臣,齐刷刷跪倒于承光殿前,不约而同高喝。

“今陛下春秋正盛,且皇子尚在襁褓之中,臣等恳请陛下3思!”

承光殿内,皇后伏寿的声音随之响起。

“妾恳请陛下3思!”

少顷,殿内传来1声长叹。

“此事暂且作罢!”

众人心中先是1松,旋即复又变得沉重。

显而易见,此事并未彻底解决。

于是乎,1众重臣在再次行礼后,随杨彪、钟繇、刘渊、董昭和荀彧返回卫府,准备仔细商议此事。

身在江水之上、船舱之中的赵旻,并不知许都发生的这1场大变故。

他若得知此事,1定也会尽1切可能劝阻刘协。

甚至,他1定能猜出来,究竟是谁在背后捣鬼。

【作者题外话】:官修史料有利有弊。

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所有的辞令立场,全部来自胜利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这种现象在纪传体史书当中,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失败的军阀,大抵会被塑造为反面人物。

比如陶谦“昏乱忧死”,袁术“奢淫放4”,吕布“轻狡反复”,公孙瓒“坐待夷灭”。

至于张杨等人,干脆被称作“匹夫之不若”,竟连凡人的资质都达不到。

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魏书卷8》赞语

微观层面上,军阀内部的文武将校,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其作用会被无限放大。

甚至,会出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怪异记载。

以下以“曹操立嗣”与“赤壁之战”为例,论述史料的剪裁问题。

(1)曹操立嗣

曹操立嗣之事,如果单从列传记载看,完全来自贾诩1人的影响。实际情况却不然。

太祖曰:“何思?”(贾)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魏书贾诩传》

曹丕的党羽当中,毛玠、桓阶、徐奕、和洽等人均向曹操面折廷诤,乃至“宫人左右,共为之说”。

因此贾诩顶多是起到重要作用,绝对称不上1语定乾坤。

(桓)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赖(桓)阶左右,以自全保。--《魏书桓阶传》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书陈思王传》

至于曹植的拥护者中,丁仪兄弟、杨修、杨俊、荀恽等人,也都是出掌机密的重要人物。可见曹操对于立嗣人选,并无明确的立场倾向。

因此,夺嫡事件中,贾诩仅仅是核心人物之1,并非真正的决策人。

甚至可以说,曹丕在夺嫡过程中,1度处于劣势。曹植的拥护者并不比曹丕少,因此才能“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魏书陈思王传》

只不过曹丕得势之后,曹植党羽的记载6续遭到销毁,甚至连丁仪、杨俊等人也先后遭遇诛杀,因此相关史料无法流传后世。

景初中,(曹叡)诏曰:“陈思王(指曹植)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其收黄初中诸奏(曹)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3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魏书陈思王传》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夕(208),贾诩曾竭力阻挠曹操伐吴。

建安十3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贾诩传》

贾诩的实际想法,不得而知,可能与故主张绣暴死(207)有关。贾诩或许有“飞鸟尽、良弓藏”的自我担忧。

虽然陈寿将此事看作“算无遗策,奇谋百出”,但历朝史家另有观点。比如南朝学者裴松之,便公开声称“贾诩之谋,不合时宜”。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魏书卷十》

臣(裴)松之以为:(贾)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裴松之

这件事往深1些挖掘,便会产生1个疑问,就是除了贾诩之外,还有何人谏阻曹操伐吴?

答案是,除了贾诩之外,无人谏阻曹操伐吴。

比如荀彧,便是曹操南征的重要支持者,还亲自为曹操拟定了作战方略。

太祖将伐刘表,问(荀)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魏书荀彧传》

赤壁之战中,曹营的重要文武几乎全数投入战场。可见彼时的曹营诸将,极力支持曹操南下,统1全国。

因此曹操南征(208),实际是大势所趋,也是曹操“从谏如流”的证据。但是因为南征失败,曹操的“从谏如流”便成为“不纳忠言”。

概而论之,官渡之战(200)实际是袁绍在众文武的支持下而发动的战争,充分体现了袁绍“虚心纳谏”的良好品质;

只是因为战争失败,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便彻底颠倒。

袁绍成了“内多忌害”的寡量庸才。

审配、逄纪、许攸等人沦为“贪而不治”、“专而无谋”、“果而自用”的猥琐小人。至于田丰、沮授,则被烘托为“屈从庸主,意志不得”的悲情英雄。

(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魏书袁绍传》

(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魏书荀彧传》

可见对史料的运用,实际是服务于政治目的。

呵呵,讽刺不讽刺?哦

《增广贤文》有云: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即所谓“上位者放的屁即是真理,下位者说的真理也形同放屁”。

绍之污名,恰源于此。

说得再残酷1些,袁绍的污名化、与曹操的神化,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成王败寇嘛。

毕竟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历史由赢家书写。

若彼时袁胜曹败,现在读者研究的,大概就是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了。

谓其(即曹操)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而操遂乘资跋扈,4行酷裂,割剥元元,残贤害善。--《为袁绍檄豫州》

在另1个时空中,2荀、郭嘉、贾诩等人,大概会被矮化为郭图、许攸、审荣之流;张辽、徐晃、于禁等人,则会被贬低为韩荀、蒋奇、淳于琼之俦。最终审配、田丰、沮授荣登神坛,出将入相;曹氏诸将则作为失败者、被永远钉上耻辱柱。

不难想象,袁绍党人撰写的史书中,大概会取材相当多的《曹瞒传》材料,将曹操丑化成“忘恩负义、螳臂当车”的无耻鼠辈。

昔日,子贡读到帝辛(即商纣王)故事时,曾长叹:

“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全天下的丑事儿全1个人抗了。”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注:纣王之恶,远不似周人所言之甚。大抵是不敬鬼神,废嫡立庶等“有悖传统”之事。

史书中对袁绍形象的丑化,笔法亦相当精妙。大抵是利用真实发生的事件,将其巧妙与袁绍扯上关系,同时借此宣称“绍确有不臣之心”。

无论是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还是王粲的《英雄记》,作者出于“身份立场”,对袁绍是不可能有公正评价的。

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晋初(陈寿)。毕竟“承袭魏祚”的西晋,对曹魏“崛起之路”的死敌,立论也难称客观。

1言蔽之,袁绍便是子贡口中“天下之恶皆归焉”的悲情人物。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君不信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