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 > 第339章

第339章

再更换掉老将耿炳文之后,备受建文皇帝朱允文信任的李锦龙便开始粉墨登场,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曹国公,李锦荣究竟是个什么货色?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燕王朱棣,骑在高头大马上听到了朝廷换将的消息,而且还是自己的老熟人,李锦龙之后,惊讶的目瞪口呆,没有人比他更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国人很喜欢调侃,并且经常用说反话的方式来幽默的表达对一个人的嘲讽,对于大明屡战屡败的废物将军李景隆,“大明战神”这个称号无疑是最大的羞辱了。

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是因为他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因而得此誉称吗?李景隆,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但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是自负妄为,胆小怕事,毫无领兵之才,由于逢战必败因此被讽刺笑称“大明战神”,网友纷纷惊呼高端黑。

李景隆承袭了其父的爵位,却丝毫没有继承其父李文忠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了解兵法,掌兵却不会用兵,带军却不会打仗,屡败屡战,最终拜于朱棣靖难之战,南京陷落。

着名的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曾跟随舅舅朱元璋四处征战,协助他打天下,成为一代开国功臣,被赐封为曹国公。而李景隆正是李文忠之子,即朱元璋的外甥孙。

李景隆,小名九江,继承了父亲的曹公之位,由于其父的名声与威望,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一上位,他便得到重任,曾于都督府管辖军事,官位最高时升至太子太傅。

但李景隆为人并无才能,在官位上吃闲饭,被讥称为白面书生。

靖难之战时,李允炆撤下大将耿炳文,命令李景隆担任将军带兵与燕王抗敌。谁知李景隆为人自负,毫不把老将放在眼里,不懂得用人,最终大败而归。

李允炆过于信任李景隆,自以为其兵败归咎于将士不足,于是赋予其大军令其再次上前线,谁知李景隆屡战屡败,最终降燕,失守南京。

朱棣上位后,重用降臣李景隆,但最终由于群臣不满,将其弹劾,软禁在家中,连续十日不进食还未能死,大致在永乐末年离世。

除大明战神外,李景隆还有一个称呼,即“运输大队长”,这又是个什么职位呢?

李景怎么说也是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隆,高位官职予以加封,可惜李景隆没能负起他的优待与厚望。此时燕王起兵发动叛乱,欲谋权篡位。可惜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朱棣来势汹汹,起兵不久便扫荡了北平外围。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耿炳文出兵,谁知首战不利,被敌军偷袭大败,建文帝大怒,使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对抗燕军。

李景隆本是膏粱子弟,不仅不懂带兵还不懂谦虚,既无谋略也不骁勇,为人嚣张自负、急于求成又胆小羸弱,甚至将军中的有用之人全部替换下来。起初朱棣听闻李景隆的作战部署便心生欢喜,令属下只守不攻。李景隆见状便长驱直入,见卢沟桥都无人驻守更是得意忘形,不料此时便中了朱棣的埋伏,城内有严密部署,其屡屡攻城皆被击退,永平未能拿下。

随后,朱棣拿下大宁进攻李景隆,吓得李景隆连夜潜逃,丢兵弃粮。此后,朱棣一举反攻,李景隆带兵北伐逢战必败,一退再退,最终还京。

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门投降相迎,最终朱棣即位,李景隆任朝中大官,后被群臣弹劾罢官。

李景隆身为建文帝钦点的大将军,平定叛乱时其兵力远远超过燕军,但他屡战屡败,被戏称“燕军运输大队长”,喻指其逢战必败,每每潜逃为燕军送兵,更被奚落成叛徒,可见其人废柴之至。

李景隆,自靖难之战后,其战无不败、临危逃难、开城迎敌、投降做官的一系列举动使其被讽刺为“大明战神”,更因其逢战必流失一大批军队被敌军所劫,因而被挖苦为燕军的“运输大队长”、朱棣赢得靖难之战的首席大功臣,那么李景隆真的是燕王卧底吗?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而李景隆正是堂堂的虎门将子出身,由于其父的开国威名,他一继任曹公之位,便受到了皇上的极大信任与赏识,即便本人丝毫未做出什么贡献也肩负重职。朱棣发动靖难之战时,耿炳文首战不捷便被朱允炆撤下,令李景隆担任将军带兵与燕王抗敌。谁知李景隆为人自负,又丝毫不懂用兵,不把老将放在眼里,撤下良将,没有谋略,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最终大败而归。

朱棣为人深谋远虑,他深知李景隆的实力,因此在得知对方战略部署时便心生暗喜,懂得以守为进,守株待兔最终攻其不备,一举击溃。其实朱允炆的战败是必然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李景隆,李景隆只是导致战败的直接因素,由于先帝诛杀功臣,此时朝中已无可用之将,因此朱允炆的不具识人眼力属无奈之举,但换下耿炳文也是战败原因之一。

但想必李景隆定然不是什么卧底,他不过是实实在在的纯废柴,既无智谋也不骁勇,不善带兵打仗又胆小怕事,因此使得燕军几乎不费什么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成功。

其实这家伙的上位和出圈,朱元璋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朱元璋在登上帝位之后,便开始大肆的屠杀功臣,逐渐衰老而甘毕自用的他,晚年的猜疑心理非常严重,和的大臣和大将都有些让他信不过,而这种老年的思想,让他更加亲近自己人,而这些自己人一来是他的儿子,还有一类人就是他的养子的后辈,李锦龙也恰恰是这一类人,更重要的是,李锦荣的父亲李文忠偏偏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将,多年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可能是爱屋及乌的缘故,朱元璋对这个生的高大威武且有些帅气的李锦荣非常的信任和重视,嘉善李金龙出生富贵之家,这个人口才也非常了得,上谈兵的理论功夫也经常赢得朱元璋的喝彩。到了建文帝的时期,这份出圈和信任,便立刻转化为权力的交接。

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将领,这些人在战场上以一敌百,所向披靡,很多都是依靠自己的军功加官进爵的,而人们也喜欢称这些百战百胜的将军们为“战神”。而在明朝也有位另类“战神”,他不是百战百胜,而是屡战屡败。但奇怪的是,他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官位却越做越高,朱棣更是将其列为靖难诸功臣之首,这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的这位奇特的将军,就是明朝的李景隆。说起李景隆,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的父亲可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开国六王之一的李文忠。这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十二岁丧母亲,其父亲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两年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之后李文忠就一直留在舅舅身边,并作了朱元璋的养子,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李文忠成为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朱元璋宠信,并被封为曹国公。其死后,被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诸功臣第三位。

所谓“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所以朱元璋对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也十分看重,加上受其父影响,李景隆又自幼熟读兵书、举止雍容、仪表不凡,所以朱元璋经常对其委以重任,时常派其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还曾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明史·李景隆传》。李文忠去世后,李景隆也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曹国公。

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后,这位皇帝对李景隆更是信任有加,视为心腹。建文帝在实行削藩政策时,有人告发周王朱橚欲谋反,建文帝便派李景隆去查抄了周王府,李景隆不辱使命,将周王全家抓回南京,废为庶人。“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见亲任,尝被命执周王橚”《明史·李景隆传》。

至此,李景隆大有其父风范,但后面发生的事,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一开始,是老将耿炳文率军北伐,不成想,兵败于真定。于是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下,让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并赐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可以说是对李景隆极为器重,让其统领五十万大军北伐出战。

起初,朱棣听说是李景隆带队,大喜!“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明史?李景隆传》,非常轻视李景隆,所以只命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自己却带领大部队驰援永平,后又奔袭大宁,而李景隆到达北平后直接率军把北平团团围住。期间李景隆给朱棣来了一次“神助攻”,就在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之际,却被李景隆招回,以致功败垂成。这给了朱棣喘息之机,朱棣立即率师回巢,会战李景隆在于郑村坝。李景隆大败,抛弃所有物资,连夜撤回德州,准备来年再战。

建文二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出紫荆关前去援救,但此时燕军早已班师回朝,李景隆无功而返。面对李景隆的几次失败,建文帝不但没有问责,反倒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的原因,是因为他手上的权柄太轻,所以建文帝再次授予李景隆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并再次凑足60万大军交给他。建文帝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再次打了脸。同年四月,李景隆率领的60万大军再次被燕军击败,只得抛弃全部辎重,撤回德州,不久又退至济南。此战直接改变了南军和北军的攻守之势,此战过后,朝廷再也没有能力组织一支大部队,也没能力发起一次像样的攻击,反倒是北军频频进攻,直接威胁着京城。

兵败之后,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南京,众官员以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为由弹劾他,按罪应予诛杀,以谢天下。建文帝对此一概不听,宽恕了李景隆,并依然非常信任他。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大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建文帝建文帝先后派李景隆、谷王朱橞去朱棣军中议和。义和失败后,建文帝居然派朱橞与李景隆负责防守金川门,此门在“宝葫芦”形南京城墙的顶口,位于神策门和钟阜门之间,面对长江,最为冲要。而当朱橞、李景隆登城俯瞰燕王麾盖时,便立即打开金川门城门迎接燕军入城,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就攻克南京,京师遂陷落。此时“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朱棣称帝后,立即封赏功臣,当时战功最高的为丘福,他的封赏是“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明史·丘福传》)。而朱棣对李景隆的赏赐则是以“默相事机之功”为由“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明史·李景隆传》)。

在这里分析下,特进光禄大夫比特进荣禄大夫都是正一品的官阶,但“光禄大夫”比“荣禄大夫”要更高一些和尊贵一些;柱国为勋官称号,而古代又以左为尊,所以李景隆的左柱国高于丘福的右柱国。另外,李景隆的俸禄也远比丘福要高,并且在朝廷议事时,“景隆犹以班首主议”。所以,朱棣在封赏靖难功臣时,李景隆实是被排在靖难之臣之首,而理由就是“默相事机”,这就很有意思了。

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对有功大将清除的也差不多了,像徐达这样顶尖的更是没有了,朝中职位最高的两个武官就是李景隆和徐辉祖。而徐辉祖有个致命点,那就会他的姐姐是朱棣的王妃,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就凭这点,朱允炆绝不会让其带兵平叛。

其次,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都想着“虎父无犬子”,且忠良之后容易受人尊敬。而且李景隆的高军阶是朱元璋给的,有这两个牛人做背书,李景隆自然而然就被推上去了。

虽然说,李景隆担任过太子太傅,所以朱允炆和他的关系走得很近,可以说是其最为信任的人了。

朱棣重用李景隆,就很容易理解了。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虽然是朱允炆的人,但他却没少“神助攻”燕军,并直接葬送了建文帝的大部分的有生力量,最后更是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从这方面说,李景隆对于朱棣却是一大功臣。

李景隆宛如就是朱棣的间谍,否则,朱棣怎会以“默相事机之功”重赏李景隆,而且在义和之事后,李景隆就连像样的抵抗都懒得装了,直接打开金川门,让朱棣兵不血刃就拿下南京,这很难说不是商量好的。此后从李景隆“居功自傲”、“骄横跋扈”的表现来看,似乎也可以坐实这点。

李景隆自朱棣发动靖难之战后,因其战无不败、临阵脱逃、开门迎敌、投降做官的一系列行为被世人讽刺为“大明战神”,更因其每次作战必流失一大批物资和军队被燕军所劫,因而又被挖苦为燕军的“运输大队长”,终因此,赢得了靖难之战的首席大功臣。

听到了这么个蠢哥们,居然担任了统兵大将,朱棣的心情非常的好,甚至忍不住的仰天长叹起来,毕竟知兵的朱棣,了解这哥们的底细和实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