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嫁之恩
绞银子的地方多的是,随便寻了个店铺,借把剪子,把官银绞碎,再上秤称足二两,另行包了起来,给店家几十个铜钱作为报酬,二人便结伴去往杨秀才家。
一路攀谈,王蠡发现薛蝌的三观挺正的,是个可交之人。
而王蠡是现代人,言谈举止有分寸,保持着一定的边界感,又不乏深譬见解,薛蝌也有一种与王蠡交往很舒服的感觉。
不觉中,杨秀才家到了。
本朝名大郑,从童生开始,可以修法,因此秀才过的还是不错的,杨家三进大宅,红漆大门,铜环瓦亮,墙壁刷着粉漆,一看就是兴旺人家。
薛蝌叩响门环。
“吱呀!”
门开了,一名丫鬟探头问道:“两位是……”
薛蝌道:“家父薛南山,生前与杨伯父乃是至交,请问杨伯父可在?”
丫鬟现出明了之色,笑道:“老爷在屋里,两位公子请进来吧。”
“有劳了!”
王蠡和薛蝌拱了拱手,随丫鬟进了门。
堂屋,端坐一名中年人,面色红润,三捋黑须,双目炯炯有神,正捧着本杂记,见二人进来,移目看去。
“见过杨伯父(先生)!”
王蠡与薛蝌双双施礼。
“嗯~~”
杨秀才点了点头,他与薛蝌也算认识,不经意的扫了眼,但望向王蠡的时候,却是眼神一眯,迟疑道:“你父可是王长风?”
王蠡道:“正是,先生认识家父?”
“哎~~”
杨秀才叹了口气:“我与你父曾有过数面之缘,长风兄可回来了?”
王蠡摇摇头道:“尚无音讯,让先生费心了。”
杨秀才并未多说,问道:“两位贤侄此来是为何事?”
薛蝌道:“我俩欲参加春闱,请先生为我们廪保。”
“哦?”
杨秀才对薛蝌的实力还是颇有信心,但科举不完全靠实力,还与命数、机遇有关,而王蠡……
虽然王蠡容颜俊秀,气度尚可,却是武夫之家,缺了书香气熏陶,他并不看好。
况且江南人文荟萃,金陵更是才子如云,名士如狗,当年他考童生,连考三次,卡着二十的年龄大限,侥幸过关,考中秀才时,已年近三旬,精疲力惫,实在没心力去考举人了。
大郑对考生的年龄有硬性规定,童生限二十,秀才限三十,举人进士限四十,过了年龄,不许参考,杜绝了前朝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弱冠少年同处一个考场的奇葩现象。
他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尚且如此,王蠡不继承父业,做个公子哥,跑来凑科举的热闹,又能考出什么?
不过也犯不着打击人,做保按例收二两银子,每到考季,秀才们都能小发一笔,少则十来两,多则数百两,这钱不赚白不赚。
于是略一点头:“可以!”
随即挥笔写了两张保结,分递给二人。
“先生费心了!”
王蠡与薛蝌各取出二两银子,奉在案头。
杨秀才澹澹看了眼,读书人清高,虽然收了银子,但还是要表现出视钱财如粪土的气概。
“若无他事,我俩就告辞了。”
王宵与薛蝌拱了拱手。
“小兰,代我送客!”
杨秀才不经意道。
“两位公子,请!”
那丫鬟笑吟吟的领着王蠡和薛蝌离去,刚出了门,便道:“老爷整理了历次童生试的出题,作了份札记,嗯,颇有独到之处,不知两位公子可需要?”
呃?
王蠡眼睛一瞪,这不就是前世卖教辅么?
杨秀才真会做生意啊,让丫鬟卖,也不至于被扣上个贪图钱财的帽子。
不过王蠡还是很动心的,他毕竟是现代人,所了解的,也只是明清科举,对异时空的科举不甚知之。
杨秀才的札记,恰可补他的不足。
“请问……”
王蠡吞吞吐吐道。
“一两银子一份!”
那丫鬟笑嘻嘻伸出一根手指。
薛蝌现出了难色。
“行,给我们来两份!”
王蠡毫不犹豫的取出二两银子递去。
“小婢谨祝两位公子高中,请稍等片刻!”
那丫鬟抿嘴一笑,撒腿跑回屋,取了两份册子分递给王蠡和薛蝌,约数十页,印刷体。
“多谢姑娘了!”
王蠡微微一笑,与薛蝌离去。
出了门,薛蝌无奈道:“其实王兄不必买的,科举童生试就那么几招,熟读四书五经已无大碍。”
王蠡不可能暴露自己欠缺基础常识,只是道:“进考场时要杨秀才唱名认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当花钱买个安心罢,我们七日后在白鹭洲外会面如何?”
“也好,不见不散!”
薛蝌重重拱手,转身而去。
……
按大郑律,参加童生试,须四名邻人具名与一名秀才作廪生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贱业。
王蠡的爹娘只是失踪,并未有确切死讯,不影响科举,回到船板巷,王蠡找了四户身家清白的街坊为自己做保,街坊们都是厚道人,爽快的出具了保书。
“公子,回来啦!”
刚一回到家,小翠就迎了出来,扎着围裙,一副厨娘装扮,额角还有着细密的汗水。
王蠡颇有种美人恩重的感觉,如果光靠他自己,怕是连生活都安排不好,毕竟现代设施便利,而古代洗个澡都是大麻烦事,不外富贵人家,没些丫鬟小厮,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嗯!”
王蠡笑着点了点头,替小翠擦了擦额角的汗水。
小翠俏面一红,问道:“公子,你岳父叫你是为何事?”
王蠡把经过大体说了遍,见小翠面色不对了,忙道:“这事儿呢,也别着恼,无非人之常情罢了,娶妻当娶贤,张姑娘嫌贫爱富,我非但不怨她,反而感激她的不嫁之恩,免得娶了进门,搅得家宅不宁。”
“噗嗤!”
小翠抿嘴一笑:“公子真想得开呢,好啦,凭公子的人才,将来有的是好姑娘抢着嫁,张姑娘那是她眼瞎,公子先回屋吧,锅还炖在灶上呢。”
说着,一溜烟跑去了厨房。
王蠡暗暗摇头,回了屋,翻看起了杨秀才的札记。
前世在学校里,曾有过明清科举的课程,王蠡也曾用心了解过,与札记对比,可以断定,杨秀才的水平确实一般,却胜在基础扎实。
而这个时代因修法的缘故,从秀才开始,除了文试还要斗法,很多要点杨秀才讲的非常详细,确是物有所值。
当然,前提是考中童生,考不中,就没有修习儒家术法神通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