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第18章 这个皇帝有点抠

第18章 这个皇帝有点抠

在张丹青看来。

这位所谓的同乡,和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情分。

要不然,也断然不至于,连口中的所谓大人物究竟是谁也不肯透露半分。

这些个锦衣卫,一个个口风极为严实。

张丹青一时间也无法探知分毫。

只好背起一个木箱子行囊。

心不甘情愿的随他们火速赶往京城。

木箱子下面放的是一些简单制作的解剖工具。

上面简单的放着一套换洗衣服。

整个人看上去。

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宁采臣。

(虽然张丹青不爱搞鬼)

锦衣卫百户陈百客静静的看着他,恭恭敬敬的站在一匹马前。

满脸淡淡的微笑:

“丹青兄弟不必客气,这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一匹马.。

经过我的精挑细选,即便是远程跋涉千里,也绝不在话下。

来,丹青兄弟快请上马!”

小心翼翼的扶着张丹青上马后。

见他有些拘谨。

锦衣卫陈百客尴尬的笑了笑,便决定率先打破沉默:

“丹青兄弟不必怀疑,此去京城路上,我等兄弟自然会拼死保护,绝不会出什么差池。

一路上的吃喝用度,也将由我们全权负责。

丹青兄弟也不必在意,放心与我们同行即可!

至于和你同行而来的那几个举人,本官已经和徽州知府打过招呼了。

他们会专程的派遣衙门的衙役护送到京。

有了衙门亲自护送,断然不会有什么差错。”

尴尬的点了点头,脸上也极为勉强的挤出了一丝笑容,只是张丹青的笑容显得有些勉强和生涩,神色之间的疑惑依旧未能够尽速消除:

“学生有一事不明,还敢请百户大人为我解惑!”

陈百客点了点头:

“那你不妨说来听听,看看我能否帮得上你?”

咽了咽口水,张丹青决定一针见血:

“在下只不过是区区一个举人,连个官身都没有。

不知百户大人所提到的那位大人物,为何突然要召见我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陈百客淡淡一笑,饶有兴趣的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作为同乡的陌生人。

即便已经身在锦衣卫任职,陈百客也没打算对他有什么恶言恶语。

更何况自己的这个百户的官位,也是因为眼前的这个张丹青而得来的。

就更没有理由对他恶言相向了。

当下便会心的笑了笑:

“既然你执意要问,那我便如实相告吧。

谁让我们是同乡呢?!

你连连破获了好几张奇案的事情,如今已经是上达天听了。

就连皇上听着也是赞不绝口,可听到的总不如看到的实在,

所以呀,皇上就想特别的见你一面。

这才安排我们锦衣卫,说什么也要让你快快到京。

此番进京觐见皇上,会让你前去礼部进行言礼。

(非大臣而见皇帝,一般会有礼部进行简单培训,着重的讲解一下礼仪规范和一些皇家的忌讳,以免这些人见皇帝的时候出丑,或者是惹得皇帝不高兴)

言礼的过程,也是需要折腾好几天。

所以我们需得提前出发,将你早些接到京城。

这样一来,这几天我们可能会日夜赶路。

相对而言会比较辛劳。

只不过到了京城,你就可以好好休息一会儿。

然后再去礼部言礼,学上几天规矩。

经过这样的流程之后,才可安排觐见皇上!”

啥?

这话听得张丹青顿时脑里一阵嗡嗡直响。

原来是朱元璋要见自己。

之前自己心里好一阵揣测,还以为是那个大魔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打算见自己呢。

搞了半天,原来是朱元璋。

但知道了事情原委的张丹青,非但没有感到任何的激动和高兴。

反而稍稍的有些渐渐恐惧起来。

朱元璋是什么人?

他或许是个好皇帝,老百姓的好皇帝。

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好人。

更不是一个好领导。

尤其是从上下级的关系来看。

这简直是一个非常恐怖和血腥的领导。

朱元璋在位期间。

那些个开国功臣们,前仆后继,一批一批又一批的倒了大霉。

杀头的杀头,满门抄斩的满门抄斩。

如果说朱元璋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且为自己的儿孙铺路的话。

倒也情有可原。

可事实上作为朱元璋的臣子,倒霉的可不止这些开国功臣和淮西武将们。

就连普通的官员。

在洪武一朝,日子也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难过。

难过到了什么程度呢?

朱元璋由于幼年时期的惨痛经历。

对官员是恨入骨髓。

尤其是那些贪官,简直是恨不得吃他们的肉,剥他们的皮。

这些幼年少年时期被贪官剥削的惨痛,即便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

也依旧未能够有哪怕一丝丝的改观。

尤其是自己掌握了天下权柄之时。

以往多年对贪官的恨,都毫不保留的爆发出来了。

据历史记载。

朱元璋对贪官的惩罚力度堪称历史之最。

但凡贪污了六十两银子以上的贪官,就会对他们施以剥皮揎草之刑。

6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

用今天的物价来算,也就是约摸两万块钱。

(社会环境和物资丰裕程度不一样,可能会更高一点)

这是个什么概念?

贪污2万块钱,就要剥他们的皮,并在他们的人皮里塞上稻草。

制成一个稻草人。

然后挂在衙门里。

让这些官员的继任者们,天天都可以看到这些,极富创意的标本。

由于对贪官,怀揣着这满腔的怨恨。

朱元璋在官员们的待遇和准则里头,几乎再一次的发挥了自己近乎变态而苛刻的要求。

那就是薄俸制度。

来看下朱元璋给官员定下的工资水平。

在1371年,朱元璋规定,一品大员的工资一年是800石粮食,以此递减,到了从九品手中,一年才有50石粮食,当时一石粮食大约也就是一两白银。

也就是说一个七品的县令,拿到手的也就是150两银子,如果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4.5万元。(注意,这里是指年工资,而不是月工资)

这工资水平绝对是中国古代最低的。而且低就低吧,要是按照物价来涨那也凑合了。但是朱元璋却留了5个字,“自后为永制”,也就是说这就定死了,以后就这个价。

听起来,好像这个工资也不是很低。

然而,明朝足额给官员支付大米作为俸禄只在朱元璋执政前期维持了一段时间。

到了后来官员工资中的大米比率就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丝、棉、胡椒、苏方木等实物,以及一种叫做“大明宝钞”的官方发行纸币。

更坑的是,大米折算成其他实物并不是按市场价格计价,而是按人为制定的非常低的比率给予支付。

至于“大明宝钞”由于官方滥发,导致贬至严重,很快就跟废纸没什么区别了。

明史专家黄仁宇教授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指出,当时明朝官员所得到的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其名义俸禄的4%左右。难怪《明史》中会发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这样的感叹。

明朝着名清官海瑞在浙江淳安担任知县(正七品)的时候,家里穷的揭不开锅。有一天海瑞去菜场买肉为母亲贺寿,结果却成了当地的头条新闻。《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中记载:“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堂堂一县之长,穷到买两斤肉都要载入史册的程度,由此可见明朝官员的薪酬水平有多低了。

朱元璋制定的低薪政策看似给国家节约了不少钱,但却使明朝官场上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陋规。各级官吏想尽办法从百姓身上捞钱,导致明朝百姓生活负担日益加重,这也为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埋下了隐患。

当然,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

一个知县有这样的工资,养活自己并没有多大问题。

但是,为什么还有人喊穷呢?

首先,朱元璋发放的工资,够官员的基本生活开销,却忽略了官员还要自己承担一定的公务费用,比如请师爷,衙役,轿夫,助手、随从,丫鬟,仆人等。

(还有个更重要的就是小妾,这类人,更费钱)

第二,明朝官员的俸禄构成单一,几乎没有其他补贴项。洪武早期,曾经有“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禄之数”的政策,但是只实行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他们只有俸禄,而没有像宋朝那般有各种丝捐柴炭的赏赐。

(至于清朝的养廉银,想都不要想。)

第三,工资涨幅十分有限。洪武时期,从整体上看官员的工资只是略有增加。洪武四年~洪武二十年,一品大员的俸禄从900石增加到1044石;九品小官的俸禄从60石增加到66石。

第四,和其他朝代的工资相比,明朝的工资实低。同级别的官员,唐代、宋代官员的工资比明代官员的要高上数倍甚至十多倍。更不用提唐宋官员还能额外领到各种补贴。

工资到底够不够花?明朝的官员们冷暖自知。

有人力挺朱元璋,说“国初定制,百官俸给……足勾养廉用度”;

当然也有人埋怨:在洪武年间,官吏要追求为官清廉,很容易把自己推入另一个窘境:工资太低,生活都难以维持。

你想一下,现在的通胀水平,古代那也有啊,钱越来越不值钱,那么当官时间越久,工资其实越少的。

就是一个七品的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大家子人不说,还要养厨子,马车司机、师爷等等,这些人可全部要开工资啊,

所以啊,如果按照朱元璋的这个工资过日子,那么不用杀,全饿死了。

除了像海瑞这样的,自己还会种菜,勉强度日的。

所以对于官员来说,不贪污是死,贪污抓到了才死,那么肯定选择后者啊。

因此,即使将官员杀绝了,换掉一批,上台之后还是要解决生存问题,贪污成了杀头也要贪污的必然了。

因此,朱元璋杀得再多也没有用,最后贪污愈演愈烈,直到最后无法收拾,大明江山不灭亡才怪了!

以至于大清官海瑞,上街买个肉给母亲过大寿,在当时都成了劲爆新闻。

而这位大清官死的时候,下葬连棺材都凑不齐。

还是靠同僚们,一个个赞助才凑齐了下葬的钱。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

曾秉正,

他是朱元璋时期的通政使。他的发家,也是因为自己清正廉洁,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做了高官。

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秉正跟他的名字一样,绝对的刚直正派,经常向朱元璋直言不讳地进谏。

皇上也是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曾秉正的逆耳忠言惹恼了朱元璋,被朱元璋革职了。

曾秉正是江西人,丢了饭碗后,只好灰溜溜地从京城回老家。

问题来了,他没有路费!

堂堂正三品的京官,一直奉公守法,没有其他灰色收入,依靠微薄的工资,仅仅能维持日常生活,不挨饿挨冻而已,没有任何结余。

现在,突然要赶远路,没有多余银子。怎么办?曾秉正将目光看向了年仅4岁的小女儿……

不知道他把小女儿卖给了谁,是卖做婢女了,还是做了童养媳,甚至被卖到了窑子里。

也不知道他当时的心情如何,不过……看着粉雕玉琢的亲生骨肉,哭得撕心裂肺,像个货物一样被拉扯走,他肯定是高兴不起来吧……

谁也没想到,曾秉正的厄运还不止于此。

朱元璋听到此事后,他盛怒,不仅没有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官员过于苛刻,发的工资太低,还迁怒于曾秉正,叫人把他阉割掉了。

史书记载,曾秉正受到了宫刑之后,“不知所终”。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

大明刚刚建国,国家的经济实力没有那么雄厚。

只能给官员这么高的工资。

而这样的工资,也足够官员们养家了。

你们要是再贪,就怨不得我了。

可事实上,国家的情况真是这样子的吗?

……

显然不是。

虽然,朱元璋给普通官员的俸禄标准有些“苛刻”,但是对另一群人却十分大方。

首先是功臣群体。

为朱元璋打江山的那批元老几乎都得到了优待,他们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待遇更是远远高于普通官员。韩国公李善长的俸禄是每年4000石;中山侯汤和的俸禄是1500石,之后涨到3000石;建国后,大将蓝玉因为战功,俸禄被提到3000石。

而且对于这些功臣名将来说,俸禄只是收入的一部分。

他们还有大量的福利收入:立功之后的奖金、皇帝赏赐的府宅、封田(多在富庶之地)。

这些收入加起来已经不菲,更不用说有些人还会依仗身份,“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获得更多的“非法”收入。

(最开始,朱元璋甚至对这些情况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在朱元璋的分配体系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朱元璋的子嗣们。

朱元璋开国后,制定了藩王政策,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每年从国库给他们拨钱拨物,作为供养。

藩王在封地不用交税,还能领取高额的俸禄,据说年薪能达到上万石。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获得大量的物资支持:牛马、布匹、茶叶等。另外,藩王的后代也由朝廷供养,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俸禄。生孩子也能赚钱,于是这些宗室“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多生儿子)”。

有比较才有高下之分。朱元璋抠门儿吗?对此,受到“厚待”的宗室贵族和受到“苛待”的官员一定会有不同的回答。

本以为朱元璋时代的低工资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好转、国力提升,提高待遇也会势在必行。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随着洪武二十年制定的禄制成为定制,洪武时期竟然成了有明一朝工资水平最高的一段时间。

朱元璋死后,明代俸禄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低。

导致工资降低的原因五花八门:粮食不够、其他方式(钞票、银子、粮食、布匹)来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朝廷降薪、欠薪、扣薪、拖薪……明朝后期,官员的实际到手工资甚至只有名义工资的很小一部分。

尤其是用于支付工资的大明宝钞,这种纸币在后来由于大幅度的滥发,便迅速贬值,变得一文不值。

但官员们的工资,就遭了老大鼻子罪了。

而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制度也几乎吃空、拖垮了明朝的国库。为了得到更多的俸禄补贴,朱家后代越生越多。

据说,到明朝末年时,朱元璋的子孙已经有近一百万人。

那时,举全天下之力都难以满足这些富贵闲人的需求了,官员们的工资更是无处可发。

……

而这些普通官员们更受罪的是。

那就是考核。

官员们生病,请假,迟到,早退,以及办事不力和业绩不达标,亦或者是犯了小错。

都会遭到各种程度的扣工资。

国家显然也并不是发不起高工资,毕竟开国功臣和皇子皇孙们的天价俸禄就摆在那里。

而官员们的工资如此之低。

纯粹是朱元璋要变着法子,要折腾这些官员。

毕竟童年被贪官折磨的阴影,压根就无法在朱元璋内心里,扫荡一空。

风水轮流转到了,他做皇帝了。

那还不得可劲折腾这些官员?!

……

一想到要去见这个嗜杀而又冷酷的皇帝朱元璋。

张丹青便不由得有些忧心忡忡。

这可是一个包容心不怎么强的皇帝。

他的那个心眼呀……

偏偏还没出说理。

见这样一个帝王,显然风险大过机遇。

一想到这,张丹青遍布有的直皱眉头。

骑在马背上,低头沉思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