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合二为一
到底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很是困扰了李雨墨一段时间,可现在他更相信里面那个老头的话。
老头的踏云步让李雨墨见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真气世界,真气已不再是外力的附庸,有自己神奇的用途。
最关键的是现在只有踏云步能带李雨默走出这里,他别无选择!
寂静的崖底开始传出李雨墨练功的声音,拳声阵阵,落叶纷纷,间或还传出树枝折断的声音,这都是他控制内力失败时发出的响动。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日子已从春过了夏进入到了秋,桃树上的果子早已经被李雨墨吃完,现在只剩上百个梨还有几十株药草陪着李雨墨。
不管是生存的压力还是时间的压力,都逼迫着李雨墨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好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练习,李雨墨在施展武功时虽然偶尔还是会使用内力,但是好在已经可以做到内外功分离。
李雨墨后续要做的就是离开这里。
站在地上,积累够足够的真气,李雨墨身子直直的从地上飞起,离地五米高,这已经是他现在的极限。
可是离崖顶还很远很远,如果想靠着真气直接将身子推离崖底,那所需的真气量是一个李雨墨无法估计的天量。
别说崖底的东西都已经快被他吃完了,即使这些东西无限量供应,他也没有把握两三年内能够达到那个境界。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有一次李雨墨还是没能把握好内外力奋力,想靠着内力飞起时,脚下不自觉的踏了一步。
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李雨墨的身子轻飘飘的飞上二十多米高,发觉居然用到了外力的李雨墨立马想将激发出的内力控制住,不愿再浪费内力。
当他引导在脚底处的真气重回经脉丹田中时,居然发现已经被他用掉的真气又吸收了一部分回到体内。
落到地上后,李雨墨立马坐下,仔细回想起刚才所有的细节。
刚才不仅飞起的更高,而且消耗的真气比以往也少的多,如果照这样下去,他还是有信心尽快出去的。
刚才和以往不同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内外力共同使用,跟让他惊讶的地方在于他刚用掉弥散在空中的真气居然还能被他吸回去,吸回去的量足足有两成。
想明白这两点后,以前一个困扰李雨墨的问题:内外力到底该不该分离?也迎刃而解了。
原来内外力分离之后是为了更好的融合,以此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李雨墨自以为他找到了答案,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他走的是一条和普通修士完全不同的道路。
普通人修炼到内功境时,内里本就是要靠着外力才能激发而出,不存在内外力分开又融合的说法。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李雨墨将内外力融合后和普通人表现的一致,可实际上却天差地别。
李雨墨是两种力分开控制、合二为一。
普通人可以理解为外力在内力的加持下变得更强,施展出来的还只是一种力。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想将两种力分开很难,不过将两种力合到一起却相对容易的多。
这次只用了短短的几天功夫,李雨墨就将两种力融合到了一起,而且他发现有时候在两种力施展时故意间隔一段时间效果会更好。
能够在内力即将耗尽的时候施展外力,或者在外力即将耗尽的时候施展内力,两种力此消彼长,交互起作用。
不过如何将刚消耗的真气再吸回体内却麻烦困难的多。
吸收早了,激发出的内力能起到的作用就很小。吸收的晚了,能吸回体内的内力就剩不了多少。
另外身子在空中时,还希望能够再次借用内力将身子往上推一截,这就需要释放外力。
吸收、释放的速度和时机都很重要。
领悟到这两点之后,李雨墨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平地上练习,开始尝试沿着山壁往上攀爬。
手脚并用的李雨墨,当山壁太滑的时候就靠着内力支撑身上向上,当有藤蔓或者突出的山石可以借力时就直接靠着外力往上。
一次次因为两种力道没有融合好从山体上滑下,或者因为吸收、释放真气的时机不到导致身子直接从半空摔落。
每一次失败后,李雨墨都会仔细分析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内力不够,内外两种力使用还不够纯熟,节省真气的时机把握还不准。
每一次的失败都转化成了李雨墨的经验,就连他爬过的路径也被她一一记了下来。
他知道哪里有青苔比较滑,哪里有突出的山石,到崖底这五六十米的范围内,所有的崖壁都被他爬过了。
虽然还未能登顶,可李雨墨知道他离出去已经不远了。
树上的梨李雨墨已经可以放心大胆的吃了,一顿能吃上三个。
药圃中的药草能被吃的,李雨墨也毫不吝啬抓起来放在嘴中嚼着,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这个大胆的、饱饱的吃一顿饭了。
不过药圃中剩下的三株生元草他还舍不得吃,那是他离开时最后的凭仗了。
每天吸收吸收真气,填补干涸的丹田,再将小院和山洞中的东西都收拾停当,李雨墨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
那个老头堆放在山洞中的枯骨,李雨墨觉得也应该给他找一个安眠的地方。
那个老头交给了李雨墨踏云步的功法,越是修炼,李雨墨越觉得这踏云步很不寻常,李雨墨很是感激。
整个小院中风水最好的地方就要数那几株树旁了,而且将老头埋在那里,那几棵树就算是他的墓碑了,掉落下的果子也能让那老头有点吃的。
就是不知道那老头如果在地上见到送给他吃的还是梨和桃会不会高兴,反正李雨墨是已经吃够这两样东西了。
找出他断掉的长剑,在两棵树中间,李雨墨卖力的挖着,想将这坑挖的足够大、足够深,让这个老头躺的舒服点。
泥土地面很好挖,不一会就挖到了三四十公分深,李雨墨再往下时,只听到咚的一声,手上的长剑一滞,好像挖到了石头。
李雨墨手下没停,接着往下,叮叮咚咚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最终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一米多长,二三十公分宽,十二三公分厚的石匣。
望着这匣子,李雨墨停下了手头的动作,这里面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