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三路进军
邺城,左将军府。
于府门前,刘备伸出异于常人的手臂,向来访的宾客示意道:“长公子,请。”
作为登门客的长公子袁谭,对上宇内知名的刘备,他的语气略带恭敬,拱手俯身致礼道:“玄德公。”
无怪乎袁谭以长公子之尊,却是对作为客将的刘备态度恭敬、礼数周全,盖因刘备在豫州刺史的任上,向朝廷举荐了他为茂才,刘备即是他的举主,他自当礼敬。
其次袁绍晋升为魏公,嗣君之位悬而未决,袁谭有意拉拢举荐自己为茂才的刘备,壮大己方的势力,为博得嗣君之位多上一二分胜机。
也因此,袁谭和刘备同行入府时,他的身形较刘备慢了半个身位,做出了一副礼敬非常的模样。
入得府内,分主宾坐定,袁谭也不废话,他开门见山的向刘备道明了来意:“家父不日就将引军南下,玄德公可是知否?”
刘备摇了摇头,表示他不知情:“向者见邺中人马往来,辎重运输,只道今岁魏公将有大手笔的动作,却是不知兵向何方……现听公子所言,不意竟是将大军南下。”
作为客将,又在围剿张燕、公孙续的行动中有徇私的嫌疑,是故刘备未能加入到幕府的核心会议中,他也就对袁绍整顿兵马、囤积粮草的行为不甚了了。
只是刘备言他不知道袁军是打算南下,却是一句遮掩的话,他身为一名老兵,依着局势进行揣摩,又有私底下的关系,三五日前就知晓了袁绍今岁动兵的方向。
而今刘备假作不知,只为给袁谭一个表现关系亲密的机会。
果然,袁谭面露揪然之色道:“玄德公竟是不知!这府内的主簿如何不通传消息,当真是可恶。”
主簿典掌机密,文书、消息往来通常都需要经过主簿,而今刘备对幕府的动向一无所知,袁谭自然而然的将罪责推到了幕府的主簿身上,责怪主簿没有把消息传达给刘备。
一声甩锅后,袁谭歉然一声道:“玄德公,待我回去上告家父,好生训斥一二主簿。”
“这倒不必。”刘备摆了摆手,似是不以为意道:“备为客将,有些机密不合备知晓,不然若是有所泄露,倒是备的不是了。”
“且不说这个。”刘备不给袁谭接话的机会,撇过自家在袁绍处不受信重这件事,他向袁谭发出祝语:“大军南下中原,讨伐曹贼,匡扶汉室,襄佐天子,公子必然置身其中,当有所展翅。”
袁谭强自矜持,但面上还是露出了喜色,他谦逊道:“曹孟德挟持天子,把控朝廷,残害忠良,人神共愤,家父因衣带诏之故讨之,实乃是为天子、为朝廷、为士民出头……而谭能跻身其中,做点符合道义的事情,这是谭的幸事,却是谈不上什么展翅不展翅的。”
一言至此,袁谭面色郑重,拱手言道:“此次大军南下,家父的意思是兵分三路,河内为右路、青州为左路,家父自统中路……谭不才,受家父之命统左路人马万余,由青州以向徐、豫之地,攻曹孟德之左翼。”
“素闻玄德公有文武之才,三弟张益德有万夫不当之勇,此外玄德公旧日曾历任徐州牧、豫州刺史,对徐州、豫州的地理人情想必知之甚悉,是故谭今日登门,但求得玄德公与我同行。”
刘备避席道:“备为客将,自当为魏公效力,而公子为魏公长子,既有所请,备当从之……只是此事尚需上禀魏公,备也好名正言顺随公子同行。”
袁谭面色轻松,他应许道:“此小事尔,就由谭向家父请之。”
此处袁谭说是回头去请求袁绍,将刘备置于自己这一路人马中,实际上在登门前,他就向袁绍申请好了,袁绍已经答应让刘备随他一起攻打徐州、豫州。
至于这里袁谭为何不说穿,盖因他想给刘备一个好印象,摆露出他见重刘备的意见和看法,也即是他见重刘备这个人,所以没有说他是先斩而后奏。
“说来曹孟德委任青徐之地给了泰山诸将,分琅邪、东海、北海设城阳、利城、昌虑三郡,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为利城太守、尹礼为东莞太守、孙观为北海相、孙康为城阳太守,而曹孟德一无所预,既不留兵,也不置吏。”
“而谭兵锋所向,以泰山、琅琊为先,此辈泰山诸将,玄德公可有所了解。”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袁谭作为一路主帅,他打算先了解一二关于泰山诸将的信息,做到料敌于先,好在攻略徐州时可以占到上风。
而袁谭的咨询对象,便是眼前的刘备,刘备昔日为徐州牧,和臧霸、孙观等泰山诸将打过交道,对泰山诸将应当是有所了解的。
刘备没有让袁谭失望,他不暇思虑,给出了他的个人看法:“泰山诸将,以臧霸为首,臧霸为人,有古仁人之风,昔日曹操麾下叛将徐翕、毛晖二人,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后曹操向臧霸索之,臧霸以道义之故拒绝了曹操,其人不畏强逼,但以道义为先,是故臧霸甚得所部人马拥戴,又得泰山诸将拥护,万不可小觑。”
“臧霸之下,以孙观为其次,孙观武艺高强、骁锐无当,每战常常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不避箭矢,忘乎自身,若是对阵其人,当尤为小心……至于吴敦、尹礼之徒,中人之才也。”
袁谭沉思一二后道:“如玄德公所言,泰山诸将,有德行兼备者,又有能为军中上将者,却是不知能否为我所用?”
他起了招揽臧霸、孙观的心思,若是臧霸和孙观等泰山诸将,这些地方实力派能效命于他,他争夺嗣君之位的把握又大了一分,此外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上乘之法。
刘备沉吟片刻,而后他摇了摇头道:“此辈泰山诸将,多为志士,即为曹孟德所亲信和见重,委之以青徐之地,其心难以动摇,恐是难以招诱,不过也可以一试,说不得彼辈愿意弃暗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