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狗监
“再有——再有就是那祛痘霜……”
“行了行了,这玩意以后都不用说,下去吧。”
胤禔这里也有两个太监被挑去试药,抹了药回来,就被他安排去打扫净房了。
呸,娘们抹划脸的东西,也值当爷听一回,没得脏了爷的耳朵!
胤禔暗骂一句,思绪又回到“弹劾”上来,心情持续变好。
明相干的漂亮啊,可算是帮了爷的大忙了。
唉,可惜了,妃母为什么不姓叶赫那拉呢,明相为什么就不是爷的舅爷呢?
后世有人编排,说惠妃是明珠的亲妹妹,明珠是胤禔的亲舅舅。
实际上不是。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记的,惠妃的父亲叫索尔和,而明珠的父亲叫尼雅哈,他们俩肯定不是亲兄妹。
还有人因为明珠有个堂兄弟也叫索尔和,就编排明珠和惠妃是叔侄关系。
甚至把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也编排进去。
说堂兄妹二人有私情,康熙横插一杠,纳兰性德半夜翻入皇宫,偷会堂妹惠妃云云。
先不说进士出身的纳兰性德,有没有能耐和胆子,冒着自己被凌迟,和全家发配宁古塔的风险,深入后宫内行苟且之事。
单说二人这层血缘关系,就是没有的。
因为后世很多人不知道在满人里面,重名的情况十分常见。
就比如,顺治爷的孝献皇后,就是董鄂妃,她的弟弟叫费扬古,而豫亲王多铎的第八子,还有将来四阿哥胤禛的岳父也叫费扬古。
区分也简单,跟汉人一样,看姓氏。
明珠姓叶赫那拉,惠妃姓乌拉那拉,两人根本不是一家人。
两个家族都是出自海西女真四大部,各有各的分支,并没有直接的血缘联系。
明珠是正黄旗人,惠妃也是正黄旗,但是属于内务府包衣籍,社会地位上也不同。
现在胤禔还没入朝观政,两下之间的联系,几乎没有。
这也不妨碍胤禔已经把明珠一系,提前“收入门下”。
“你有索额图,爷有明相,爷还怕什么!”
胤禔站在房门口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心情愉快的想着,就听见外面“咔嚓”一声雷响,大雨倾盆而下。
------
胤礽不知道胤禔心里有多爽,即便知道了,他也不在乎。
在他看来,只要余国柱他们的目标是陈廷敬和汤斌,那就一点也不用担心。
这两位师傅的调任,是阿玛准备南巡前,做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只有他俩牢牢占住这俩个职位,阿玛才能放心的南下。
这涉及到南方汉族士人的归心,大清在汉地的统治稳定,岂能用区区一个“莫须有”就给搅和了。
关于明珠会不会加入“大千岁党”,胤礽也不担心。
只要自己这个“蛋”上不漏缝,那就不怕别人“叮”。
到时候四弟老实当个冷面王,八弟安心当个八贤王,十四弟如果还能出生的话,当个大将军王也可以。
反倒是明珠他们,还得小心别被自己找到“缝”。
胤礽从大雨中回到毓庆宫,就进了虫儿馆。
空气中湿气加重,萤火虫的蛹也感觉到了,开始加速出壳。
try{ggauto();} catch(ex){}
胤礽领着十几个太监,把已经出壳的萤火虫,小心的都换了罐子,等这两天它们交尾产卵。
干这事不累,就是琐碎,本来也不用他亲自干,可他就是不放心,兄弟们姐妹们都盼着,出了岔子就不好了。
一直到戌初,晚上七点,胤礽才留下几个太监轮班值守,去书房写了半个时辰虫法,才歇下了。
第二天午初继续写虫法,只用了一刻钟,把瓢虫法简单收了尾,就想拿去给阿玛看。
如果阿玛看了没问题,就要赶紧准备开始实施。
今年肯定不能大规模养殖出瓢虫来,最好的情况,就是摸索出养殖方法来。
让德柱去问了一下,回来说御前还在见人,胤礽就又出来溜达。
昨晚下了一夜大雨,中午天气也不热,天上还有不少云彩,正好遮住阳光。
他就在乾清宫和乾清门之间的甬道上,慢慢的走走停停,再想些赤眼蜂法的细节。
在甬道上还有个好处,就是能避开那些来陛见的官员。
乾清门的大门,在御门听政后就会关上。如果有官员要陛见,就需要走东侧的日精门,进来后直接上乾清宫门口月台。
胤礽正溜达着,就听东边日精门有人说话。
“来人可是曹马槽?”
“哦?可是纳兰狗监当面?”
胤礽一看,说话的是内务府慎刑司郎中曹寅,和正在日精门轮值的二等侍卫纳兰性德。
二人是康熙十一年顺天府乡试的同年,这一年他们都考中了举人。
纳兰性德三十岁,曹寅二十六岁。二人平日里兄弟相称,相交莫逆,在宫里见面总要亲热的打招呼。
刚才就是相互调侃对方,一个在养鹰犬处养过狗,一个在上驷院养过马。
“非也,足下眼拙,在下乃灌江口二郎神君。”
还是养狗的。
“如此,本官就是那花果山齐天大圣。”
还是养马的。
说完,二人在日精门侍卫处边上,用手遮嘴笑几声后相互拱手,曹寅进了日精门,往乾清宫月台走去。
走了几步,发现甬道上有人看他,转头一看,赶紧过来,直接在甬道下面行礼:
“奴才曹寅,请太子金安。”
“免礼,起喀。马槽自便。”
曹寅听了脸上一窘,抬头看到太子已经转身,背着手往一边溜达去了,就讪笑一下去了乾清宫。
胤礽与曹寅开句玩笑,也是下意识的想跟他拉近关系。
这二人,在胤礽心目中,还是分了等级的。
纳兰性德与曹寅一同中举,于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被召入宫当了正五品三等侍卫。
这待遇要高于状元——科举状元一般是授从六品翰林院编修。
他在侍卫任上,还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康熙非常赏识他。
每次出巡,都要带上纳兰性德,几个月前,给他提了二等侍卫。
另外,纳兰性德又是个诗词大家,年纪轻轻就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哼,之乎者也,助得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