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二章 缺乏人才
在定都长安之后,刘玄开始大肆分封诸王。
无论是刘家族人,还是外姓功臣,都慷慨地赐予王爵。
然而,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不仅违反了祖训,更让王爵变得泛滥而贬值。
刘玄一口气封了十四个异姓王,这种做法无疑暴露了更始政权的软弱和无力。
这些被封的王们,虽然名义上尊刘玄为帝,但实际上各自为政,形成了一股股独立的势力。
他们并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更谈不上团结一致。
刘玄作为皇帝,对这些王们的管理也是力不从心。
虽然名义上是老大,但实际上对这些王们的行为却束手无策。
更始政权在关中之外的地方,基本上无法汲取任何战略资源。
各地的军阀和豪族,如刘永在梁地称霸,朱鲔、李轶在洛阳手握三十万兵,鲍永、田邑在并州雄踞一方。
他们虽然名义上听从刘玄的号令,但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对更始政权并无多少忠诚可言。
当赤眉军杀过来时,这些军阀和豪族并没有给予更始政权任何实质性的支援。
刘玄本人既没有筑墙积粮以巩固政权基础,也没有励精图治以提升国家实力。
相反,他沉迷于各种庆祝派对和淫乱奢靡之事中无法自拔。
他的老丈人赵萌更是把厨子都封了官,这种荒唐的做法无疑让更始政权的统治更加脆弱。
综上所述,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更始政权实际上已经虚弱不堪。
刘玄的荒淫无度和政治上的无能,注定了更始政权被消灭的最终结局。
再看消灭更始政权的赤眉军,同样并非励精图治之辈。
他们虽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在政治和治理方面却显得相当无能。
这也再次证明了,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的道理。
赤眉军从公元18年起义,短短几年间就成为山东地区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
他们曾打残王莽的十多万大军,更以三十万之众投诚更始政权。
然而,这样一股强大的力量,却被刘玄等人无视。
最终导致樊崇等领袖愤怒回归大本营,重新聚集力量。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赤眉军在黄河南岸驻扎一年多,却未见有何积极行动。
他们既未扩大地盘,也未输出影响力,更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行政力量。
与此同时,他们的山东老家也被琅琊大豪族张步逐渐吞并。
这样的局面,实在令人惋惜。
相比之下,刘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经历了从光杆司令到头号通缉犯,
再到吹响反攻号角,逆转伪政权,
最终收编几十万铜马军成为河北老大的传奇历程。
这样的成就,无疑彰显了刘秀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
赤眉军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缺乏人才。
农民起义的成功率之所以极低,正是因为人才这一关难以逾越。
(两千多年来,仅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成功跨越了这一障碍,
但他们所拥有的人才素质却是历史罕见的。
因此,不能将他们的成功视为正常案例。)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政权通过武力成功控制某个地区后,通常需要遵循三个核心步骤来巩固其统治: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土地面积与肥沃程度、农作物收成情况,以及山泽和盐业的产出。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地方资源和潜在税收至关重要。
try{ggauto();} catch(ex){}
其次,政权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行政体系,确保民众能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与工作。
这样的体系不仅要能让百姓在规定的时限内按时交税,而且要让他们在被征税时心甘情愿,无怨无言。
最后,除了税收,政权还需有能力组织起适龄的壮丁,以备不时之需,随时能奔赴前线参与战斗。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不同势力的资源汲取与组织能力便可见一斑。
一个优秀的政权能够持续不断地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持。
而一个较差的政权则可能导致士兵们缺乏给养,进而影响其战斗力。
要实现这一高效的行政体系,关键在于人才。
然而,这对于赤眉军来说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赤眉军成员多是由朴实粗犷的农民和流民组成。
他们往往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组织。
因此,每当他们占领一个新的地方,那里就会像是遭受了一场蝗灾般的掠夺。
到了公元25年,黄河南岸的资源已被他们耗尽,赤眉军开始寻求新的目标。
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绿林军曾经的根据地——富饶的南阳郡。
这不仅是因为南阳的财富吸引了他们,也带有一种报复的意味:
“当年你们看不起我们,如今我们要让你们看看我们的力量。”
在樊崇和逄安的率领下,赤眉军先是占领了长社(今HEN省长葛市),随后又攻下了南阳的首府宛城。
同时,徐宣和谢禄率领的另一支部队也成功占领了阳翟(今HEN省禹州市)和梁县(今HEN省汝州市)。
宛王刘赐在赤眉军的攻势下迅速败退。
赤眉军再次证明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无敌威力。
然而,在成功占领南阳和颍川之后,他们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那便是军心开始动摇。
长时间的征战让士兵们开始怀念家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家七八年。
抛家舍业却仍未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
这种思乡之情导致了士兵们对战斗的厌倦,他们开始感到忧愁和不安,甚至在夜晚偷偷哭泣。
大批士兵开始请求返回山东老家,这使得赤眉军的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
面对士兵们日益增长的思乡之情和军心的动摇。
赤眉军的首领们,如樊崇等大哥级人物,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重要决策。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旦让大军返回山东,这庞大的队伍必然会解散。
士兵们将各回各家,再想要重新聚集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就难上加难了。
那么,他们的领导地位、他们的雄心壮志,又该如何实现呢?
在紧急商议之后,樊崇等人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
“不能回山东,而是继续向西行进,目标直指刘玄的老巢——长安!”
他们计划取而代之,成为那里的新主人。
而且,这样也能让队伍离山东尽可能远,断了士兵们回乡的念头。
决策既定,赤眉大军在樊崇、徐宣等人的引领下,开始浩浩荡荡地西行。
为了更有效地进攻,赤眉军决定兵分两路。
一路由徐宣等人率领,他们将通过陆浑关,直扑关中地区。
另一路则由樊崇、逄安亲自带领,他们将通过武关,前往函谷关与徐宣的部队会合。
一场大戏,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