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荆灭蜀
解除了潜在的威胁,稍事休养生息,赵匡胤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作为一代开国之主,统一天下势在必行,在经过周密论证后,赵匡胤定下来统一战争的框架: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对北方的辽国和北汉采取守势,先攻取南方最弱的荆湖地区,再攻取后蜀、南汉、南唐和吴越。
战争不能师出无名,正当赵匡胤苦于无处下手之时,送枕头的来了。
建隆三年十二月,湖南地方割据势力武平节度使辖区发生内乱,部将乘节度使周行逢病重期间起兵反叛,周行逢病死后儿子周保权接班,向北宋求援,正中赵匡胤下怀,赵匡胤决定借此机会拿下整个湖南。
托了杯酒释兵权的福,当年最能打的四个大佬已经被赵匡胤搞掉了,大佬不在了,那就用二佬。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正月,北宋大将慕容延钊,李处耘领兵出征湖南帮助武平节度使叛乱。
慕容延钊,履历与石守信高怀德们类似,也是从后周一路身经百战的名将,但与石守信等人不同的是,慕容延钊并非后周军方核心人物。换句话说,慕容延钊威信比不过其他几个大佬,差一个数量级,这样的将领是赵匡胤喜欢的-能打胜仗用起来省心、构不成威胁用起来放心。
李处耘,后周期间常年在河北藩镇驻守防备契丹。后来柴荣把李处耘安排到了赵匡胤麾下,跟着赵匡胤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是赵匡胤绝对的亲信加嫡系,但在此之前从未担任过方面军的高级统帅,出征湖南任宋军监军,辅佐慕容延钊。
刚一出发没多久周保权便已平定叛乱,连忙上书赵匡胤罢兵,赵匡胤不予理会,大军继续前进,路过荆南节度使治所荆南府(现湖北江陵县),节度使高继冲心惊胆战的好生招待,给宋军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军需。
慕容延钊大军吃饱喝足,毫无要走的意思,高继冲来到城中一看,宋军已经沿街列阵控制住了荆南城中所有交通要道,就连城中府库也被宋军控制。看到这架势高继冲也明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算是没了,只好顺势归附。
拿下荆南后,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慕容延钊率领攻打岳州,另一路由李处耘率领攻打藩镇治所朗州。慕容延钊在三江口(今岳阳县北)击败武平主力,攻占岳州,之后向朗州奔袭。李处耘在朗州城外遭遇武平军队,敌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李处耘俘获大量俘虏。
接下来李处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举动,他从俘虏中选出了一部分身体肥胖的,给全军分吃掉了。
这就让人很难接受了,俗话说两军对阵不杀俘虏,北宋新建未久,正是立德的重要时刻,宋军南征的一路也并非军粮短期,这时候还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去威慑敌人未免太过残忍。
但无论如何宋军已经战胜敌人,三月初十,慕容延钊率大军攻入朗州,宋军俘获周保权及其家属,湖南平定。
至此,北宋触角深入进南中国,从湖南向四方可直接到达当时的后蜀、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北宋统一的步伐正在逐步前进。
顺便说一句,此战过后宋军统帅回京述职,李处耘因为杀降被问罪,之后又因为与慕容延钊不和互相指责而被贬,三年后死于贬谪地。
离地三尺有神明,李处耘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他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北宋的一颗将星,多年以后,这颗将星征契丹,战西夏,为宋朝立下了远超其父亲的赫赫战功,保卫了无数芸芸众生,他的名字叫李继隆。
赵匡胤是个雷厉风行的皇帝,统一的事业既然已经开始就不能有任何阻碍,三月平定湖南,四月开始造船兼习水军。乾德二年正月,原后周三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正式退休,赵匡胤的头号亲信赵普接任相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国二佬李崇矩接任赵普的枢密使,至此,北宋的军政大权彻底统一到赵匡胤手中,国家机器开始全力运转。
说到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承袭后周又有所改进,后周三相退休后,赵匡胤考虑到后周时期宰相权力过大,朝堂上有时候还要皇帝以礼相待妨碍皇权,决定不再设宰相。但宰相之名不设,统领百官的人毕竟还要有个名号,北宋承袭三省六部制,但政治中枢的中书省门下省已经合署办公多年,中书门下的头目就叫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方便以后就简称为“同平章事”。同平章事一般为二人,从一品,在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二到三人,正二品。
这是中书门下的宰执配置,中书门下宋代简称中书,办公的地方又叫政事堂,号称东府,抓政治,与其对应的是西府,即枢密院,抓军事。枢密院设枢密使一人枢密副使二人,枢密使从一品,枢密副使正二品。由于宋朝极度重视文官,所以总领军事的枢密院顶级大佬基本都是文官出身,中书和枢密院两府顶级大佬就这么几个坑位,所以经常出现两府的大佬互相提拔到对方那里去的。
有宋一代战事频繁,枢密院的地位极高,同一件事既涉及国内政治经济又涉及军事的情况比比皆是,东西两府经常互相撕逼,尤其是枢密院的头目,面对政事堂的攻击从不示弱,反正大家都是科举考试爬上来的,都是满腹经纶,别看我领军事,朝堂上对喷起来那可是毫不嘴软。
按道理说,作为百官之首的同平章事是两位,即左相和右相,但北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加之赵匡胤个人威信极高,权力集中好办事,在君臣二人的默契之下,北宋之初形成了独特的赵普“独相”的局面。
独相归独相,班子要运行就得有充足的班子成员,就凭赵匡胤和赵普两个人就算是累死也忙不过来,赵普任相没过多久,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任参知政事。
班子都换了自己人了,就可以彻底甩开膀子干了。乾德二年十一月初,北宋以截获后蜀约北汉共同伐宋的蜡书为名,正式下诏伐蜀,兵分两路,北路路由王全斌率领三万大军从凤州(今陕西凤县)向南进攻,东路路由刘光义率两万大军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向西进攻。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光义的东路军中,副将是曹彬。
曹彬,军旅世家,父亲是后周将领。小时候父母给他找了一大堆玩具给他玩,他单单从众多玩具里挑出来打仗用的戈,其他看也不看。长大后器宇轩昂,在后周军中任监军,曹彬有个特点-正直清廉,在后周时期就历次拒绝贿赂,生活朴素。赵匡胤建宋称帝之后原后周的文臣武将纷纷跪舔,曹彬作为后周的宿将却没有主动表态,而是像在后周一样正常的履行职务。
赵匡胤宿知曹彬品行,此次伐蜀曹彬虽只是东路军的副将,却在最后拯救了宋军。
按照配置来说,北路军是主力,北路军的统帅王全斌是当时北宋的一员名将,从后周开始就跟着柴荣经历了多次战争,后来北宋建立后又参与了平定李筠的叛乱,军中威望很高。东路军统帅刘光义履历相仿,也是从后周开始任军职,后来也参与了平定李筠的叛乱。
后蜀这边就有意思了,唯一的名将高彦俦守夔州对抗东路军,当初策划与北汉夹击宋朝的后蜀权臣王昭远亲自统兵北上与宋北路军对决。
说到王昭远,这个人算是后蜀皇帝孟昶“昏庸”的一个实锤,王昭远从小孤苦无依,跟着一个老和尚混日子,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后蜀高祖孟知祥入蜀后曾经召集僧人做法事,王昭远就跟着师父一起去应召,做了几次后孟知祥发现这个孩子聪明伶俐,侍奉师父非常细心周到,正巧当时太子孟昶要开始读书了,缺个伴读书童,孟知祥一合计,就你吧。
命运常常会突然给人准备一份大礼,王昭远显然被这份大礼砸中了。进宫伴读之后,由于从小侍奉师父非常得心应手,王昭远把小太子也侍奉的非常开心,成为了太子的绝对心腹。孟昶即位后就让王昭远做了个卷帘使,卷帘使顾名思义就是在圣驾旁卷珠帘的,兼一些端茶倒水呈递公文的日常事务,相当于贴身助理。后蜀广政十一年,枢密使王处回常年卖官鬻爵贪赃枉法被告发,孟昶不忍杀他,便将其贬官外放。枢密使一职一时空缺出来,孟昶没有安排别人,而是安排了王昭远代行枢密使职权。
王昭远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没人敢惹,只有一个人看出王昭远不行,那就是孟昶的母亲李太后,史书记载,李太后多次告诫孟昶王昭远不堪大用,但孟昶都听不进去。
李太后还告诫孟昶,国家唯一值得重用的将才就是高彦俦,孟昶同样没有听进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昭远是真的不行,高彦俦也真的是国家的忠臣。李太后的眼光非常独到,但如此睿智的人却无力阻止后蜀的灭亡,后来还要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的惨死,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
不管怎样,王昭远还是带着后蜀皇帝孟昶的殷切希望出征了。出征前王大将军搞了把铁如意,自认为挥动起来与诸葛亮相似,他告诉别人,这次出征除了克敌制胜之外,还要率兵出汉中取中原。
能不能取中原不知道,反正中原的北路军马上就要来取他的狗命了。
从十二月份北路军进入蜀境之后,基本上就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一路从陕西中部打到陕西南部,前锋将领史延德率军到了三泉寨(今陕西沔县),正好遇到了蜀军韩保正率领的前锋部队。韩保正对军事显然是个外行,放着好好的关卡不守却在关前列阵迎敌,史延德一看来了道送分题立马冲了上去,蜀军上去就被打懵了,一仗下来一败涂地,三泉关也丢了。宋军乘胜追击,一路攻城拔寨,王昭远一败再败,最后退到了剑门关。
剑门关是蜀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宋蜀两军都非常重视这座雄关,由于王昭远撤退,王全斌大军在关北兵不血刃的拿下来重镇广元,得到了大量粮草辎重,稍作休整之后便向剑门关全军进发。到了剑门关下,这次蜀军学聪明了,不再出关野战,两军隔关对峙,宋军一时无计可施。王全斌找了几个蜀军的降卒问话,得知离关外二十里处有一条小道,小道两岸都有渡口,于是派史延德领偏师从小道进军,约定史延德到达对岸后与主力前后夹击剑门关。谁知王昭远把逃跑精神发挥到了极限,得知史延德率军登岸后不组织蜀军狙击,反而拔腿就跑,剑门关也不要了,王全斌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来剑门关。
接下来的战斗彻底失去了悬念,王全斌率军一路追,王昭远一路跑,一直追到成都东北方不足二百里的东川(今四川三台县),蜀军全军覆没,王昭远和监军赵崇韬被俘。
宋军北路军一路高歌猛进,东路军也没闲着。东路军从归州出发后,水陆并进,蜀军接连败退。一直打到夔州,遇到了蜀军唯一的名将高彦俦。高彦俦率军屯驻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宋军一来高彦俦便安排蜀军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属下看不过去,纷纷嘲讽高彦俦胆小如鼠。高彦俦守城刚没几天,副将和监军便按捺不住,领了数千蜀军出城迎敌,结果蜀军苦战半天被击败,败军往城里退却,守城的蜀军挡都挡不住,宋军趁势杀入白帝城,高彦俦率军与宋军巷战力战不支,最终自焚而死。
高彦俦一死,后蜀便失去了东部的屏障,刘光义的东路军一路打到遂州(今四川遂宁)。
到了这份儿上,后蜀也只能投降了,朝中大臣有不少主张坚壁清野,与宋军血战到底,孟昶鉴于两路蜀军开战以来的投降作风,再战也是徒劳,决定举国投降。
乾德三年正月十九,王全斌率仪仗在成都城外升仙桥接受了孟昶的投降礼,后蜀灭亡。
后蜀虽然灭亡了,蜀地却没消停下来。王全斌的北路军入城之后没几日,刘光义的东路军也入城了,东路军因为曹彬约束部下,军纪严明,北路军受统帅王全斌的影响,匪气浓厚,两支部队入城之后对比鲜明,北路军大肆掳掠,东路军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曹彬多次劝王全斌约束部下,王全斌根本不鸟曹彬。赵匡胤考虑到蜀地新得,没有经历战火,兵员较为充足,便下令从蜀地征召士兵,并且给征召工作拨了专用款,要厚待从征的蜀军。王全斌把这笔军费贪了一部分,蜀军发到手里只剩下一点儿钱,蜀军平时受气,军饷还要受克扣,怨气越来越大,走到绵州就反了。
蜀军一反,蜀地全反,短短几天之内聚众达十万余人,蜀军拥立原后蜀文州(今甘肃文县)刺史全师雄为统帅。王全斌派部下朱光绪前去招抚,结果朱光绪不但没有招抚,反而上去就把人家全师雄全家杀光,把人家女儿纳为小妾。全师雄悲愤交加,攻下彭州,自立为王,建立官署,整个蜀地纷纷前去投靠。
后蜀投降时,赵匡胤考虑到后蜀辖地广阔,州县众多,特意安排了参知政事吕余庆前去坐镇,派中央*****治理地方,可以看出赵匡胤对蜀地的重视。吕余庆出发的时候还一切安好,等到了成都之后蜀地已经完全成了乱世,王全斌对属下管教不力,吕余庆来了之后北路军还在成都城里掳掠,吕余庆到了之后砍了几个北路军的军官才勉强稳住城内局势。
吕余庆在城里救火,王全斌却在城里杀人。蜀地被他逼得全境叛宋之后,成都城里还留有两万七千人的蜀军等待北宋朝廷召唤,王全斌觉得蜀地既反,所有蜀军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便把这两万七千人引诱到夹城里全部屠杀。
王全斌在城里杀人,曹彬在城外救火,当时的情况是北路军接连派了几员大将全都被叛军击败,大将高彦晖战死,北路军士气低落。叛军逐渐逼近成都,东路军果断出击平叛,刘光义和曹彬率军在新繁击败全师雄,宋军士气重振,王全斌率北路军来跟东路军会师。宋军分别在保郫和灌口(今四川灌县)击败全师雄,全师雄在败退途中病死,余党继续流窜,最后在铜山(今四川铜梁县)剿灭了叛军的最后一支力量。
乾德四年十二月,叛军余党统帅康祚被俘处死,蜀地全境平定。从北宋朝廷下诏伐蜀至孟昶投降,短短不过两个月,而蜀地叛乱之后,宋军用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完全平定叛乱。与后蜀军队相比,叛军显然战斗力更差,然而却给宋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而宋军北路军统帅王全斌,依然延续着乱世的统军风格-杀降,不断的激化蜀军情绪,若不是西路军力挽狂澜,宋军可能会在成都城里被包了饺子。
此役之后,王全斌回到朝中被言官弹劾退休养老,北路军副将崔彦进、监军刘仁赡一并罢官遭贬。东路军刘光义曹彬都受到嘉奖,尤其是曹彬因治军严明,备受赵匡胤称赞。
王全斌作为北宋开国大将,为宋朝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许多战功,最后却在蜀地贪得无厌滥杀无辜翻了船,原本在军中威望远不及王全斌的曹彬却因此役获得擢升,成为帝国一代名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曹彬的故事很长,在北宋之后的战争中还会有他很多纵马驰骋的身影。
宋军在蜀地折腾的鸡飞狗跳,老百姓苦不堪言,混乱中不禁想起来孟氏父子经营蜀地的几十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足安康。对于老百姓来说,宋军就是一群恶魔,此刻他们可能更希望自己的皇帝孟昶能回来。
而孟昶,再也回不来了,到达开封七天后,乾德三年六月十一日,孟昶死于开封。
关于孟昶,后世最流行的可能是他的便溺之器七宝夜壶和妃子花蕊夫人。
七宝夜壶上镶的是哪七宝我是不知道,大概少不了金银珍珠珊瑚之类的珍品,史书对孟昶百般攻击,可以当时后蜀的富庶,七宝夜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物品。
一句话,我们不能花天酒地酒池肉林,但人家沙特王子天天花天酒地酒池肉林也没毛病,人家有钱。
至于花蕊夫人,相信大家都熟悉一句诗词“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孟昶死后,花蕊夫人入宫,正史记载,花蕊夫人才貌双全;野史记载,赵匡胤非常喜欢。
没办法,正史肯定不会记载这杆子破事儿,野史里有记载也正常,才貌双全的女人谁不喜欢。
千百年来,孟昶之死都是个迷,作为曾经的一国之主,到了开封之后受封为公,史书上却对孟昶的死因只字未提。
只字未提,只因谋害之人敏感,而此谋害之人恐怕只会是赵匡胤。虽然赵匡胤武将出身,性格豪迈直爽,但是威胁到帝国安危皇权稳固的事情还是显露出了他狠毒的一面。
孟昶在蜀地当了31年皇帝,虽然史书把孟昶描绘成了一个昏君,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昏君别说31年,哪怕三年皇帝也做不到头,比如秦二世,三年秦亡。孟昶在位的31年,后蜀国泰民安,孟昶投降北宋后按照赵匡胤的要求举家搬迁到开封,自发送别的老百姓数十万,绵延江边数百里,许多老百姓痛哭失声,场面极为感人。
后蜀灭亡后,叛军打出的很多旗号还是“兴蜀军”、“兴国军”,分明就是在怀念后蜀朝廷,对于这样一个在老百姓心中声望高,号召力强的后蜀皇帝孟昶,赵匡胤当然要除掉他。
史书虽未记载孟昶是怎么死的,却记载了孟昶死前赵匡胤曾请他吃过饭。在孟昶突然离世后,孟昶的母亲,后蜀的李太后没有掉泪,而是倒酒下地长久叹息,之后绝食而死。
赵匡胤用武力平定了后蜀,又用了一种不光彩的方式斩草除根,断绝了蜀地的后患,只是他不知道,杀降从来不详,敢种下孽因,就要承受孽果,古往今来,谁也逃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