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牛四七起义
萧选见程知忌这么一说,他挠着大腿不知道说啥好。但是任何潜在的风险都必须要化解掉,萧选还是下定决心
“如果不够的话!朕决定把所有的内帑拿出来作为军费使用!”
夜里头,聚集在汴河河外的流民百姓扎堆坐在一起,有些濮阳兵假扮而成的流民混入了人群中。
一位妇女抱着婴儿担忧道“完了,八千石的粮食没了,俺家还能领到靖公的粮食吗?”
“我本来也是地主啊,可是连吃的都没了,只能逃难到这了,如今,也是身无分文了!不过有机会,我肯定还会回去的。”
这名地主,他叫做牛四七,本来是淮南一座县城的小地主,如今干旱如此,他也从地主变成了流民。牛四七对底下的佃农都很好,所以佃农自愿跟着牛四七逃难而去,现在到了宿州,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看来也只能靠自己了。
正逢此时,濮州兵伪装成流民的斥候在人群中散播谣言
“我听说靖公的粮食仓库被烧,是张宗珲和高子宜干的!我还听说呀,高子宜有一百万石粮食,全给他自己贪了,一粒米也不给咱们啊!他甚至想把靖公赶走!”
流民听到后,愤怒无比
“可恶!靖公是活菩萨!他的粮食居然能让张宗珲这个狗日的给烧了!咱们绝不饶了他!鱼死网破跟他们拼了!”
“可是,咱们要是跟高子宜还有张宗珲拼了,无疑是在和朝廷作对啊!”
牛四七听说老百姓们想找高子宜讨个公道,便言
“你们都别慌!听我的,我叫牛四七!咱们不找靖公算账,咱们直接打宿州,再打盱眙,跟高子宜算账!事成之后,咱们再收编到朝廷去!咱们就说投靠靖公便是!靖公肯定能为我们主持公道!”
流民比较书读得少,识字率不高,听到有个牵头的人指明了方向,一窝蜂的挤过来
“我愿意和牛爷去!”
“我也愿意,我也愿意!”
“妈的,死也要跟高子宜这个天杀的讨个公道!爷们绝不放过他!”
可这个时候,萧景琰的部下感到为难了,这些农民起义军这么闹,岂不是把萧景琰往火堆上烤吗?
回到萧景琰的驻地,斥候告诉萧景琰
“靖公,一位叫做牛四七的人准备带数千流民往宿州和盱眙而去,可是事成之后,他说要向朝廷招安,最后纳入到您的麾下,这会不会对您来说太危险了啊?”
萧景琰当初本想将计就计,可是却没有想到流民起义的后果,而这后果无非也只有两个:越闹越大,不可收拾。或者是他们招安到朝廷,投靠自己,但是自己则会面临和当年林燮以及祁王一样的被猜忌。
事到如今,也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萧景琰威胁道
“我派你去探口风,以后你千万不要和任何人提起关于我的命令,你懂了吗?”
斥候“是!”
过了些日子的凌晨,牛四七带着饥饿无比的流民正式揭开了赤焰案后大梁帝国境内第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此即牛四七农民起义,他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队伍越滚越多,仅仅三天三夜,宿州城楼下的农民起义军就已经达到了六万人。
牛四七来到城楼下,抓着长矛指着站在城楼上的张宗珲说
“王八蛋!张宗珲,你狗娘养的烧了靖公的粮食,害的咱们饿肚子!天下间怎么有你这么狠毒的人!快交出粮食,不然咱们就攻城!”
张宗珲慌了神,早知道当初就不和高子宜密谋去烧萧景琰的粮食了,现在真是引火上身想逃都逃不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宿州城只有三千牙兵守卫,但是眼下的情况,张宗珲也清楚,开了城门逃跑的话,自己的老窝也就被一群农民端掉了,可是如果不逃的话,就得和饥饿到发狂的起义军作战,难免也是个死字,怎么办?该求助谁呢?
张宗珲也只能找萧景琰和高子宜求助,两者兵马加起来不过一万五,但是对付衣衫褴褛携家带口又饥饿无比没什么战斗力的农民军来说,绰绰有余了。
信使首先来到濮州兵的营地里,找到萧景琰
“靖公,牛四七的六万叛民,开始攻打宿州城了,请靖公支援!”
萧景琰道
“好,我这就去支援!你先回去告诉张宗珲!我准备好就来。”
戚猛问萧景琰
“该不该去呢?如果去了的话,恐怕就是在那些起义的农民面前说不过去了,您知道吗?靖公,他们之中,都说您是活菩萨,所以不忍心把刀锋矛头指向您,可是如果您参与剿灭他们,那他们真的就活的太绝望了!”
萧景琰道
“哼,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他张宗珲和高子宜闹出来的,朝廷发了钱粮让他们去救灾修理漕运,这是救命钱!他们偏偏就是要去贪这笔救命钱,你说他们过不过分?我是不会消灭这群流民的,他们已经过的很痛苦了,如果还要消灭他们,我萧景琰在天下面前说不过去!不仅如此,治国的信誉都没了!我大梁何以立国?”
戚猛“靖公,该怎么办好呀?”
萧景琰说
“宿州有三千牙兵,牙兵的战斗力向来很强,现在农民军没什么粮食。如此,他们会劫掠宿州周围,而宿州将坚壁清野,坚决不让农民军攻进去,此外,高子宜也一定会派兵去支援张宗珲的,他们俩关系如患难兄弟,又有唇亡齿寒的关系,不可能不救。”
在江宁城的一座艺馆里,鸿胪寺卿言阙正和监察御史齐敏一同和江南的盐商商谈生意。
齐敏故作义正严词,道
“盐铁官营,这是历来国家的祖制!不能更改!你们说,今年将给多少盐税给朝廷啊?”
一名盐商对齐敏说
“监察御史大人,朝廷一年岁入七百多万贯,光是盐税这一块,江南每年就能给朝廷提供一百多万贯啊!”
齐敏“一百多万贯,太少了!当年大唐一年的收入,盐税可占了六百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