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二如亭群芳谱
第385章 二如亭群芳谱
古语有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虽然现在的大明在黄太吉的眼里依旧是不堪一击。
但黄太吉也绝对不敢再喊出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
不是他变得仁慈了,而是因为墨家的存在。
只要墨家在一天,黄太吉若是没有破罐子破摔的打算,就不敢将事情做绝。
所以从来都不是什么人善被人欺,只有人怂被人欺。
现在王象晋的话,恰到好处的回答了黄太吉多年以来都在追寻的问题:天命到底在不在大金这一边。
什么叫天命所归,这就是天命所归!
心情极为舒畅的黄太吉根本没有任何的犹豫,哈哈笑道:“本汗,前些日子听过一句话叫‘论心不论迹’,老先生有此心便可,何须拘泥俗礼。”
王象晋听到自己一家人不需要剃发之后,松了一口气,不过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赶紧叩谢,恭维道:“大汗乃贤主也,必将南定中原,横扫天下,指日可待!”
说着他又从怀里取出一本书册,双手奉上,然后说道:“此乃老朽用毕生心血所着,今次将它献给大汗,望能为大金百姓尽绵薄之力!”
这时候的黄太吉虽然比原本历史上的他更精通汉话,但在文字阅读和书写方面还是短板,尤其像这样编册成书的,更是看不明白。
于是他直接将书交给了一旁的范文程。
黄太吉的这个举动一下子就让憋了一肚子火的范文程喜上眉梢。
在他看来,这个动作显然表明大汗的心里还是把他当成自己的人。
所以他接过来的时候,还不忘挑衅的看了王象晋一眼,然后便低头翻看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册封面上的六个大字:二如亭群芳谱。
乍一看到“群芳谱”三个字,还以为这老家伙使的是美人计,心里颇为不屑。
然而当他打开书册之后,神情就变的古怪起来,接着随着他的翻看,脸色就变了,手竟然也有些颤抖。
终于,他也顾不得礼数,震惊道:“亩产十数石的粮食?可当真?”
连续吃了一天瘪的他,现在也学聪明了,没有着急否定。
不过话刚出口,他就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于是赶紧朝着黄太吉拱手道:“大汗恕罪,这书里的内容着实惊人,才让老臣……!”
然而话还未说完,就被黄太吉打断了。
然后就听到黄太吉有些不耐烦的指着书,道:“这上面写的是什么??”
见到大汗如此模样,范文程赶紧介绍道:“大汗,这是本农书,老臣刚刚看到这里面说有一种粮食可以亩产十数石!”
亩产十数石?这次连一旁的多尔衮也听清楚了,怪不得之前对方如此失态!
于是他也是脱口而出:“这是真的?”
黄太吉虽然没有一惊一乍,但也同样的盯着王象晋。
这时的王象晋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神采奕奕的说道:“大汗,的确有这样的粮食,名为甘薯,老朽不敢有任何欺瞒,十多年前,老朽就在自家的园子里试过,亩产十数石没有问题。”
王象晋接触甘薯的时间并不比徐光启晚。
天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这本《二如亭群芳谱》,共二十八卷,足足四十多万字!
它汇集古代农学大成,其内容相当广泛,论述颇为周详。书内按天、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岁、花、卉、鹤鱼等12个谱分类,并且对每一种植物都详叙形态特征、栽培、利用、典故和艺文,这是其他农书所不及的。甚至连苹果的这个名字都是由他定下来的。
里面记录了甘薯的最佳土壤、管理方法以及留种、育苗、繁殖技术、储藏应注意的事项等,比徐光启的《甘薯疏》更加详尽,并且在他的山东老家已经成功种植。
可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这样完善的甘薯种植方法,自天启初年成书之后到大明亡国的近三十年,然后再到顺治十年王象晋以九十三岁高龄辞世时,都没有传播出去,一直到康熙年间,山东这边的甘薯种植还是由“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亲自从南方引的种。
现在王象晋的族人都逃难来到了辽东,一穷二白,也就不需要顾忌甘薯的推广会损害家族的利益,而且还可以凭此换取一定的政治资本。
这一下,就全都便宜了黄太吉。
这要是按照儒家的那一套忽悠帝王的说法,那就是妥妥的祥瑞!
其实黄太吉此时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做梦也没有想到,困扰自己数年的事情,在今日都得到了解决。
而且已经是最完美的解决办法了。
他十分兴奋的在屋里踱着步,然后转身看向王象晋说道:“本汗决定择日昭告天下,登基为帝,在这之前一切相关事宜由你和范文程一起督办。”
对于称帝这样的大礼仪,范文程等人明显要逊上一筹,也只有像王象晋这样的中原儒士才能办得更好。
范文程虽然有些不情愿和不甘心,但是此时也不敢多嘴。所以当即与王象晋一起领命。
接着黄太吉又加上了一句:“之前本汗说老先生不输姜太公,现在看来是本汗错了,老先生比那姜子牙更强三分!”
这话当即让王象晋红光满面,同时也让范文程心中泛酸。
至此,此次的见面可谓是皆大欢喜。
只不过他们似乎忘了屋中还有一个人,此人便是大明山东督师钱士升的新任管家廖安!
此时的他看着前段时间还有如丧家之犬、需要等待自己拯救的王象晋,马上就要一步登天了。
也不得不夸一句“好手段”。
刚才黄太吉最后的那一番话,明显是对王象晋的承诺。
那可是姜太公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人物。
而整件事的核心人物钱士升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和承诺。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情况会让对钱家忠心耿耿的廖安十分不爽。
然而事实上,廖安的眼中并没有任何的嫉妒和恨意,反而隐隐的显露出一丝嘲讽。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他们若是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简单,那就太天真了。
片刻之后,廖安一个人从已经空了的屋子里走了出来,抬头看了看有些暮色的天空,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此间事了,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