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发散的思维
晚上张浩洗漱完上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
正是因为这几年来一直缺少金钱,所以张浩一直都在努力的做着兼职,以前即便是钱再少可也还有工作,可是最近自己因为追逐音乐的理想,占用了太多的课余时间。
他已经没有办法回到从前那样,平时上课晚上做兼职的生活。
因为他现在要兼顾着学习,不挂科来拿到助学金的情况下,还要学习音乐,还要和同伴一起训练,一起演出。
张浩实在挤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再找一份兼职了。
这让他的压力一下子上来了,不过还好学期即将结束,剩下的两千块钱足够他生活了。
看样子在暑假结束之前得再找一份工作了。张浩躺在床上默默的这样想着,随后思维也在不断的放空发散着。
以前张浩父亲还在的时候,家里面的顶梁柱是父亲。
从小到大,张浩的零花钱都来自于父亲,因为父亲的工资比较稳定,收入也更高。
母亲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只能在老家找一些工厂的活以及零工,所以母亲一般没有太多的钱,她的钱基本上都用来赡养外公外婆,以及平时邻居亲戚之间的往来,比如亲戚结婚需要出钱的时候。
所以这也让张浩从小到大没有问母亲要钱的习惯,而且逐渐长大之后他也知道赚钱的不容易,他知道母亲都是靠体力劳动赚来的那一点点钱,既辛苦又廉价,能够支撑这个家庭已经很不容易了。
父亲走的那一年,张浩已经18周岁了。
父亲也算是成功的将张浩抚养成人了,也从那个时候,张浩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这个家里面的顶梁柱了。
他也从那个冬天开始学会了找兼职做寒暑假工,他也是从那个时候才知道钱是一个人的底气。
从那个时候他也开始奔波于各种工作,往返于深夜。
以前还是一个大家庭,以前因为是独生子,有很多的哥哥姐姐,所以在18岁以前张浩被没有真正的吃过苦。
可生活却最是能够锻炼一个人。
张浩记得头一年去电子厂上班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和很多陌生的人住在一起,每天早八晚八的跟螺丝钉一样的在生产线上面劳作着。
上班每次得过一个半小时,才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喝水上厕所的休息时间。
其实对于张浩来说在工厂上班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辛苦劳作,而是疏离感和孤独感。
工厂体力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虽然重,但是也远没有到那种完全承受不起的程度。
但是工厂的那种环境,却很让人喜欢不起来。
每个人之间要机械完成自己的流程,开始可能还好,可是随着长时间的重复工作,体力的消散,精力的不足,不断重复的乏味,让人很难提得起兴致。
每天上完班之后,当时张浩只想去网吧里面坐,玩一会儿打两把游戏,或者看一会电影,他去哪里不是因为想玩游戏,而是想和同龄人人呆在一起一会二儿。
在网吧待个一两个小时,然后就得早早的回去睡觉了,不然休息不充足,第二天上班也干不了活。
工厂里面大部分都是中年的大叔,和张浩他们这样年轻的学生岁数相差太大,有沟通的代沟。
还记得每次休息20分钟的时候,这些大叔基本上要就是聚在一起抽烟刷土味视频,要么就是在侃大山或者聊彩票以及新闻上面的时政。
每一次张浩坐在旁边的时候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大叔们总会极力的劝导张浩抽支烟,张浩没有抽烟的喜好,所以每次都一一谢绝了。
有的时候这些大叔也会问张浩之前是干什么的,张浩就说自己是学生,然后他们又会问张浩是学什么专业。
张浩说电子商务。
来打工的这些大叔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农民工,或者就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大叔大哥。
在他们印象当中的电子商务就是网购。
张浩跟他们解释了很多东西,最后他们也听不明白,张浩也只能无奈的这么认了。
这些事情和生活状态让刚刚成年的张浩极为的不适应,让他在工厂里面总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因为他总感觉在这个工厂里,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落。
他完全融入不到那里面去,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无论是所在的年龄段,喜欢的东西,聊天的方式,交流的信息。
工厂的管理也十分的粗糙,只要每天班长组长只清点人到了没有?工作完成了没有?有没有达到绩效?
按天上班,每天该是多少绩效就是多少钱,主管一个月都看不到一两回。
白班,夜班的班长也不会关注你的生活,不会关注你的情绪,他们只在乎生产线上面的成品率完成率,因为这些都是绩效,关乎他们的饭碗。
因为工厂的年轻人很少,即便是大学生就业到了这里基本上都是做后勤工作的,而且还是女生比较多,主要都是行政。
她们一般负责的都是人事,仓管,质检等一系列的工作。
而且因为身处在这些职业当中,升迁也比较难,小厂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把持。
大厂的话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升迁首先你需要学历,其次要资历,有很多大厂他们的结构也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很好的人员储备,也不愿意给让年轻人更好的上升渠道。
基本上每年二三月份年终奖一发之后,很多工人和一些基层的管理人员,甚至一些高管都会辞职。
所以才在很多时候才会有每年招聘期金3银4的说法,这也是张浩后来和一些老哥聊天之后才知道的。
而其他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像张浩一样,要么就是来自农村,要么就是大学想体验一下做假期工的感觉。
前者可能比较能吃苦,能干的下来。
后者绝大部分只是抱着玩的心态来,基本上干不到一个星期就走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有很多张浩知道的很有钱的人其实他们的意志力并没有像张浩以前所想的那么差,这纯粹就是人的刻板印象。
就是觉得人家家里有钱,所以就是娇生惯养,什么苦活累活都做不来,其实也不是,还有很多和张浩一样来自小镇的青年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
后来在上班的时候,张浩也认识了一位叫宗瑞的兄弟。
这位老哥家里面是做工厂的,具体是做什么的他没和张浩说,只是说他们家在他小的时候也挺难的,也是后来慢慢挣着钱的。
寒假,暑假宗瑞老爹都会让他去各种工厂做寒暑假工,让他自己清楚在流水线干活是怎样的累,以后才能好好的去上学,才能够好好的回来接管自己家的工厂,而不亏待别人。
当时张浩就很好奇问道:“你家不都有厂吗?为什么寒暑假工不把你安排到自己家的厂里干活?”
听到了张浩的话后当时宗瑞点了一根烟,吸了一口后才满足的说道。
“我以前也不明白,后来慢慢长大了我才明白。这要是把我自己放在自家的工厂,我妈能看到,我妈肯定下不了这个决心,而且我家就住在厂旁边,我也经常去厂里面给我爸妈送东西,所以厂里面的高管基本上也都认识我。”
“我去了那儿,上和不上没什么区别,所以我老爸只能把我撵到其他工厂去了。”
张浩听完这之后才恍然大悟。
看来谁家都不容易呀!
想着想着张浩又想到了近些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所谓的专家经常说,年轻人不要挑三拣四,应该去工厂上班。
最为好几年都在工厂上班的大学生,只想给他们几个大嘴巴子。
他们真的有实地去上过班吗?有真正的去实地考察过工厂的弊端吗?他们有真正的实践过吗?
是!工厂的工资其实比很多城市里面白领的工资更高!
但是工厂的工资基本上很少会有变化,也很难再有上升的幅度。
而且这是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年轻人读了十几二十年的书,不是最后去做体力劳动了,不然的话九年义务教育早就足够了,因为干这些活只需要识字和身体健全就可以了。
如果工厂能够把他们的人员管理做好,给年轻人足够的上升空间,工厂不要那么的死气沉沉,那年轻人为什么不去这里呢!
他们总是揪着年轻人的一个缺点,一个极端去攻击,却从来不肯真正的去看整体的情况。
只是在纯理论上的分析,而不去解决问题,他们无非只是想制造噱头,获得名利而已。
如果工厂真的像那些专家所说的一样那么好的话,那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去呢?
不过是一样的看不到未来,甚至比在都市干白领工作还要更累。
每天还要负担着房贷,车贷,不敢生病,一年四季只敢买一次到两次的衣服。
而等到结婚之后还有孩子要抚育,那么去工厂每天还要一天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都在工厂上班和通勤之间,那年轻人又如何陪伴自己的亲人和家人呢。
获得不到一定的报酬,没有好的上升空间,同时还不能兼顾家庭,请问是个人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这些专家一边鼓励着年轻人买房,一边要年轻人去进工厂,又有说着人口老年化年轻人要多生二胎,还鼓励着年轻人消费。
看看这些建议,哪一个建议是真的处在年轻人的角度去想的?
全部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做出的言论,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有的专家在提出这些论点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些方案。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是一概而论。
有些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他们的处理方案很难实行。
毕竟工厂不是他们家开的,他们在鼓励年轻人进场的同时,也发表了讲求的那些绩效提升,给年轻人上升通道等一系列的想法,可真正到工厂实施的时候,只会压榨着年轻人和工人。
毕竟资本是逐利的,可能很多老板在刚开始建厂的时候,他们能做到善待工人,提高上升空间。
可是随着工厂的不断变强变大,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办分厂,不同的资本流入了工厂之后,管理人员可能早就更新换代了,可能都已经被清洗了七七八八。
而原来拥有着那些初心的老板们,要么被架空了,要么被踢走了,要么已经分身乏术也管不过来。
随着工厂的变多不断扩张,人员的变多,体系逐渐变得臃肿之后,办事的效率也会变得更差。
张浩想着想着觉着不对呀,我本来只是想去挣个钱,怎么还想了那么久远?
肯定是平时上课被老郭和老葛两个灌输的信息太多,不经意间发散的时候思考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