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63章 《少林寺》

第263章 《少林寺》

7月4日是茅盾同志的生日,今年又恰逢他老人家诞辰85周年,文化部以及中作协打算组织一场纪念活动怀念茅公。

海子里,文化部领导们坐在一块儿开会,顺便商议这件事,会议由代部长周巍峙主持,中作协这边,巴金、夏衍、叶圣陶、贺井之、陈荒煤、周洋、冯沐、光未然、丁凌等都出席参加。

开会前一阵忙乱,一帮上了年纪的同志,因为没带茶钱,局促的四处去借。

等老同志们安稳下来,周巍峙同志这才不紧不慢的安排起中作协接下来这段时间的工作。

先是肯定了由巴金同志接替茅盾同志工作,担任中作协主席团代理主席职务。

很快便聊到纪念茅公的事上。

有人提议说做邮票,鲁迅先生去世以后,就多次登上邮票。

今年刚刚发行了一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邮票,还是今年的春节前夕,茅公应邀为这套邮票题的字。

据了解,这是茅盾同志生前的最后一次题字,这也是最后一套鲁迅题材的邮票。

“我们的江弦同志不是一直在给茅盾同志拍一个电影?”

巴金忽然开口,仍是操着浓重的巴蜀口音,“有没有办法,在茅盾同志诞辰的日子,让这个电影在我们央视的频道上播一播?”

一句话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不仅仅是巴金的地位要让别人重视他说的话,更关键的是巴金所说的东西。

“巴金同志,能不能仔细问一下,江弦同志给茅公拍了什么?”

“他说是一个纪录片。”巴金回忆说,“我记得他说,今年春节前,曾经举着个大灯去给沈先生拍了一天,他还想拍我,一直要跟我约个时间。”

“纪录片?”

这一块儿还是影协的同志们比较了解,很快给老同志们简单做了介绍。

“大概就是给茅盾同志录了像,能在电视机前看见茅盾同志的身影.”

在座众人一时间振奋。

居然有这么珍贵的影视资料?!

感到振奋的还有叶圣陶。

他和茅盾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

茅盾同志去世之前,他和茅盾同志拍了一张合照,本以为那就是唯一的影视资料了。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东西。

此刻,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见江弦,亲口问问他这个东西拍好了没有、能看了没有。

宣传的同志把工作给央视和中作协安排下去,央视那边也很好说话,不就是放个带子么,上边儿都允许了,我们当然能放。

最后工作小组的同志很快把电话拨到江弦那里。

彼时的江弦还在《电影创作》编辑部,还没审《京都球侠》的剧本。

他那部云集了王扶林、张艺谋、陈皑鸽等一众下一代导演、摄影的《中国文学》纪录片,第一集已然拍完。

为了拍这一集,张艺谋他们坐火车跑了乌镇、上海、广州三个地方,按江弦的吩咐剪辑完成,这才终于摄制完成了第一集。

至于江弦让曹鸿翔去送的,自然就是这片子的这卷录像带。

曹鸿翔给央视的演播室送去,和后世不一样,央视的总部这会儿在广播大厦院内。

演播室那边儿的工作人员从曹鸿翔那儿拿到录像带以后,第一时间看了一遍,讨论上报以后,很快就联系江弦过来签协议。

央视的同志们还有点儿奇怪,“你是怎么想到拍这个的?”

江弦一下想起了马原当时雄心勃勃组织拍摄《中国文学》时也被问过这个问题。

他说:我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

对方就告诉他:马原,真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你还是多写几篇吧。

马原的写作完全被拍摄的事儿耽搁,但是江弦基本没这样的顾虑。

他的写作速度也一直没慢下来过。

于是理直气壮的这么回答:“我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

对方很是敬佩的看他一眼,而后冲着他竖起大拇指。

这天,北影厂来了个香港来的导演,张鑫炎。

这可成了北影厂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谁都知道张鑫炎是来北影厂挑电影女主角的,一个个蠢蠢欲动。

不过谁都没想到,张鑫炎来了京城,第一个指名道姓要找的就是江弦。

“江兄,了不得。”葛尤听着了信,第一时间就去江弦那儿通知。

这小子拍完《棋王》闲了下来,没事儿就去找江弦厮混。

他现在彻底明白了。

为啥喂大猪小猪的人生忽然迎来了转折?

还不是因为江弦这位贵人在生命中出现!

只要跟对人,就不愁吃不上演员这碗饭!

“江兄,香港来的大导演,你说找你干啥?”葛尤呲着牙跟他八卦。

江弦往他光秃秃的脑门儿上弹个钵儿,“有什么了不得的?会他一会。”

很快便接着中原电影公司的电话,“江弦同志你好,我是中原电影公司的邵绍松。”

“你好。”江弦回了一句。

虽然叫中原电影公司,但其实是身在香港,心在中原。

这是今年,长城电影公司和新联电影公司联合成立的一家电影公司,后来合并进了银都。

对方自我介绍完,江弦又明知故问对方有什么事情。

“张鑫炎导演想见你一面,你知道张鑫炎导演么?”

“知道。”

他身为北影厂的一员,知道早已在北影厂传开的张鑫炎也不奇怪。

“张鑫炎导演想见您一面,想和你聊聊。”

“张导要和我聊?和我聊什么?”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过来传个话。”

邵绍松嘴很严实,又怕江弦觉得他敷衍,补充道:“我们是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张导想和你聊聊新电影,这部电影宣传部门和电影局都很重视,希望您务必抽出点空闲。”

对方这说话的态度很让江弦舒服。

而且又知道人家是中原电影公司的,是香港的左派电影公司,都是自家人,江弦当然不会刻意为难。

他定了个时间,邵绍松觉得很合适,“那早上我们派车过去接您。”

“这就不用了,我骑车过去吧。”

“要接的、要接的。”

江弦不想招摇,邵绍松却一再坚持,最后只好答应让他来接。

这天清晨,一辆黑色三厢轿车丰田皇冠开到虎坊路15号的楼下,吸引来不少街坊邻居们的眼球。

这年代车就算够罕见的,更别提丰田皇冠这样的档次。

这是两年前采购的一批“官车”,内部宽敞,外形方正,大气而内敛。

江弦走下楼,一眼便看到这辆车子。

“是江弦同志吧?”邵绍松看到他,赶紧过去问了一句。

“嗯。”江弦点了点头。

“请。”邵绍松帮他打开车门。

江弦顶着邻居们的目光坐进车子里,摸一摸座椅,忍不住感叹《少林寺》不愧是上面关注的大项目,这种级别的车子都给配上了。

说起来,张鑫炎也是个早就引起上面注意的导演。

江湖传闻,几年前张鑫炎在黄山拍摄《白发魔女传》,古装演员们正在手持兵刃激烈过招呢,镜头里突然出现一个身影:

一名个子不太高的老者,拄着登山杖径直走了过来,非常好奇地打量着现场的一切。

等认出来那人是谁,围观群众们全傻了,剧组人员也激动万分,全都围过去问好、握手。

张鑫炎就这么邂逅了他一次。

江弦和邵绍松聊着天,车子很快来到张鑫炎所住的酒店。

开门的是个约莫四十多岁的男人,戴黑框眼镜,头发微卷,长得比较矮,身材有点儿发福,笑起来有双下巴。

“江弦同志,这位就是张鑫炎导演。张导,这位是江弦同志。”

“你好。”

“你好。”

两人握住了手。

张鑫炎呲牙笑笑,普通话带口音,“你就是江弦先生吗,你的《霍元甲》在香港好犀利哦,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张先生过奖。”江弦自谦一句。

张鑫炎又和他打听,“我听说这部、剧本都是你写的?”

“是我和人一块儿写的,没有他帮忙也写不出这个,剧本倒是我自己改出来的。”

“真是年少有为啊!”

张鑫炎一时间对他充满兴趣。

他在香港生活久了,说话就不习惯跟国人一样绕弯弯道道了,直接道:“我们想拍一个少林寺的电影,你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剧本?”

一旁的邵绍松顿时吃了一惊,没想到张鑫炎会直接拉江弦来写《少林寺》的剧本。

江弦自己也一阵意外。

“张先生开玩笑吧?”

“我怎么会开玩笑呢?”

张鑫炎摇了摇头,“我真的想拜托你操刀这个剧本。”

看着他一脸诚恳,江弦就知道他是真的动了让他来写《少林寺》的心思。

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

“香港那么多优秀编剧,张先生怎么会想到来找我?”

张鑫炎笑了笑,“香港那么多编剧,有几个能写出《霍元甲》?”

在他看来,香港的编剧怎么会比内地的编剧更懂少林寺呢?

而且江弦已经写出过《霍元甲》这样的作品,在创作水平上绝对可以放心,这样来看,托江弦写《少林寺》的剧本真是再合适不过。

“《少林寺》不是都已经要选角色了么?怎么连剧本都没写好?”江弦故意问。

张鑫炎尴尬一笑,立马讲出了自己接替上一任导演陈文的事情。

如今他想改变之前拍摄的正剧风格,剧本自然也要改。

所以与其说是写《少林寺》这个剧本,不如说是修改上一套剧本。

至于直接过来挑选角色,香港那边拍戏就是这个习惯,不一定要先有剧本再有演员。

那边的影视已经商业化,讲究的是赚钱快,就是剧本一两天就写出来,整个电影一个月内就制作完成。

还有TVB拍剧时常常说飞纸仔,就是拍摄前没有完整剧本,只有个故事大纲,临拍摄前几天甚至半天到几小时才有完整剧本,等于说是一边拍一边写,演员根本就没时间细心钻研剧本和角色。

当然了,还有更夸张的:完全没剧本,怎么往下拍全靠现场尝试。

比如王家卫,通常进片场手袋就装一张纸,纸上写几行字,然后拍一拍、停一停,再拿出纸来看一看,有时候一整天就拍纸上写的一句话。

演员常常吐槽:拍一整天也不知道自己演的什么!

《少林寺》的故事脉络已经有了,武僧觉远和牧羊女白无瑕的男女主形象也基本敲定,写完整这个剧本对江弦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情。

“写《少林寺》这个活儿,我能接下来,左派的同志们不容易,能为左派电影出一份力是好事儿。”

见江弦答应下来,张鑫炎立刻喜笑颜开,听到他的后半句话,心中更是一阵感动。

左派电影在香港处境艰难。

他50年代就在香港学洗印了,见证了左派电影在香港从辉煌到没落的全过程。

见江弦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觉悟,对他不免得生出些亲切。

“不过我可说好。”

江弦又开口道:“我也有家庭有父母要照顾,这个剧本我可不能白写。”

张鑫炎笑了笑,“稿酬自然是会给你的。”

江弦见他没明白自己的意思,又点拨一句:“张导,如果是香港那边儿的编剧来写《少林寺》这个剧本,你们给他多少钱?”

张鑫炎这下反应过来了,“你是说”

“我知道内地和香港的待遇不同,不过既然我为这个剧本付出了,我就不希望我被差别对待。”江弦说。

如果按国内的标准,一部故事片,按照文化部规定的最高标准,剧本稿酬也就个2000块人民币。

但是换到香港那边,薪酬待遇就大不相同了。

那边儿的编剧虽然地位比内地低的多,但是收入比内地高出不只一点。

江弦知道这事儿可以争取。

拍《火烧圆明园》的时候,香港和内地演员的薪酬差别大,刘小庆大闹一场,于是给内地的演员们争取到了一点待遇。

所以现在他的态度相当明确。

这个活儿他可以不接,但只要接了,就必须给他按香港编剧的薪酬标准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