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包拯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四月某一天,繁忙的开封城街头突然出现一老一少两人,一路走一路聚众演讲,吸引了大批吃瓜群众围观,颇有些街头艺人的风范。
只是这二位演讲的主题实在太过惊悚:我,流落民间的皇子。
宋朝时候可不兴霸道总裁影视剧,两人也不是说书的,而是真的在向老百姓介绍自己的身世,年轻人叫冷青,号称自己是仁宗流落民间的皇子,当年自己母亲曾经在宫中伺候仁宗,后来宫中失火,部分宫殿重修,不需要那么多宫女了于是就遣散了一部分宫女,冷青母亲因此离开,回到家中发现自己已经怀孕,经过十月怀胎生下冷青。后来母亲年岁渐高,病逝前告诉冷青是皇子。年长人叫全大道,是个和尚,冷青母亲病逝后生活无处着落只好流浪,全大道好心收留了他,得知他是当今皇子后愿意常伴左右侍奉,现在跟随皇子来到京城面见圣上认祖归宗。
仁宗时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之前最后一个小儿子夭折已经过去近十年,如果年轻人真的是仁宗儿子,那么他将是大宋王朝毫无争议的皇位继承人。围观群众越聚越多,消息传到了衙门里,当时的开封府知府叫钱明逸,钱明逸这个人能力很差,之前是靠着政治投机依附吕夷简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庆历改革时在朝中唱反调弹劾范仲淹富弼,后来庆历改革失败,范仲淹等人遭贬,钱明逸再次投机成功,出任开封府知府。
有些人就是在朝廷写奏疏弹劾当喷子一流,到了地方当一把手需要杀伐决断就不行了,归根到底还是能力有限,根本就是个脓包。
脓包钱明逸听说有人自称皇子顿感兹事体大,赶紧叫人把俩人带回衙门审问,人来了一进衙门,冷青一声大喝,钱明逸安敢不起!
也不知道是不是冷青身上真的有帝王之气,坐在桌子后面的钱明逸大人不自觉的就站了起来,他这一站起来旁边的推官都惊呆了,这案子还没审呢领导咋被对面给唬住了,赶紧提醒他坐下审问。
钱明逸这才想起来自己是主审官,回了回神儿,问冷青自称皇子有何证据,冷青便把街头演讲的说辞又说了一遍,完了又拿出来一件龙凤肚兜,说这就是自己身为皇子的证据。
龙凤肚兜是皇家专用衣物,按照宫廷制度,每位宫女在侍寝之后都会受赐一件龙凤肚兜作为纪念品。经过专业鉴定对比,冷青所持龙凤肚兜是真货。
可仅仅一件龙凤肚兜也很难说明冷青就是皇子,钱明逸又问冷青和全大道二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能佐证冷青是皇子的。
冷青说不上来,于是开始喃喃自语,而后开始像精神病一样大喊大叫,钱明逸只好安排先行关押。
有皇子的证据但又证据不足,让出示别的证据对方就开始发狂,这案子实在难判,钱明逸无从下手,最后以精神不正常的名义判处将冷青和全大道遣送到汝州统一安置。
牵涉到真假皇子,关系实在太大了,仁宗自己前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如果这个皇子是真的那么无异于天降大礼。钱明逸的判决上报中央后,仁宗召集朝议,最后决定无论冷青是否真皇子,必须一查到底,把真相查出来。
彻查案件,官场混子钱明逸显然是胜任不了的,经过深思熟虑,仁宗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谏官包拯。
谏官包拯不是个普通官员,而是仁宗朝当时的官场明星。
包拯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人,天圣五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建昌(今江西永修县)知县。本来高中进士步入仕途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包拯父母年纪大了难以跟随包拯赴任,包拯又不愿离开父母,于是他就辞官不受继续待在庐州老家伺候父母。再后来,父母相继病逝,朝廷召包拯进京听候调遣,但是包拯以守孝为名,继续待在老家,分别给父母守孝三年直到守孝期满,景佑四年,三十八岁的包拯才启程进京。
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多么黄金的人生,包拯全部用来给父母尽孝,虽说古代封建社会注重孝道,但牺牲自己仕途为父母尽孝的毕竟是少数,更何况这孝道守了十年。
孝顺的包拯被朝廷委派到天长(今安徽天长市)做知县,遇上了一桩棘手的案子。当地一名百姓来告状,说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请衙门做主找到罪犯。
牛要是被割了舌头就没办法吃草,久而久之就会饿死。牛主人为了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牛宰了吃肉,还得早点儿宰,宰晚了牛饿瘦了损失更大。可依照宋律,牛是生产工具,不能轻易宰杀,普通百姓擅自宰牛那是犯罪要被判充军。
包拯想了想告诉牛主人,让他回去尽管把牛宰了吃肉。
牛主人懂法,知道擅自宰牛违法,向包拯表示不敢宰牛。包拯却成竹在胸对牛主人说,此事悄悄行事切勿声张,一切后果由包拯承担。
牛主人满腹疑惑的回去,按照包拯的要求宰了牛,也没告诉别人。没过几天,有人来衙门状告牛主人擅自再杀耕牛,包拯二话不说直接让衙役把告状的拿下,问对方为什么割牛舌?
告状人装糊涂,说不知道什么割牛舌。
包拯接着问他怎么会知道牛主人宰牛?
告状人说自己亲自到牛主人家查看了,发现牛被宰了才知道。
包拯又问好端端的为什么跑去牛主人家看人家有没有宰牛?
告状人回答不上来了,包拯替他说,就是因为他把人家牛舌割掉,牛主人为了减少损失无奈之下只能宰牛,而等他看到牛主人宰牛之后跑来告状,就是想诬陷牛主人。
这下子,告状的彻底泄气了,一五一十全招了,跟包拯的推断分毫不差,最后判告状人挨了板子,并且要全部赔偿牛主人损失。
三年知县任期很快结束,按照制度,进士任职地方结束后要进京述职,政绩合格的是要提拔的。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包拯进京述职,受到仁宗褒奖,当时包拯住的旅馆离当朝宰相吕夷简家非常近,吕夷简很欣赏包拯但碍于面子又不好主动去找包拯,于是包拯面完圣之后就等在家里,以为包拯住的这么近一定会亲自来拜会拜会自己。可吕夷简左等右等,等到最后也没等到包拯,派家仆去打听,原来包拯已经出发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赴任了。
吕夷简虽然对包拯不太熟,但包拯对吕夷简可太熟了,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大佬跟吕夷简斗法的事迹在北宋政坛广为人知,包拯没兴趣依附吕夷简,做官嘛,坦坦荡荡,大公无私。
包拯第二次赴任的端州在当时是个非常有名气的地方,因为盛产一种奢侈品“端砚”。端砚是砚台的一种,古时候读书人写字需要研磨,研磨肯定要有砚台,而端砚就是砚台中的极品,相传端砚手感特别好,研出来的墨均匀书写流畅。其实到今天端砚也很受追捧,只不过现在写书法的多用现成墨汁,研磨的少了,更多的是小圈子爱好而已。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好东西有时候往往不一定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厄运,端州的端砚,辽东的海东青,都没能造福当地百姓,反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根据朝廷制度,端州每年要向朝廷上贡五十方端砚,端砚并不是随地就能开采,而是要在西江北岸山上的几个岩洞里开采,岩洞里有泉水流出,砚矿就在泉水下面。想要开采端砚,就得先上山,再钻洞,再下水,然后人工用镐来凿取。
这种劳动方式,跟下井挖煤也没什么区别了。
劳动人民再辛苦,也架不住当时达官贵人们的喜爱,朝廷规定五十方端砚,可在之前的历任端州知府为了巴结权贵都是加大开采量,每年上百方的端砚进贡到开封,除了献给中央之外还要给各个朝廷大员单独送礼。每年因为开采端砚受伤的、致死的老百姓数不胜数,当地百姓苦端砚久矣。
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包拯来了,要刹住这股不正之风。他向朝廷上梳,陈述开采端砚给当地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请求将端州每年进贡端砚数量由五十方降为十方。
奏疏上报上去,没过多久朝中传来仁宗诏书,准奏!
简直是天大的喜讯,端州百姓一下子减轻了负担,不仅如此,包拯还规定,今后开采端砚一律按照朝廷规定数量开采,十方就是十方,多一方也不采。
职场混迹多年,有时候扪心自问,如果是我面对多年的惯例,已经习惯沉重负担的下属和苛刻要求的上级,即使不合理不公平,我会提出抗议吗?
我不会,我会保护好自己,做好上传下达不招惹无妄之灾,可难道进士出身的包拯不懂得这些吗?包拯显然是懂的,但心系百姓的包拯根本不在乎朝中非议或是政治风险,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灵魂。
治理端州三年民生大为改善,包拯再一次进京述职,这一次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做了一名谏官。
虽然担任了谏官,但包拯孝子、断案如神、大公无私的美名早已传遍北宋官场,仁宗本人也是包拯的粉丝,非常喜欢这位德才兼备的官员,把真假皇子案交给包拯,仁宗一百个放心。
包拯奉命办案,马上开投入到紧张的案情侦破工作中,经过大量的基层走访、查证相邻口供、寻找关键线索,终于把案情水落石出,冷青这个皇子是假的。
包拯调查发现,冷青母亲确实王氏确实曾在宫中侍奉过仁宗,龙凤肚兜是真的,也确实因宫中大火后被遣散出宫。出宫之后王氏嫁给了冷青父亲冷绪,在冷青出生前冷清父母已经生过一个女孩儿,也就是冷青的姐姐。且根据宫中起居注所记载,冷青姐弟俩生辰八字与王氏怀胎十月生产的日期对不上,不可能是皇嗣。
冷青父母后来先后病死,家道中落,他本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于是日子过得越来越困难,四处漂泊号称自己是皇子,无意间遇到和尚全大道。全大道本名高继安,年轻时因犯罪被判充军,后来假扮和尚依靠招摇撞骗结交权贵,遇见手持龙凤肚兜的冷青便心生一计,打算到开封干一票大的、,于是跟冷青计划好到开封找皇上认亲,如果骗过去了,那么两人一辈子荣华富贵甚至君临天下,一旦被识破,马上由冷青装疯卖傻以癫狂糊弄过去,避免被进一步审出破绽。
案情真相大白,冷青和全大道无从抵赖供认不讳,两人被依法处斩。
冷青伏诛,仁宗百感交集,虽说皇子流落民间这种事实在罕见,但万一是真的呢?汉武帝的戾太子伏诛多年之后还能从民间找到流落的皇嗣,仁宗太渴望这样的奇迹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四十多岁的老皇帝膝下无子,于国于家都是重大的缺憾,仁宗虽贵为天子但天子也是人,也想要个和和美美的家。
从小与母亲骨肉分离,长大之后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三个儿子先后夭折,纵使对家人有再多的爱也难以倾注,孤独的仁宗转身回到宫中,把这份爱给了张贵妃。
张贵妃父亲早年中进士之后死于任上,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终归无力抚养,张贵妃机缘巧合下进了皇宫被宫人抚养。小张贵妃非常聪明伶俐,从小擅长跳舞,进宫后逐渐长大愈发漂亮,跳舞又跳得好,引起了仁宗的注意。
史书记载张贵妃“善承迎”,长得漂亮跳舞跳的好会来事儿,父亲是进士说明这孩子出身也好,仁宗是喜欢得不得了,给张贵妃一顿升迁,到了皇佑年间,张贵妃终于升到了贵妃级别。
看过《甄嬛传》的亲们都知道,封建社会后宫里,贵妃已经是很高级别了,况且张贵妃还是得宠的贵妃,一时间风头无两。张贵妃有个亲伯父张尧佐,也是进士及第在外任职,当年张贵妃父亲病逝后母亲想要投奔伯父,结果张尧佐以路途遥远为借口拒绝张贵妃母女来投奔。张贵妃后来发达了想要提拔自己娘家人,思来想去也没什么至亲,只剩这一个伯父,那就给伯父提拔提拔吧。
面对不计前嫌的侄女,张尧佐简直大喜过望,于是在张贵妃的运作下,原本任开州(今重庆开州区)知州的张尧佐回到开封一路提拔,最后做到了三司使的职位。
三司使我们之前重点讲述过,位高权重关系重大,能力如果不是特别过硬就不可能胜任得了,而张尧佐同志靠着裙带关系居然升任做了三司使,实在是无法服众。处理完冒牌皇子后,谏官包拯向仁宗上梳,请求罢免张尧佐三司使之职。
包拯接连上梳,仁宗不胜其烦,这老包没完没了了,可又不能驳斥他,毕竟包拯上梳大公无私没一点儿毛病。终于在包拯的多次弹劾下,仁宗下诏罢免张尧佐三司使。
伯父被弹劾罢官,张贵妃心里自然是不好受,找到仁宗求情,既然没了实权,整个虚职享受享受荣华富贵总可以了吧。在张贵妃的游说下,仁宗同意授予张尧佐节度使和宣徽南院使的职务,享受个待遇安度晚年。
节度使早在宋初就已经成了虚职只享受待遇不领实权,宣徽院掌管祭祀、礼仪,分为南院北院,但常年来宣徽南院使和宣徽北院使也沦为虚职没什么实权。虽然都是虚职,但这两个虚职地位很高,在朝中一向只授予德高望重的大佬,而基于张尧佐这种攀亲攀上来的官员,根本不够格得到这样的虚职。
但是够不够格皇上说了算,仁宗答应了张贵妃,这事儿算是定了,毕竟天子一言驷马难追。
事情说定之后第二天仁宗上朝,张贵妃拉着仁宗的手一直走到宫门口还不忘提醒仁宗,官家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连连答应。走上大殿坐定,向群臣提起来给张尧佐授予节度使和宣徽使的事儿,意思是大家没意见咱就这么定了,没想到这话刚一说完包拯就第一个反对。
北宋的皇宫跟后来明清时候故宫那种不同,规模较小,尤其是平时上朝所在的垂拱殿,皇帝离臣子比较近,议事起来很方便。包拯这么一反对,开始了滔滔不绝陈述反对的理由,毕竟进士出身学富五车,包拯这一说起来再也说不完了,而且越说越激动,说到高潮口沫横飞,唾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
仁宗真是有苦说不出,我收回成命还不行吗?最终在包拯的建议下,只授予了张尧佐节度使的职务,没有授予他宣徽使。
退朝了,仁宗回到后宫,张贵妃赶紧上来问宣徽使任命有无下诏,仁宗这才想起被包拯喷了一脸的唾沫,用袖子擦了一把脸郁闷的回答张贵妃,宣徽使宣徽使,你就知道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张尧佐的好事儿被包拯搅黄了,可包拯对张尧佐并无个人恩怨,一切都是出于公心,弹劾完张尧佐之后,包拯又短暂的出任地方知州、开封府知府、嘉佑三年再次回到中央,担任谏官之首:御史中丞。
当了首席大谏官就要发挥谏官领导的作用,于是刚刚回到中央的御史中丞包拯上梳,提起了那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又长久以来都不太敢提的话题,劝谏仁宗立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