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荀况的弟子们
嬴子凤离开了魏国,魏国也在短短几天内乱作一团,不过这些东西丝毫没有被他放在心上:导致典庆杀死魏庸、救下黑白玄翦的人是罗网杀手掩日,关我大秦烁阳君嬴子凤什么事呢?
“魏王指使大司空魏庸杀死大将军”还有“大司空将十万魏武卒卖给秦国”这两个消息在魏国传开造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魏武卒的核心成员基本都是披甲门的弟子,大将军就是披甲门的门主。大将军死亡的真相让所有披甲门弟子都对魏王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其中性格暴躁的梅三娘更是直接提起兵器就要冲进王宫里杀死魏王!
典庆在思虑再三后决定遵从师傅的遗愿,继续带领披甲门弟子守护魏国。魏王大喜,随即任命典庆为新任魏武卒统帅。愤怒的梅三娘破口大骂典庆是个只会巴结昏君、无情无义的小人。
披甲门当天就四分五裂分作了两派,大半人都被梅三娘带走,跟随典庆的披甲门弟子寥寥无几。十万魏武卒也仅仅留下了不足三万较为年长的、向现实屈服的士兵,其余人离开军队后,要么归隐,要么投奔了他国。
士卒与民众全都对魏国的君臣失去了信心,国力减少了至少一半。
“大将军一死,七万多魏武卒都要反我!这还不能说明他早就想带着魏武卒造寡人的反吗?!!”
魏王整日躲在王宫之中,不敢会见朝臣,只能一个人躲在后宫里发脾气、砸东西,整日咒骂死去多日的大将军和魏庸,丝毫不知反省自己。有几名宫人也被愤怒、惊恐到失去理智的魏王砍掉了头颅。
魏国内渐渐传出了拥立魏王的亲弟弟——信陵君魏无忌为继任魏王的声音,这让魏王更加惊恐,连忙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
嬴子凤坐在小船上,看向魏国都城——大梁的方向冷笑不已:一个国家灭亡的最大原因,往往都来自于国家内部。
【来吧魏圉(魏王),把你的本事全都拿出来让大家看看,不然你的好弟弟可就要把你的王位夺走了!】
消息传递得这么快,自然离不开嬴子凤在暗中指挥罗网推波助澜的功劳。
“想办法让魏王坚定铲除信陵君的决心,如果他能力不足,必要的时候可以帮他一把。——掩日”
将最后一封密信写好后用罗网独有的传递方式传了出去,嬴子凤伸手将真气送入水面、推动小舟靠岸:齐国到了。
……
拜师是件大事,不能马虎,他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到了齐国桑海,嬴子凤先到客栈订了一间上房,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准备束修。
不仅仅是为荀况一个人准备,他还为了小圣贤庄的那些弟子们也准备了许多礼物,毕竟那些都是他有机会为秦国挖到的人才啊!
忙碌了一天后,嬴子凤终于带着各种大包小包回到了客栈——包里面都装满了精美的礼品。
实在太过劳累,他就直接让小儿把饭菜送到了他房中。正好,隔壁有人在谈论魏国的事情,他就一边吃饭一边听隔壁客人们的闲聊下饭,反正客栈的墙壁对他的能力而言等于没有。
“师兄,你对魏王怎么看?”
“有才智、有谋术之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执掌权力之人,一定要有坚强的毅力并且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
魏王任由魏庸这样的人独揽大权,让朝中内外为其所用;对有功劳的大将军感到畏惧,不对其封赏,反而与臣子一起谋害他!可见魏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君王啊。
他若不能认真思过、及时补救,魏国将亡!”
“……那师兄以为当今七国中哪一国的国君是值得效力的明君呢?”
“现在的君主对于臣下的言论,大多喜欢悦耳动听而不管是否恰当;对于臣下的行事,仅欣赏他的名声而不责求做出成效。因此天下很多人说起话来总是花言巧语,却根本不切合实用,结果弄得称颂先王、高谈仁义的人充满朝廷,而政局仍不免于混乱;立身处世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不去为国家建功立业。
结果有才智的人隐居山林,推辞俸禄而不接受,而兵力仍不免于削弱,政局不免于混乱。
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
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打仗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而民众却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因此获得显贵。
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无需有耕种的劳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无需冒打仗的危险便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的状况。
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国家之所以混乱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
正因如此,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既拥有称王天下的资本,也善于利用敌国的弱点,要想成为明君、建立功业,就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可惜……当今天下还没有出现我心目中的明君。”
此人的思想观念与一般的儒家弟子截然不同,这在桑海这种儒家圣地极为罕见。
嬴子凤听着听着,脸上就忍不住浮现出笑容:他大概知道隔壁的这两人是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