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昭告天下!怒发冲冠!
大势已定,七皇子无力回天,只能用玉玺在武景帝的罪己诏上盖上印章。
当日下午,无数檄文从京城快马加鞭,传送整个大武天下。
京城内外的布告栏上,也张贴出了告示,吸引了不少百姓围观。
“张贴皇榜了吗?怎么这么多人?”
“不是皇榜,是陛下的罪己诏!”
“罪己诏?啥是罪己诏啊?”
“就是陛下犯了大错,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发布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陛下乃是一国之君,当朝天子,又岂会犯错?”
围聚的百姓越来越多,探着脖子张望,一些不识字的莽汉吆喝着让识字的念出来给大家听。
靠前的几名儒生便担起了这个重任。
但是,当他们读到一半,一股怒火直冲发冠,忍不住喝骂起来:“暴君!昏君!”
“东苍城三十九万百姓啊,就这么被他屠杀了?那可是他的子民!他的百姓啊!”
“纵观历史数百年,都从未出过如此骇人听闻的暴行!大武要亡啊!”
“这个暴君,老子要去杀了他!”
罪己诏甚至都未读完,便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无数百姓,武夫,儒生都怒发冲冠,甚至有的想要去皇宫为东苍城讨个公道,但最终还是被京城禁卫镇压下来。
百姓对于官兵,天生就有一种畏惧,对武景帝的骂声渐渐减少。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嘴上不说,不代表心里不骂,武景帝的威严在一天之内,直接跌落至谷底。
普通百姓还好封口,但那些读书人有的是傲骨,武夫混迹草莽之间,对朝廷的威严本就不屑,闹得更加厉害。
而且读书人骂起人来,花样都不带重的,武夫骂起人来,没有一个字不带脏的,几乎是从武景帝,一直骂到文武百官,连皇宫内的狗都没放过。
“亡国之兆!这是亡国之兆!难道陛下要步大夏皇朝,二世而亡吗?”
“如此昏君,也幸好满朝诸公都是读书人,让陛下下了罪己诏,否则东苍城三十九万百姓就要冤死,还是我等读书人有嵴梁!”
“壮哉我儒家!遇到如此丧尽天良之事,也只有我儒家才能力挽狂澜!”
国子监的读书人齐聚一堂,喝骂声和赞扬声此起彼伏。
但江湖武夫却不愿意了。
“什么靠你们儒家力挽狂澜?昨夜你知道和大蛇对峙的是谁吗?那是武当的小师叔!我今早亲眼所见,武当小师叔入宫了,这才有了陛下的罪己诏!”
“要我说,力挽狂澜的,当是武当小师叔,当是我江湖武夫才对!”
昨夜有人御剑月下斩白蟒,这是京城百姓都亲眼所见。
而江湖武夫自然是一眼就认出了那人是武当小师叔陆尘,也将此事和武景帝的罪己诏联系到了一起。
……
东宫。
七皇子全身筋脉尽断,重伤在床,面无血色。
“京城……怎么样了?”他在小太监的搀扶下,强行坐起身来,虚弱问道。
“殿下,京城乱套了,那些百姓吵嚷着要来皇宫前抗议,如今御林军都已经出去镇压了。”
“还有……还有……”
小太监说道最后,有些犹豫,不敢直言。
“说……咳咳咳……”七皇子沙哑道,似乎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开始剧烈咳嗽起来。
“国子监和那些江湖武夫吵得最凶,御林军也压不下来,百官也不断上书,御书房的奏折已经堆积成山了。”
小太监弱弱道。
闻言,七皇子气急攻心,一口逆血喷出。
读书人的嘴,是最难封住的,比起武夫的刀,儒家的笔更让朝廷害怕。
即便他早预料到罪己诏昭告天下后的后果,但仍旧比他想象中更糟糕。
连天子脚下都是这般,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大武皇室的威严,将要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殿下,还有一事。”
小太监看到七皇子吐血,小心翼翼道:“江湖武夫和国子监的读书人在为到底是儒家主导了此事,还是江湖主导了此事争论不休,殿下是否能以此做文章,转移百姓的注意力?”
儒家一直看不起混迹草莽间,胸无点墨的江湖武夫,而江湖武夫也看不起高坐庙堂,指点江山的读书人。
这的确是一个极有话题的论点。
七皇子叹息一声,罪己诏已经昭告天下,屠城之事也公之于众,局面已经是最坏了,倒是可以尝试一番。
“着人去安排,挑起儒家和江湖间的恩怨!”七皇子吩咐道。
接下来两天,京城内传出两道风,一道是称颂儒家傲骨,一道是称颂江湖武夫的侠气。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换源app,.huanyuanapp 安装最新版。】
而寻常百姓是最喜凑热闹的,也加入了讨论之中。
儒家坚称是读书人把此事闹得天翻地覆,与陛下硬抗,才致使其下罪己诏。
江湖武夫坚称是武当小师叔只身入皇宫,行大义之举,才让陛下立下了罪己诏。
两方争论不休,险些打起来。
而京城百姓的注意力,也的确被转移。
而就在此时,一道请帖从太平书院送出。
儒圣邀请武当小师叔入太平书院,以感谢其为东苍城三十九万百姓伸冤之事。
这道请帖,给江湖儒家之争直接盖棺定论。
不止是儒圣,就连当朝首辅齐天心,六部尚书等百官也接连发出请帖,想邀武当小师叔一见,表达感谢。
整个京城瞬间炸开过来。
原来揭穿武景帝屠城罪行的,竟真的是武当小师叔!
而儒圣和百官的请帖,让儒家和江湖武夫都冷静下来。
虽然武景帝下了罪己诏,承认了屠城之事,没有让那三十九万百姓含冤而死,但这件事本身仍旧是黑色悲剧,不值得兴奋,更不值得当做谈资,来互相攻击对方。
儒圣和百官点醒了他们。
当日,陆尘入太平书院,去见儒圣,江湖武夫和儒家都汇聚于书院外,想要见一见这位武当小师叔。
太平书院并不在京城,而在郊外六十里外太平山。
太平山原本不叫太平山,具体名字无从考究,但自从儒圣在此地设立书院后,这座山便改名为“太平山”。
“太平”之名,取自大周末年一位大儒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