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1979黄金时代 > 第25章 邓丽君

第25章 邓丽君

“你怎么对价格这么清楚?说明你也想买嘛!”

“我,我不想买,我看看还不行啊?”

“别吵吵了,我说两句……”

陈建军一般不发表意见,但凡想说两句,就是主意已定,道:“电视就别想了,以我们家的实力根本弄不到货,那是有门路的人家才能看。

自行车也不用买,你妈平时不用,我骑单位的。

我觉得应该给你买一块手表,你也不小了,有块手表方便。”

“诶,这个对!戴块手表,上哪儿都能让人看得起。”

于秀丽同意。

“手表啊,行吧,那就买一块。”

陈奇点点头,人的运势可以通过佩戴物品改变,这个他很有经验。

就像上辈子,他本来桃花运很差的,后来买了一块百达翡丽手表和玛莎拉蒂,诶,运势瞬间改变了,还总有妹子说车上空调不好,上来就脱衣服,烦不胜烦……

“至于录音机呢……”

陈建军挠挠头,忽然嘿嘿一乐:“其实我也想买,本打算攒点钱的,现在正好。”

“陈建军你要脸么?拿孩子钱满足自己私欲,你党性都哪儿去了?”

于秀丽训斥。

“行了行了,谁买都一样。那就定了,一块手表,一个录音机。”陈奇笑道。

“这得花多少钱呐,眨眼就没了。”于秀丽心疼。

“没了我再挣,今天八百,明天就八千了。”陈奇安慰她。

人们对这个年代的普遍印象,就是穷。

也确实穷,但分地方,分群体,这时候有一些人是挺有钱的,比如大工厂的工人,好岗位上的国企职工,有一定级别的干部……

他们本身工资就多,平时也没有花钱的地方,单位全包了嘛!

自然就能攒下钱来。

当然如果放到全国,尤其是农村,那就不忍看了,农民忙活一年能见到钱就不错。

…………

手表的牌子挺多,比较著名的就是上海牌、海鸥牌,京城本地还有个BJ牌。

上海牌大概120元。

陈建军暂时没弄到手表票,只有买录音机的票,就先买了录音机。

去年,商业部搞了一個“赴香港考察小组”,以每台93港元的价格,买了1万台盒式录音机,运回来定价每台200元人民币(当时100港币约等于30人民币)。

人们从下午开始排队,等到了第二天早上,把柜台都挤碎了。

今儿是周日,休息。

眼下是单休,1995年才变成了双休,直到2024年也没真正落实。

一家三口齐出动,专门来到王府井大街的市百货大楼。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张秉贵就在这里工作,张秉贵有不知道的么?一位卖糖果的售货员,全国劳模,人大代表,比任何一个明星都要红。

他坐公共汽车,有人给让座,去洗澡,有人给他搓背,病重住院,国家领导人纷纷探望。去世后百货大楼在广场立了铜像,领导人给题的词:“一团火精神光跃神州”!

这里的商品最全,周日人多。

三口人随着人流进去,没着急买,先随意转了转。

一楼是卖雪花膏、洗头膏之类的地方,但给张秉贵专门开了一个柜台卖糖果,人山人海都往前挤,以能买到他亲手抓的糖果为荣。

他有个绝活,叫一把抓。

顾客要二两,他一抓就是二两,要半斤,一抓就是半斤,据说平时拿小石子练,刻苦练出来的。

劳动最光荣,这年代可不是说说而已,张秉贵和时传祥都是典范,有人说他们有编制,给你编制,让你天天掏大粪,你干么?

陈奇也想瞅瞅,奈何挤不进去,只得作罢。

try{ggauto();} catch(ex){}

溜达了一会,到了卖录音机的柜台,这里人竟然也不少——陈奇有点想乐,这感觉就像“不是说经济不好,挣钱难嘛?怎么一个个都比我有钱?”

由于中日友好,最早进入内地的一批洋牌家电都是日本的,松下、夏普、日立、三洋等等。

我们熟悉的录音机,是能装两盒磁带,好几个喇叭,很大只的那种。现在是单卡,只能装一盒磁带,体型较小,但很厚实,跟大砖头似的。(文末有图)

三口人挺幸运,没碰到缺货的事情,最终花了200元,买了一个三洋牌单卡录音机。

“妈呀,这么个玩意就要200块钱!”

“怎么不去抢啊?比自行车都贵,我们又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早晚让你们败光了。”

于秀丽不断唠叨,陈建军忍不住道:“我们家几年才添一个大件,又不是天天买,咱俩工资都还可以,儿子也出息了,不至于。”

“就是,该花就花!”陈奇笑道。

“你们爷俩已经向资本主义投降了,没眼看没眼看。”

爹妈还想继续逛逛,陈奇懒得动,抱着盒子先走了,一路人人羡慕,目光火热,这就是最靓的仔。

下了楼,刚出大门口,忽然有人扒拉他一下。陈奇吓一跳,以为抢劫的,转头一瞧,却是一个戴帽子的贼眉鼠眼的家伙,声音很尖锐。

“哥们,刚买的录音机?”

对方见他警惕,笑了笑:“别担心,我是做生意的……伱要带子么?”

带子!

陈奇眼睛一亮,问:“你卖磁带的?”

“看看去?”

“太远我可不去。”

“我是做长期生意的,不能坑你,咱们到那边说。”

对方带着他走到了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把衣服扒开,跟机器猫的口袋一样,一盒又一盒的往出拿磁带。

“10块钱一盒!”

“你怎么不去抢啊?”

“都是南边过来的,你懂,我挣个辛苦钱。”

对方很热情,介绍道:“你看看这个,这是邓丽君,现在最火的,南边都听她。”

陈奇翻了翻,《何日君再来》《又见炊烟》《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皆是耳熟能详,封皮简陋,包装粗糙,但好歹是盘磁带。

“有刘文正的么?”

“许冠杰呢?”

“罗文也没有啊?啥都没有,你也敢来卖货?”

“您是行家啊!”

对方惊了。

陈奇呵呵,我跟你一个路人甲,我还至于装纯情小羔羊么?

对方则一拍大腿,道:“得嘞,冲您这份专业,8块钱一盒,您拿走!”

艹,走私真挣钱啊!

8块钱,一个人能活一个月了。

陈奇若非开挂,估计也惨兮兮的在地里刨食呢。他买了三盒邓丽君的,揣怀里走了。

稿费800,补贴拿了50块,临去北影厂于秀丽还给了他30,总资产880块,是个吉利数。现在录音机花200,磁带24,还剩656。

说归说,但他自己挣的钱是不准备上交爹妈的,问就是攒钱娶媳妇。

晚上。

夜深人静。

陈奇把门窗锁好,点上蜡烛——因为又停电了,把那块砖头摆在桌上,调小声。父母坐在床上,忽然显得很肃穆,在烛光里,一个从未听过的柔美到极致的声音传出来: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哎,再喝一杯干了吧……”

(感谢二两六钱的盟主!

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